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研究了迅猛发展的新的相控阵理论和技术厦其前景,其中涉及控制相控阵天线的光纤和光电技术。在相控阵天线中光学图像形成和扫描保证实时(PMB)形成一维或二维、连续或色散的单波束或多波束方向图(RH),并且保证对不同辐射频率的最大方向图的方向进行无波动扫描。采用光学图像形成电路(Roc)的相控阵天线,在超宽瞬时通带(~1GHz)中既能以连续方式也能以超短脉冲(脉宽~1ps)方式工作于发射状态和接收状态。  相似文献   

2.
低轨通信卫星系统因其传输延迟小、通信容量大、发射运营成本低等优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低轨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对星载天线系统提出了挑战。为提高卫星星座的通信容量以及实现对用户的跟踪覆盖,波束扫描、波束可重构及多波束覆盖不可或缺。在低成本建设运营的背景下,迫切地需要一种低成本的天线系统方案。作为一种低成本新型相控阵技术,综述了超表面相控阵天线技术及其在波束调控中的应用。首先对超表面天线波束形成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之后介绍了超表面电磁调控的机理以及实现可重构的手段,最后介绍了超表面相控阵天线在波束形成、波束扫描、多波束产生中的应用。该技术相较于传统相控阵技术,大幅降低了成本,且在电磁波极化、频率调控中展现出巨大的灵活性。通过对该技术的综述,展望了超表面相控阵在低轨通信卫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讨论相控阵雷达"烧穿"距离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相控阵雷达当碰到对方的干扰机发出的干扰信号时,利用其固有的特点,可以对干扰机进行相控阵雷达"烧穿"(实现对目标的检测和跟踪).其主要方法在于相控阵雷达可将雷达波束集中于空间的干扰机的方向,集中发射一串脉冲,采用信号积累达到对干扰机进行"烧穿"的目的.还讨论了相控阵雷达采用高重复频率时"烧穿"距离及其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把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性能参数分成空间性能参数和辐射性能参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对于工作频率的极化、天线尺寸和脉冲重复频率、天线波束的电扫描和成形、发射信号的频宽、以及观测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李忠良 《上海航天》2001,18(5):14-17
论述了侦收多普勒雷达信号的基本特征,并提出测定高速运动载体雷达信号多普勒频率的方法,指出了雷达波束照射宽度内各位置上存在着多普勒频率的差异。讨论了脉冲多普勒雷达信号的视频特征,并对该雷达信号脉组内的脉冲重复间隔参差和脉冲系列随信号波束扫描调幅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脉冲多普勒雷达发射一组脉冲重复频率(PRF)恒定且相位相参的射频脉冲,叫做相干驻留间隔或CDI。由此产生的雷达回波脉冲在雷达接收机/处理机的多普勒滤波器组中被当作一个整体并进行相参积累,以便为在杂波环境中检测小目标提供必要的相参处理增益和速度鉴别能力,相对较长的CDI和最小天线扫描速率约束常常使目标照射限制在每个波束驻留时间的几个CDI上,由于每个CDI回波的功率可能因CDI之间射频频率分集(为减  相似文献   

7.
针对便携式卫星终端要求的全空域多目标跟踪能力,基于终端外形设计了一种圆台结构的共形阵列。该阵列由顶面的平面阵列和侧面16条棱面围成的台体构成,顶部平面阵列产生的波束覆盖上半空间的大仰角区域,侧面的16条棱面则负责小仰角区域的波束覆盖。与球面天线相比,圆台阵列在工程实现和波束增益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分析了圆台阵列在全空域的增益性能,并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遮挡效应,对空域进行了划分,不同的空域使用圆台不同方位的阵元进行数字波束形成。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圆台共形阵列全空域增益波动较小,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偏焦相控阵馈电反射器天线能实现电子波束再形成与波束扫描,可搭载在静止轨道卫星上用于移动卫星通信。本文介绍了这种相控阵馈源的电气设计;其31单元辐射阵和波束形成网络的制作;通过实验和分析验证了相控阵馈源电气设计的适当性。把这种相控阵馈源与口径13m的反射器天线组合后,证明可实现42dBi以上的覆盖增益,波束隔离达20dB以上。  相似文献   

9.
知识资料窗     
知识资料窗雷达制导雷达制导就是利用雷达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雷达制导分为两类:雷达波束制导和雷达寻的制导。雷达波束制导雷达波束制导系统由载机上的雷达、导弹上的接收装置和自动驾驶仪等组成。载机上的圆锥扫描雷达向目标发射无线电波束并跟踪目标。导弹发射后...  相似文献   

