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吸波材料的开场测试技术——表面感应电流的测量方法,即通过测量金属目标及其涂敷吸波材料后的表面电流分布以确定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本文以圆柱目标为例介绍了有关的实验系统,并给出了k_a=15时金属圆柱及其涂敷吸波材料后表面感应电流的测量值和计算值,两值比较吻合。该测量方法特别适用于表面波吸波材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先进的TalyScan150型表面粗糙度测试仪,采用不同测试手段和不同测试参数对复合材料切削试样表面进行测量、计算,得出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了适用于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测试的手段及参数,建立了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测试方法,该方法为全面评价复合材料表面质量提供了测试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界面捕捉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和网格自适应技术,对圆射流初始破碎过程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揭示了不同扰动频率对圆射流表面形态和液丝、液滴结构的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Rayleigh线性化色散理论可以很好地对当前射流表面波的失稳过程进行解释。当喷口扰动频率(66.6 kHz)小于理论临界值95.5 kHz时,射流会随着时空演化逐渐失稳,而当大于临界值时,表面波振幅会逐渐减弱并逐渐变成光滑状态。表面波不稳定状态下脱落液滴会撞击波节结构,在其表面留在冲击凹痕;随着波节振幅不断增大,液膜发生穿孔式破裂,进而形成大量脱落的液丝和液滴结构。适当频率的扰动可以减少射流头部的速度波动,从而减缓射流的雾化进程;射流表面波的破碎和液核头部的破碎过程共同决定了喷雾场SMD(Sauter mean diameter)的大小,且两者存在相互耦合。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雷达吸波材料对表面波抑制性能的作用机理并设计测试系统来测试材料对表面波的抑制性能。在X波段(8~12 GHz)利用喇叭天线发射电磁波,以掠入射角度投射到金属板上形成表面波,覆盖于金属板上的聚四氟乙烯将反射的电磁波束缚在介质中并沿金属板向前传播。利用电场探针来检测接收到的电磁能量,对比放置吸波材料前后的结果,以此来评估吸波材料对表面波的抑制性能。并对两种吸波材料进行测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了该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加深对旋转锥形液膜一次破碎机理的认识,采用高速阴影法对离心喷嘴的喷雾场进行了试验拍摄,并基于喷雾场形态特征详细描述了7种喷雾形态随压降的变化过程,分析了液膜表面波动与液膜穿孔的关系以及导致液膜破碎的机理,重点关注了波动、穿孔和湍流这三种锥形喷雾形态,并对其表面波动特征随压降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液膜的表面波动和液膜穿孔均是由初始速度波动引起的液体聚集从而形成波峰和波谷导致的,在三种锥形喷雾形态中这两种特征一直存在;随着压降增大,在波动锥形喷雾形态中液膜表面波动的波长、振幅和频率均逐渐变大,在穿孔锥形和湍流锥形喷雾形态中液膜表面波动的波长和振幅逐渐减小,频率逐渐增大,且在湍流锥形喷雾形态中,频率组成随压降增大越加混乱。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遥测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的原理与设计,其核心敏感部件是由声表面波谐振器组成的振荡器,文中给出了主要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7.
超光滑表面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的超光滑表面测试测量方法进行论述,并比较了各种测量仪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表面热膜测试技术由于其高频响特点,且能反映边界层从前缘到尾缘的连续瞬态变化过程,在边界层测量中很具优势.概要介绍了表面热膜的使用方法,深入探究了表面热膜探针测量的不确定性,发展了一套表面热膜测试技术的使用方法.利用多通道表面热膜探针测试技术,研究了某一负荷分布下边界层的发展过程,准确捕捉到了边界层的分离和转捩位置,表明了表面热膜探针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理论分析了镀层材料表面摄动表面波的传播、脉冲激光激发的瞬态声场,开展了激光超声试验检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表面波表征和反演表面层参数的反演方法研究.试验检测结果与理论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摄动表面波的频散特性,采用模拟退火方法,以镀锌钢块试样所做的试验检测结果进行了镀层参数反演,获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处理+溶剂浸洗+超临界CO2技术对空心/实心石英混编纤维表面进行预处理,同时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携带与渗透作用,将KH-560偶联剂引入纤维表面进行改性。采用接触角测试、表/界面张力测试、树脂吸附量测试、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等分别测试纤维表面能、胶液表面张力与接触角、胶液与纤维浸润性,观察纤维表面形貌结构,分析复合材料的力学与介电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热处理+溶剂浸洗+超临界CO2技术可有效去除空心/实心石英混编纤维表面浸润剂,提高纤维表面能,促进胶液与纤维的完全浸润,最终改善复合材料力学与介电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平面上产生表面波的模型,定性地研究吸收材料对表面波的作用机理,包括吸收材料的参数、厚度和频率对衰减常数的影响,吸收材料影响能量的传播等。因为表面波与物体表面曲率有关,用平面模型研究是一种粗略的近似,但其定性的结果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声表面波传感器谐振频率随扭矩变化的传感机理,实际制作了差动型声表面波传感器,并通过网络分析仪测试了传感器的线性度和灵敏度。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阅读器收发链路,通过阅读器实现了转轴扭矩的无线无源检测。与现有航空发动机测量扭矩时常用的滑环、变压器、电池等能量供给和信号传输方式相比较,该研究方案和搭建的测试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可靠供电和信号传输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以氧化铁、碳化硅和氧化钴为高辐射填料,通过控制涂层浆料固含量和喷涂次数制备出了不同表
面粗糙度的高辐射涂层。用AE 辐射计测试了不同表面粗糙度高辐射涂层的室温发射率,根据GB/ T 7287—
2008 测试了涂层的800℃高温发射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涂层表面形貌,用扫描探针显微
镜测试了涂层的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在辐射换热条件下高辐射涂层表面粗糙度在2. 75 ~225. 70 μm 变化
时,其室温发射率发生了0. 02 ~ 0. 05 的变化。而在导热换热条件下高辐射涂层表面粗糙度在2. 75 ~ 36. 99
μm 变化时,其高温发射率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4.
