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新型通信卫星邻接型输出多工器的设计方法,依照这种方法研制的十信道输出多工器性能优良,与国际公认技术指标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
徐贺 《空间电子技术》2019,16(5):21-26,32
输出多工器是有效载荷转发器分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好坏决定了整个转发器分系统的性能特性。随着市场需求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输出多工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针对输出多工器高温度稳定性需求,采用温补结构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改善输出多工器温度稳定性的方法。文章以TE221的温补滤波器为设计原型,提出了应用多物理场仿真设计温补滤波器的方法。文中首先仿真设计了Ka频段的TE221模滤波器;然后仿真分析了影响温补特性的关键结构尺寸;最后,应用多物理场仿真的方法设计一种TE221模温补滤波器,该滤波器温漂系数小于1ppm/℃,其设计结果满足航天系统的应用。文章提出的设计方法适合任意结构形式的温补滤波器设计,并且该设计方法方便灵活、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3.
应用源(或负载)与滤波器内谐振器交叉耦合技术,实现了一腔三模具有类似于椭圆函数传输特性的通道滤波器,在它的通带两边都有一个衰减极点。并利用该项技术研制了测控通道滤波器,成功地应用于卫星输出多工器中。同时本文在控制其衰减极点的情况下,把带宽扩大到36MKz的通信带宽,研制成了三工器样机。把三工器实测的主要电性能技术指标与通常使用的4阶两腔四模椭圆函数通道滤波器的相比较,其结果是各有长处。由此可见,该种特殊耦合的一腔三模滤波器可以作为设计输出多工器中通信通道滤波器的一种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DFH—3输入多工器的组成、原理和设计特点。对正样输入多工器进行了电性能测试。其结果表明该部件满足了总体要求的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目的;也表明了自均衡类椭圆函数通道滤波器的正确应用,从而省掉了外均衡器,减轻了转发器的质量,增加了转发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FDTD法分析用于构成准光毫米波/亚毫米波多工器的频率选择表面,给出了分析仿真结果,基于此分析,给出了准光多工器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分析得到的各通道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多工器有良好的性能。在毫米波/亚毫米波波段,由准光方法实现的多工器较其他方法实现的多工器插损小,而且加工相对容易。  相似文献   

6.
星载设备中的微放电现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通信及广播卫星中,转发器输出部分的设备及发射天线部件需要同时经受多个高功率载波信号。其中最典型的部件就是输出多工器(包括通道滤波器,折叠波导)、谐波滤波器、大功率隔离器、天线的收发双工器、天线馈源等。如果设计不当,则当高功率射频信号通过这些设备时,会产生微放电现象,造成卫星设备的功能失常甚至损坏。因此,避免及消除微放电现象的发生,意义非常重大。本文描述了欧洲在星载设备微放电设计方面的进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空间电子技术》2009,6(4):30-30
C频段输出滤波器主要由内含多段厚容性膜片的矩形波导腔、调谐螺钉以及保护法兰和支架等组成,位于发射天线之前输出多工器之后,作用是抑制转发器输出端的谐波和杂波。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我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转发器中使用的同轴收发多工器的设计技术。应用这个设计技术成功地研制了四通道的收发多工程,工程模型的实测结果表明,电性能优良,达到有关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三路多工器     
B1B2B3三工器为同轴式三路多工器,由腔体、底板和4个TNC接头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B1、B2、B3馈电网络各自输出的射频信号合并成19路输出,完成对B1B2B3天线阵面19个螺旋单元的馈电。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滤波器多项式综合的基础上,将多项式综合技术从传统的双端口网络拓展到三端口网络,实现了微波双工器的精确、快速综合,并有望将此技术应用于微波多工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国内星载通信系统中各个频段的输入多工器的研究进展。针对其主要的技术实现方式,包含了圆腔双模技术、介质技术、TE01模技术、同轴预失真技术、介质预失真技术等进行了剖析对比。通过对各种实现方式的电磁场模式的分析选择,给出了各方式对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C、Ku、Ka频段输入多工器研制过程,并综合比对了各种技术方式在性能、体积、重量等方面优缺点,指出了星载输入多工器的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由两颗无阻力卫星构成的、用于重力场测量的松散式编队相对位置控制方法,主要解决编队控制所产生的非重力加速度在重力场测量频带内的干扰抑制问题。首先,选取双星位置中点作为编队系统质心,建立了考虑J2摄动项的双星相对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定量反馈理论(QFT)确定系统在频域内的跟踪性能、鲁棒稳定性、输入干扰抑制等约束。与当前常规的对角型QFT控制器设计方法不同,本文针对编队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道强耦合特性,设计了更具一般性的满系数矩阵鲁棒控制器,不但实现了闭环控制回路整定、通道解耦和稳态收敛,还有效抑制了编队控制量功率谱在科学测量频带内的干扰。最后,通过在时域中的数字仿真校验了该方法控制器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周大鹏  杨大鹏  刘然  周云龙 《宇航学报》2022,43(8):1109-1119
