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为全面分析飞轮微振动对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小卫星系统的不利影响,建立遥感小卫星光学–姿控–结构全链路集成分析模型,在设计阶段评估隔振系统对微振动的抑制程度,计算相机综合像移结果。首先,以飞轮扰振为输入建立两级隔振动力学模型;然后建立线性光学系统像移与镜体自由度的函数关系,构建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简化模型,计算卫星在隔振下的姿态角速度稳态误差和像移;最后开展地面测量和在轨微振动校验。结果表明:集成分析模型计算的相机最大像移为0.129 8 px,卫星在扰振力矩作用下姿态稳定度为7.5×10-6 rad/s;地面试验中相机像移频域单方向最大为0.114 8 px,姿态稳定度7.5×10-6 rad/s;在轨成像相机像移频域最大为0.084 6 px,期间姿态稳定度达到7.0×10-6 rad/s。建模计算和实际测试结果处在同一水平,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工程》2021,30(3)
敏捷型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期间,星上控制力矩陀螺等扰动源会引起微振动,微振动传递到高分辨率相机等敏感载荷会影响载荷性能,进而影响卫星成像质量,因此需对传递到敏感载荷的微振动进行抑制,以保证卫星高分辨率指标的实现。以高分多模卫星(GFDM-1)的微振动抑制需求为背景,确定了整星微振动抑制技术路线与微振动抑制总体方案,开展了扰动源特性研究,完成了扰动源、星体结构和敏感载荷的减隔振设计与验证,并通过星载微振动测量设备对相机等关键位置的在轨微振动响应进行了测量,对卫星微振动抑制方案进行了飞行验证。在轨微振动测量数据表明:高分多模卫星微振动抑制方案可有效满足敏感载荷相机的微振动抑制需求,可为我国后续敏捷遥感卫星的微振动抑制设计与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8.
文章以某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背景,开展基于微振动对成像质量影响的CMG(controlled moment gyro,控制力矩陀螺)微振动抑制方法研究,首先分析微振动的方向、振幅、频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规律,提出微振动抑制不仅应考虑结构的动力学特性,而且应该根据微振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规律开展针对性设计;然后以某型号CMG为例,建立包括结构有限元模型、扰振源模型、隔振器模型在内的微振动分析模型,得到100 Hz频率下振动响应随隔振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隔振系统的频率要求等约束条件对隔振器参数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隔振器三方向的隔振效率都在50%以上,提高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成像质量,可为后续微振动抑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裴彦伟;陈善搏;梁晨;宋可心;张雷;赵春娟 《航天返回与遥感》2025,(1):83-93
为降低微振动对多载荷集成小卫星的性能影响,提出卫星隔振方案,并建立多载荷微振动集成分析模型,以评估微振动抑制效果。首先,开展了从振源到载荷的两级被动隔振方案设计;其次,建立线性光学系统像移与光学元件运动关系,考虑光学载荷对微振动敏感度的差异性;进一步建立了包含不同光学载荷的微振动集成分析模型,计算卫星隔振前后综合像移;最后,开展地面微振动测量试验和在轨推扫成像校验。结果显示:集成分析模型计算出的最大综合像移值小于0.25像素,地面试验中激光和相机主镜振动最大峰-峰值分别为0.05″和0.012″,在轨成像光学相机频域内最大像移值为0.061像素。地面和在轨微振动测量数据验证了隔振系统设计和集成分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遥感卫星在轨故障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遥感卫星1988年—2014年的在轨故障数据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控制、载荷、测控和数传是遥感卫星在轨故障发生比例最高的4个分系统;故障主要发生于在轨第1年;环境、设计和器件类故障为主要的在轨故障类型;大多数故障可以通过在轨自主诊断、地面操作等方式及时予以解决, 对遥感卫星完成任务的固有能力影响较小;各分系统的在轨故障特点各不相同。文章最后针对故障原因, 提出了增加遥感卫星的地面试验与测试、加强抗辐射加固设计和开展基于在轨故障规律的分系统技术状态控制等对策, 以降低卫星的在轨故障率, 保证卫星在轨可靠、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影响推扫成像遥感卫星图像定位精度的各种误差源,给出了一种图像定位精度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分析了侧摆成像条件下高程和目标斜距的不确定性对图像定位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传输型遥感卫星结构的扩大化及灵活性的增强,对图像品质产生影响的扰振越来越受到重视。当遥感卫星在轨进行成像时,相机的图像品质会由于星上活动部件的运动的影响而下降。文章从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n Function,MTF)角度出发,对不同工况下太阳翼转动驱动机构(BAPTA)和动量轮对图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和评估。同时,针对高分辨率相机成像品质影响,从动力学仿真方面对星体扰振的幅值和频率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确定了扰振源的频率和幅值。最后,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提出了星上扰振控制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分辨率卫星结构-控制-光学一体化建模与微振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微振动分析,给出了一种结构-控制-光学一体化建模方法:将微振动干扰源模型、整星结构模型、控制系统模型和光学系统模型按照实际的物理联系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而预测空间相机在轨微振动的像移响应和干扰源到像移的传递特性。以某遥感卫星为例,将其微振动下的像移响应和传递特性与工程中的其他处理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体化建模分析方法从原理上更接近卫星在轨实际工作情况,能够给出较为合理的微振动分析结果;其他工程处理方法的分析结果均与一体化建模分析方法有差异,使用时应根据设计和分析的具体目的与条件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18.
商用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及平台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调研了国外近十年发射的商用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较为全面、详细地对比了欧美典型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的技术性能、指标,总结了其发展思路,并对其卫星及平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该领域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