压气机转子叶片表面附面层分离/再附、转捩机制较为复杂,数值模拟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需要新的试验技术测量旋转状态下转子叶片表面附面层的发展状态。本文采用表面热膜测试技术对某风扇叶片表面附面层分离/再附、转捩等流动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旋转状态下风扇叶片表面的准壁面剪切应力。试验结果表明,在上游尾迹周期性扫掠的作用下,叶片表面附面层转捩、再附点提前,分离泡范围减小。表面热膜测试技术可较为准确地捕捉旋转叶片表面附面层的转捩、再附点,为旋转状态下转子表面附面层的流动测量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动力学理论和波流弱相互作用理论,运用波作用量谱平衡方程研究了潜航体的尾流场与表面波作用后的表面尾迹,探讨了采用传递变换函数实现表面尾迹SAR成像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波作用量谱平衡方程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潜航体尾流场与表面波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传递变换函数能够快速有效实现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到SAR图像的转换,且保证了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邓甜  李佳周  陈伟 《航空学报》2022,43(3):163-174
航空发动机中液体燃料雾化过程十分复杂,特别是雾化初始阶段,至今无法建立准确的雾化模型。本文利用线性不稳定性分析法研究均匀气场和二维剪切气场中,不同黏性液体横向射流破碎过程。在圆柱坐标系下,建立有黏液体横向射流色散方程,利用Muller法求解得到射流表面表面波的不稳定增长率随波数的变化情况。当来流为均匀气流时,考虑液体黏性影响,射流表面扰动波增长率的减小量与增长率的比值较不考虑黏性时的至少增大1 000倍。黏性对Kelvin-Helmholtz (K-H)和Rayleigh-Taylor (R-T)不稳定性均起到削弱作用,抑制了射流破碎,且表面波波数越多,黏性对破碎的抑制作用越强,但并不影响射流的不稳定波数范围。当黏性系数增大500倍时,表面波最大增长率降低80.37%,最佳波数减小40%,黏性力对表面波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横向来流为二维剪切气流时,横向气动力和剪切速度促进液体射流表面波生成进而产生破碎,而液体的表面张力和黏性力则会抑制表面波生成。液气动能比越大,气流剪切作用对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越大,K-H不稳定性主导射流表面波的生成。进一步研究液体黏性对射流不稳定性的抑制作用,发现黏性...  相似文献   

17.
沈忠祥  华荣喜 《航空学报》1992,13(11):689-693
本文利用矩量法分析了无限大金属平板上开有二维周期性孔阵的电磁散射特性。通过引入广义波导的概念,可以统一分析孔径形状为任意的这类频率选择表面。作为示例,分别计算了无限大平板上开有矩形、圆形和等边三角形孔阵的散射特性。结果与现有文献中给出的数据极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热防护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高焓离解环境下热防护材料所承受的气动热载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的影响。根据高焓服役环境特征和热防护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的发展现状,重点综述了材料表面催化反应机理和不同尺度的催化模型,分析、比较了催化特性地面测试与评价方法以及典型热防护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的影响因素,简要总结了国内现阶段相关催化特性研究的初步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催化特性测试与表征方法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为有效改进热防护材料表面催化特性试验测试技术、准确预测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环境,从而实现热防护系统的精细化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改进的钛合金镀覆前处理工艺,采用二次酸性浸锌的方法对钛合金进行活化,克服了钛合金表面易氧化造成的镀覆层结合不良的问题,并对比了不同磷含量对化学镀镍层结合性能的影响,在TC4及TA1钛合金表面制备得到了结合强度高的化学镀镍、镀金、镀银层。通过热震和划格法测试钛合金表面镀覆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3D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等方法对镀层微观形貌和组成进行测试;并测试了镀层的电化学性能、镀银层的导电性以及镀金层的热辐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酸性浸锌溶液对钛合金进行活化,并以中磷镍作为底镀层,能够显著提高钛合金表面镀覆层的结合强度。化学镀镍层的腐蚀电位相对于钛合金基体提高了60 mV,镀金层的腐蚀电位则提高了600 mV。镀层的导电性、热控性能等都较基体钛合金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玻璃鳞片防腐材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玻璃鳞片防腐材料的研究情况,分析了玻璃鳞片表面处理时的界面状况。采用静态浸泡耐腐蚀实验,测试并主同玻璃鳞片试件的质量变化率,弯曲强度保留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