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地面站自动测试系统组成和测试原理,测试通过主系统终端开始,系统计算机按磁盘内存贮的测试项目的数据配置测试通道,接收机频率及工作方式、开关矩阵通道等,发送指今数据至测试微机,微机完成其余射频通道的配置,注入嗓声、单载波或模拟信号,从功率计或频谱仪等读出测试结呆,计算信号强度等参数,并向PDP11/70返回测试数据。测试项目包括:增益、噪声系数、频谱和电平、开关矩阵通道等。文中列出了部分测试清单。本系统效益明显,精度优于手工。  相似文献   

2.
宇航微波开关大量应用于各类通信卫星中,是卫星有效载荷的基本组成单机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备份高失效率的微波通道单机,或作为路由器实现微波通道信号切换。国内外多家宇航公司对微波开关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在设计方面,微波开关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高频电磁学、低频电磁学、力学和热学;在生产工艺方面,微波开关涉及高精密机械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以及精密装配,这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空间高精密电子产品。主要对宇航微波开关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典型产品、技术方案和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对微波开关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总结与分析了微波开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卫星数据传输高效调度方法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卫星通信向大容量、宽带化方向发展,数据传输高效调度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文章对卫星AOS 数据传输中通道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高效调度方案,该方案通过高效利用数据传输中的无效间隙,提高数据传输通道利用率。经理论分析、FPGA 仿真以及硬件测试验证表明,使用所提调度方案后数据传输通道中有效数据占比优于99. 99%。高效调度方案较原有数据传输方案能更有效的利用卫星数据传输通道,为卫星数据高效传输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通道校准测试对暗室规模和质量要求极高,扫描架探针移动速度受限导致通道校准的暗室测试时间长达数小时,且长时间测试引起的温度变化会造成通道相位漂移从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外场通道校准测试方法,整个阵面中所有通道单次校准测试仅需几分钟,可有效解决由于长时间测试引起的温度变化进而造成的通道相位漂移问题,并通过引入基准通道来解决外场通道校准测试中存在的收发不同源问题。测试方法可有效缩短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的通道校准时间,提高测试准确性,降低天线测试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暗室硬件建造成本。最后,通过某Ka频段电大尺寸平面数字相控阵测控系统的外场测试,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9,(1):44-44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去年11月14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搭乘7名宇航员点火升空。执行国际空间站组装飞行任务,任务代号STS—t26。它于11月16日成功地与空间站实现对接。奋进号此行的主要任务一是修理站上的太阳能电池阵,二是扩展站上的生活空间,包括加装两个寝位、健身设备、第二个厕所、两台食品加热炉、一台食品与饮料冰箱、一台冰柜和一台科学实验用加热炉.以为把站上长驻机组人数从3人扩大到6人做准备。机上利用由意大利提供的“莱昂纳多”多用途后勤舱(MPLM)装载了14.5吨的物资和设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分散目标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概况和用途。重点分析了分散目标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系统结构、指令信息组成,系统工作方式、系统的同步、通道和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措施等。还介绍了近十年研制的几种过渡型硬件监控系统、并对目前国内外发展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包括计算机直接数控系统以及分散控制系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多排切向通道敞口型离心喷嘴的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上对具有多排切向通道的敞口型离心喷嘴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推导出具有多排切向通道的敞口型离心喷嘴动态特性的计算公式。选取了具有两排、三排切向通道的敞口型离心喷嘴和普通敞口型喷嘴为算例,分别计算了若干种不同切向通道间距离的敞口型离心喷嘴和普通敞口型离心喷嘴的动态特性,算例计算结果表明,调整切向通道之间的轴向距离,可以使喷嘴滤除一定频率的扰动波。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在卫星总装测试现场和发射场技术地对返回式卫星遥控数据注入通道进行误码率测试的方法、硬件配置和软件概要。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在卫星总装测试现场和发射场技术阵地对返回式卫星遥控数据注入通道进行误码率测试的方法、硬件配置和软件概要。对通道的实地闭环测试,不但可以得到通道的实际误码量级,而且可以估算出该方案的反馈重传概率,还可进一步验证星上遥控接收机和数据注入系统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JPEG2000高速实时图像压缩硬件实现的率控制方案。该方案采用多路T1编码器,在每个通道编码结束时计算所有编码块到该通道为止的累计压缩字节数,当目标比特率小于某个通道的累计字节数时,若该通道比最低通道高,则把该通道设置为最低通道,从而渐进升高最低编码通道,避免编码那些产生被丢弃码流的通道,提高了编码效率,节省了存储空间。经FPGA仿真验证,该实时压缩系统每秒能处理250帧512×512的灰度图像。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热处理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对热处理工艺全过程实行微处理机定向控制。显然,微电子学数据处理的结果,增强了对热处理工艺全过程的控制能力。电子计算机在热处理工艺中的应用包括对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工艺过程的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及CAD/CAM一体化热处理设计,热处理车间的柔性化(FHS)。欲使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能准确、可靠地发挥所要求的功能,其数学模型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此处,以控制炉气碳势和高频热处理为例,讨论电子计算机对热处理的程序控制及热处理参数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双向时间传输的中频接收系统的数字化方案及其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对伪码时域/频域二维N通道捕获、载波恢复FLL/PLL环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接收机硬件采用大规模可编逻辑器件,采用可编程的信号处理方法,使接收机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电源分析仪可模拟多种条件下的电源电压波形信号对电子系统进行电源适应性测试。电源分析仪通道模块设计是研制仪器的关键技术之一,论文采用DDS原理设计了基于FPGA的通道模块硬件电路,并编程实现其功能。实验测试表明,通道模块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证明了此方案的可行性,对电源分析仪的研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机载通讯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机载通讯设备自动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如何由需求分析确定硬件设计方案、硬件设计具体内容、硬件设计流程以及硬件设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自动测试系统已投入生产运行,满足机载设备大修时的测试、诊断需求,较大地提高了维修效率。  相似文献   