针对空天飞机再入横、侧向通道的姿态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智能神经网络自适应复合控制方法,基于误差反馈学习准则在线更新神经网络权重以补偿全量姿态控制律输出的姿态控制指令。同时,面向再入过程横侧通道的强耦合问题,引入了耦合控制系数,以降低横、侧通道间的控制干扰。此外,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链式控制分配律,在控制信号中引入正交优化多正弦激励,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方法对气动参数进行在线辨识,进而实时更新链式分配策略。最后,对空天飞机再入横侧向通道的神经网络自适应复合控制方法进行数学仿真校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偏转头导弹建模及控制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王旭刚 《宇航学报》2008,29(3):878-882
针对采用侧滑转弯方式的偏转头导弹,设计了三通道独立控制方案,给出了俯仰和偏航通道的稳定回路和过载控制原理图,设计了控制器。将弹头驱动系统的输出与导弹数学模型输入转换关系作为一个模块加入稳定控制回路,可简化控制设计,提高控制精度。偏转头导弹运动模型的俯仰和偏航通道相互独立,而滚动通道与其余两个通道间存在耦合。将滚动通道运动模型中的耦合项视作扰动,采用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自动驾驶仪,控制律的设计基于被控对象参数摄动的上下界,增强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仿真分析表明采用该方法设计的控制器能够抑制外界干扰和参数摄动,可以为偏转头导弹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描述的鉴频器不同于目前生产的可调鉴频器,首先是因为它能同时解调频分多路系统中的所有副载波通道。此外,它以数字形式输出数据,以便直接与计算机输入口兼容。这种鉴频器的实现方法将以方框图的形式加以说明。对“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的内部带速补偿过程进行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自适应预失真技术,该技术用于微波射频交叉耦合式的滤波器输入多工器,用来改善群时延特性。这项技术的特点是用低Q值的谐振腔来实现高Q值特性,以达到减小体积、质量、改善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胡文宽  何兵哲 《上海航天》2005,22(Z1):42-47
介绍了风云二号(FY-2)气象卫星数传与云图广播转发器分系统的功能、组成,以及频率配置、传输信号特性和增益与功率等主要技术指标.给出了C星分系统转发器的技术改进.阐明了采用的收发多工器、射电天文保护滤波器、固体功率放大器(SSPA)和功能转换开关等关键技术.测试结果和在轨运行状况表明,C星数传与云图广播转发器的性能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在轨运行正常稳定.  相似文献   

18.
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特征模型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多输入 -多输出高阶线性定常系统从理论上详细推导出了其特征模型 ,并给出了基于特征模型的自适应模糊广义预测控制方案。所建立的特征模型为智能控制器设计和一些高阶对象的低阶控制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特别是为大型空间挠性航天器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对一个航天器控制的仿真研究验证了所给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反馈线性化和变结构控制的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艳铧  周凤岐  周军 《宇航学报》2004,25(6):637-641,668
在大姿态角的情况下,飞行器姿态运动的非线性因素和耦合因素不容忽略,使得传统的基于小扰动假设的近似线性化处理方法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首先运用反馈线性化方法,将飞行器姿态通道线性化解耦成三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然后运用分散滑动模态变结构控制理论对每个通道分别设计变结构控制器,以期使系统获得对参数摄动和外部扰动的鲁棒性。理论研究和数值仿真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可以适用于飞行器大姿态角飞行的情况,并对系统参数摄动和外部扰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特征模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自适应姿态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龚宇莲  吴宏鑫 《宇航学报》2010,31(9):2122-2128
研究了基于特征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中的应用。对一类非线性强耦合以及大范围参数不确定性的类X-20高超声速飞行器无动力滑翔段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建立含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特征模型,并设计基于特征模型的黄金分割控制器。控制律设计中通过对非对角元控制量强制一步滞后,使得各通道控制量可以计算简单。最后通过飞行高度和速度大范围变化的长时间飞行过程中姿态角的跟踪控制仿真,验证了控制器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