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某型号电子产品中常用的几种电子元器件在非工作(储存)装态下失效率的分析入手,定量计算出它们各自不同的非工作失效率。在规定某一可靠度要求值的条件下,便可分别算出它们的储存寿命。这对于预计电子设备乃至型号产品的储存寿命,找出影响储存寿命的薄弱环节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卫星电源分系统电子单机可靠性预计通常采用元器件计数分析法或元器件应力分析法计算电子设备长期工作期间失效率,然后进行设备的可靠性预计.针对一些装备型号要求卫星在出厂测试完毕后,要在地面贮存一段时间然后择机发射需求,在卫星设计阶段开展地面贮存对电子设备在轨工作可靠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电子设备地面存储后的在轨使用可靠性模型.采用元器件计数分析法对电源控制器设备地面贮存工作状态失效率和发射入轨工作状态失效率进行计算,利用电子设备地面存储后的在轨使用可靠性模型对某卫星电源单机贮存后再使用可靠度进行了估计分析.并分析得出结论地面贮存时间大于1年,则地面贮存对电源设备可靠性的影响就不能忽略.该可靠性分析模型可以综合地面存储和在轨使用对电源设备的可靠性的综合影响,有效解决了地面长期贮存电源设备可靠性的分析难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方法为元器件计数法和元器件应力分析法.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电子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本文举例对两种方法的适用时机、所需信息、优缺点和模型建立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工程》2016,(5):92-97
针对目前没有适合空间隔膜压缩机可靠性评估方法的问题,文章以无失效贝叶斯可靠性评估方法为基础,综合利用配分布曲线法、零部件失效率函数特性、可靠性预计数据,提出了适用于空间隔膜压缩机可靠性评估方法,通过计算实例证明了该方法能够解决空间隔膜压缩机小子样、无失效子样可靠性评估问题,可为同类产品可靠性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军用飞机环境适应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境因素对军用飞机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对军用飞机环境适应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军用飞机开展环境适应性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航天电子产品可靠性增长试验在工程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电子产品可靠性增长试验中相关输入参数对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时间参数的影响,提出了航天电子产品可靠性增长试验在航天型号应用中处理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葛文蕊 《上海航天》2001,18(1):35-38
针对半主动寻的制导导弹的特点,简述了导弹维修系统设计分级原则,介绍了中继级维修的作用及内容,中继级维修的准则是:电子产品故障诊断至最小可更换单元并更换;舱体内压部件采用无维修设计,舱体表面的液压器件以更换方式进行维修,维修对象通过各级维修接口进行有序流通。  相似文献   

8.
邢云燕  武小悦 《宇航学报》2010,31(9):2195-2198
针对指数寿命型设备在及时修正策略下的可靠性增长过程,提出了一种动态Bayes评估方法。该方法建立了及时修正策略下的AMSAA模型,并依据已有研制试验数据,对下一次试验的设备失效率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作为对新技术状态下设备失效率的验前认识,然后利用最大熵方法给出设备失效率的验前分布,进而实现对产品可靠性增长的Bayes统计分析。最后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算例,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对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指数分布的失效率鉴定和威布尔分布失效率鉴定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两种方案的原理和特点,并比较了两种方案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重复使用技术是提高航天任务经济性的有效途经。针对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系统的重复使用需求,对系统可重复使用次数及重复使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特别是更易于重复使用的电子类系统,基于数学模型法、元器件计数法等可靠性评估的经典方法建立了返回式航天器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并以返回式卫星的电源分系统和回收、着陆分系统作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了维修活动对可靠度的影响,建立了系统固有可靠性与维修后可靠性一体化的模型,建立了基于维修效果的系统重复使用次数评估模型,对系统的可重复使用次数进行了评估。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役龄因子、失效率等典型参数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计算了系统可重复使用次数达到50次以上的所需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大量航空航天遥感图像中,快速发现和统计飞机目标并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遥感图像特点,针对飞机目标的特征,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层次化的分类器的遥感图像飞机目标检测方法。首先用基于哈尔(Haar)特征的底层AdaBoost分类器快速去除大部分非目标区域;然后用基于梯度方向直方图(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HOG)特征的顶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进行精细检测。在分辨率为1m的遥感图像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层次化分类器在保证较高检测率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虚警率,可以有效解决遥感图像飞机检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变构型跨介质飞行器就是既能满足在水下航行又能满足在空中飞行要求的飞行器,在具备水下航行隐蔽特性的同时也满足在空中飞行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要求。变构型跨介质飞行器可以通过改变其翼型结构适用于空气中与水中航行。该飞行器结合了无人机和潜艇的优势,可以实现多次出入水跨介质作业,在军事领域应用于战场关键信息侦察、突防和精确打击,在民用领域应用于海上灾难救援、深海地质探测等。从军事和民用方面分析了变构型跨介质飞行器的优势及用途,总结了国内外变构型跨介质飞行器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梳理了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发展建议,为后续跨介质飞行器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简单介绍振动类型、振动引起的失效模式和应用,特别是列表详细介绍了GJB 150.16和GJB 150.16A中规定或推荐的军用喷气式飞机和螺旋桨飞机设备及其外挂和外挂上的设备的振动试验要求、特点和两标准中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第2部分则详细介绍了两标准中规定或推荐的军用直升机和各类飞机发动机设备的振动试验要求、特点以及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第3部分介绍和分析了航空装备研制生产中这2个标准的应用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概括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简单介绍振动类型、振动引起的失效模式和应用,特别是列表详细介绍了GJB 150.16和GJB 150.16A中规定或推荐的军用喷气式飞机和螺旋桨飞机设备及其外挂与外挂上的设备的振动试验要求、特点和两标准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第2部分则详细介绍了两标准中规定或推荐的军用直升机和各类飞机发动机设备的振动试验要求、特点以及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第3部分介绍和分析了航空装备研制生产中这2个标准的应用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并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概括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此为第1部分。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简单介绍振动类型、振动引起的失效模式和应用,特别是列表详细介绍了GJB 150.16和GJB 150.16A中规定或推荐的军用喷气式飞机和螺旋桨飞机设备及其外挂和外挂上的设备的振动试验要求、特点和两标准中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第2部分则详细介绍了两标准中规定或推荐的军用直升机和各类飞机发动机设备的振动试验要求、特点以及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第3部分介绍和分析了航空装备研制生产中这2个标准的应用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概括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此为第2部分。  相似文献   