15.
真空炉在钢和有色金属以及各种超合金的热处理上的应用稳步扩大,正取代包括保护气氛或盐浴这样一些早期的热处理方法。真空炉具有发展用于飞机发动机及其零件的各种超合金热处理所  相似文献   

16.
周伟 《火箭推进》2015,41(2):63-69
为了研究某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推力室冷却结构流场分布特性,进行了单根冷却通道和完整冷却通道结构的三维CFD分析。仿真计算过程中,以单根通道模型的仿真结果作为完整通道结构模型流场仿真分析的边界条件之一,并考虑了材料物性参数随温度或压力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仿真预测的温升、压降与热试验实测值吻合,该推力室冷却通道流量相对偏差范围为-4.8%~6.6%,由此造成喉部气壁温的环向偏差为33 K;2)集合器管内流体的环向流动压差、法兰起分流或汇聚作用时拐弯效应形成的压力波动是造成冷却通道流量不均匀分布的主要原因,出口集合器内的压力分布对通道流量分布起主要作用;3)提高通道流量均匀性的措施可以从增大出口集合器管径或采用变管径设计、采用扩口型法兰并设置弧形导流片、集合器的进、出口法兰布置在同一环向位置等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在轨卫星功能维护、扩展和更新的需求,设计一种星载FPGA可重构方法。通过硬件三模冗余、软件三模比对,提高星载信号处理FPGA配置的可靠性;通过地面向卫星配置FPGA发送擦除、写、读指令,实现星载配置数据存储FLASH芯片的擦除、写、读操作,从而实现星载信号处理FPGA的重构,进而可以实现有效载荷功能的在轨更新或升级,减少硬件重复开发,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讲述了基于usb总线的半硬回收装置数据回读系统的软硬件接口设计技术、数据分析、动态存储以及高速回调技术.以labview8.5为开发平台,有效实现了16通道数据以1 mb/s的速度由硬件向软件高速回读的功能,解决了试验现场数据的高速回放、分析与处理问题.经多次调试与考核试验的应用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数据回读迅速,正确,是科研人员在试验现场迅速获取测量信息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9.
扩压器为焊接结构,钎焊缝多达157处,产品生产过程中容易因焊缝缺陷导致超差和报废,因此保证焊缝质量、气流通道尺寸等成为产品的工艺难点。通过确定合理的钎焊工艺参数,设计焊接工装,控制零件精度、装配质量以及后续热处理等方法,满足了产品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年来传感器故障诊断和信号恢复的方法,包括硬件冗余、分析冗余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作了总结,并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便为进一步研究传感器故障诊断和信号恢复方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