10.
唯相位控制的波束可重构与波束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线阵在可重构的过程中,希望激励的幅度保持不变,仅依靠相位来控制波束的扫描和波束的可重构,这样可以减小发射系统的体积、降低系统造价。将连续投影法应用于天线阵的综合中,可实现波束的唯相位控制。该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迭代可以快速逼近期望的波束方向图,并能够达到良好的波束可重构效果及具有抗干扰特性的波束扫描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四阶累积量的来波信号频率和二维角估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四阶累积量的来波信号频率、方位角和仰角三维参数估计的算法。该算法采用无方向模糊的无效均匀圆阵(阵元数大于6)和阵元延时,实现高斯白或色噪声环境下非高期信源的参数估计,且三维参数可自动配对;在空间欠采样条件下,使用整数搜索法实现方位角和仰角无模糊估计。仿真实验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星载可移动多馈源单口径多波束天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通信业务容量提升以及热点区域动态变化的保障能力需求,设计了Ka频段多馈源单口径可移动多波束天线,研究了波束馈源簇形成方式、相邻波束馈源交叠方案、天线转动方式、波束形成网络,以实现覆盖区域的高增益通信和波束灵活调整。通过高增益低旁瓣多波束天线的频率复用设计和波束形成网络技术研究,提升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及天线覆盖的灵活性。重点改善波束扫描后的形状畸变和性能恶化问题,仿真表明,对波束幅相权值的优化可以保证天线转动前后波束增益和C/I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 当代信号处理结合采用数字波束形成的相控阵技术,就能够开发一种重要的新雷达类型,这类雷达能够在覆盖空间范围内提供连续和不间断的多功能性能。泛探雷达的中心思想是“随时探测各处”(任何时间、任何空间)。最初于1998年给出概述并发表在1999年IEEE雷达会议录中,它要求在“针束状”窄波束连续接收信号的同时,发射波束又照射着宽广的覆盖空间范围。在覆盖空间内或时间上都没有间隙,这样就能在最早时间探测到所有的目标并开始跟踪。从概念上讲,该技术兼备监视、跟踪和武器控制。  相似文献   

14.
双频多波束天线系统由于收发频段共用同一反射面,覆盖区内收发波束大小不一致.为了实现覆盖区内收发等波束,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台阶反射面天线.通过对天线台阶高度的选取和台阶宽度的优化,可以使接收频率处每个台阶跳跃点与中心区在反射面等效口径处的相位相差180.,从而降低天线的口径效率,减小接收频率处反射面的电尺寸,最终实现了收发波束大小一致.为了进一步降低天线的副瓣电平,文章在接收频率处引入了馈源第一副瓣来照射反射面的台阶圆环,通过这一改进天线仍能实现收发等波束且获得了更低的副瓣电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偏焦相控阵馈电反射器天线能实现电子波束再形成与波束扫描,可搭载在静止轨道卫星上用于移动卫星通信。本文介绍了这种相控阵馈源的电气设计;其31单元辐射阵和波束形成网络的制作;通过实验和分析验证了相控阵馈源电气设计的适当性。把这种相控阵馈源与口径13m的反射器天线组合后,证明可实现48dBi以上的覆盖增益,波束隔离达20dB以上。  相似文献   

16.
摘要:多波束卫星发射机的成本很高,同时地面小区的通信需求和通信优先级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中。通过研究一种动态波束跳跃策略,实现在卫星资源受限和较少发射机数量约束下的广域覆盖和按需服务。区别于传统的分簇波束跳变思想,为了提高卫星系统的频谱效率,考虑在整个频率带宽上应用全局波束跳变。因此考虑在共信道干扰背景下,提出一种新型服务质量指标来衡量波束跳变结果。在卫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波束提供的通信容量不能满足地面小区的业务请求,基于粒子群算法选择的波束跳动图案,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波束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通过优先级加权,最小化波束业务容量需求差值,进而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性能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陆基导航系统应用于弹道导弹组合导航时,将定向波束技术引入到导航过程中,基于标准弹道轨迹计算得到实时变化的定向波束中心方向,并基于干扰弹道讨论了波束宽度的取值范围.该技术避免了广播式通信体制下使用全向天线发射时信号功率较低的问题和问答式通信体制下容易暴露导弹位置的问题,在确保导航精度的同时,提高了陆基导航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全球地表后向散射系数的概率统计分布,定量分析Ku频段星载降水测量雷达脉冲压缩峰值旁瓣电平与其干扰距离单元数之间的关系,提出通过倾斜雷达天线波束扫描平面来降低系统对峰值旁瓣电平指标要求的方法。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雷达天线波束扫描平面倾角为0°时,脉冲压缩的峰值旁瓣电平(PSL)应小于-70dB;当倾角为2°~3°时,PSL应小于-60dB。  相似文献   

19.
陶海红  廖桂生 《宇航学报》2005,26(5):657-662
针对小卫星雷达系统由于天线尺寸受限、宽波束照射面积大而带来的方位模糊,通过采用高脉冲重复频率来解方位模糊,然后利用发射波形的时变特性来解决高重频带来的距离模糊。基于此,采用了一种梯度遗传算法对多发射二相码波形进行优化,使其自相关峰值、积分旁瓣电平和互相关主副比、积分旁瓣电平尽可能的低。同时对多约束构成的适应度函数进行自适应尺度因子加权,以克服不同约束带来的不同数量级所造成的优化倾向问题。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引入罚函数项,建立了一种新的发射波束方向图综合控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用适应度值排序建立由种群非支配解组成的精英群,以精英群中的粒子作为全局最优解引导粒子飞行;用爬坡策略更新全局最优解,给出了基于精英群引导的量子粒子群算法。对阵列权值采用加权优化,可在发射波束指定方向的多零陷、宽凹口。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对多目标的优化较文献算法更优,能优化阵列权值在指定方向快速形成零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