16.
航空军工产品实验室环境鉴定试验工作情况分析(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为两部分。此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军工产品定型试验分类和目的,特别是航空军工产品地面鉴定试验的基本内容;着重分析了实验室环境鉴定试验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在其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这部分还介绍了承试实验室资质、试验设备使用和管理、试验大纲和试验报告等文件编写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略论军用装备的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 《上海航天》1998,15(6):49-52
详细论述了军用装备的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的基本概念、主要区别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军用装备的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在工程论证中的有关问题。分析认为,对军用装备来说,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对宇宙飞船、飞机、导弹一类的飞行器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8.
临近空间飞行器在电子侦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航空航天飞行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军事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临近空间及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概念和特点,总结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着重探讨了临近空间飞行器在电子侦察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浮空器提高临近空间的探测预警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浮空器在临近空间探测预警上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浮空器作为临近空间探测平台的优势,并与卫星和预警飞机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针对美国对于浮空器的军事应用和进展,如利用浮空器对巡航导弹的探测应用等进行了介绍,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Long-term sensitivity of human cells to reduced gravity has been supposed since the first Apollo missions and was demonstrated during several space missions in the past.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primary and rapid gravi-responsive elements in mammalian cells. In search of rapid-responsive molecular alterations in mammalian cells, short-term microgravity provided by parabolic flight maneuvers is an ideal way to elucidate such initial and primary effects. Modern biomedical research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 requires frequent repetition of experiments that are usually performed in sequences of experiments and analyses. Therefore, a research platform on Earth providing frequent, easy and repeated access to real microgravity for cell culture experiments is strongly desired. For this reason, we developed a research platform onboard the military fighter jet aircraft Northrop F-5E “Tiger II”.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consists of a programmable and automatically operated system composed of six individual experiment modules, placed in the front compartment, which work completely independent of the aircraft systems.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 cultured human cells can be investigat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an activator solution at the onset of microgravity and a fixative or lysis buffer after termination of microgravity.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a regular military training flight, a parabolic maneuver was executed. After a 1 g control phase, the parabolic maneuver starts at 13,000 ft and at Mach 0.99 airspeed, where a 22 s climb with an acceleration of 2.5g is initiated, following a free-fall ballistic Keplerian trajectory lasting 45 s with an apogee of 27,000 ft at Mach 0.4 airspeed.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acceleration are monitored constantly during the entire flight. Cells and activator solutions are kept at 37 °C during the entire experiment until the fixative has been added. The parabolic flight profile provides up to 45 s of microgravity at a quality of 0.05g in all axes. Access time is 30 min before take-off; retrieval time is 30 min after landing. We conclude that using military fighter jets for microgravity research is a valuable tool for frequent and repeated cell culture experiments and therefore for state-of-the art method of biomed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