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凝气体对航天器两相热控设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凝气体(NCG)是影响航天器两相热控系统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总结了NCG产生的机理,即材料相容性、物理吸附与脱附,以及空间极端环境下工质的分解;介绍了NCG对航天器传统热管、环路热管和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热性能的潜在危害,包括工作温度升高、总热导减小、启动困难,甚至引起运行失效;从工程应用角度,提出了NCG问题的抑制措施,如对于环路热管,可加装半导体致冷器,对于两相流体回路,可增大储液器体积或减少工质充装量。  相似文献   

2.
前言 热管是一种新型传热元件,具有导热性能高、温度均匀、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等优点。近年来热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热管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深入到工业生产各个领域。但当前热管的寿命,成本等是其推广应用急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热管寿命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热管工作可靠性问题,即焊缝开裂问题,另一类是不凝气体的产生,即相溶性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水铜的相溶性很好。冈此,水铜热管推广应用中的主要矛盾就是解决可靠性问题,即防止焊缝开裂泄漏。  相似文献   

3.
针对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低能探测器(CCD)的散热需求,开发了一种乙烷工质深冷槽道热管。在传热性能测试设备中,采用抽真空方式,对深冷热管的传热性能及最大热流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乙烷工质深冷槽道热管在-80℃时最大传热能力不小于18W·m,热管最大传热温差3.2℃,满足低能探测器晶体的散热需求;深冷槽道热管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气液剪切力对最大传热能力计算结果的影响。该设计可为其他工质深冷槽道热管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热管辐射器的计算及优化设计的理论。制作了两个铝蜂窝板热管辐射器单元试件,一个是热管预埋的,一个是热管外贴的。通过试验比较了这两种型式辐射器,并验证了理论计算。还介绍了用于广播通信卫星行波管散热用热管辐射器的设计及太阳模拟热平衡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高温高压燃气加热高压纯空气为研究背景,用平均温差法对气-气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进行结构方案设计,采用有效度-传热单元数法对换热器传热进行校核计算。设计换热器为圆柱形筒壁结构,出口为渐缩型喷管结构,采用半轴比为2/1的椭圆形热管。  相似文献   

6.
槽道热管是航天器较为常用的一种热控产品,其中截面特征尺寸小于5mm的微型槽道热管主要用于空间光学遥感器CCD器件的散热,在设计、加工等环节均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文章设计了一种5mm×4mm矩形截面、内部槽道为梯形的微型热管,对热管传热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较为理想的槽道几何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种微型热管的极限传热能力为4.77W·m,极限负载下的轴向温度均匀性优于±0.5℃。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介绍的电加热管与热管复合反应釜设计制作,具有传热效率高,能耗较低,不使用联苯醚导热介质,无污染等诸多优点。下面结合简介热管工作原理和电加热管-热管的复合结构型式及性能,并分析这种反应釜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首先介绍了热管辐射器的计算及优化设计的理论,制作了两个铝蜂窝板热管辐射器单元试件,一个是热管预埋的,一个是热管外贴的。  相似文献   

9.
以体积开裂试验和热失重试验数据为基础,结合有限元热分析模块计算药柱中气体的累积规律,研究了GAP高能推进剂体积开裂的尺寸效应。结果表明,GAP高能推进剂产气过程为零级反应扩散方程,密封与敞开条件对体积开裂结果影响不明显;体积开裂时间受样品边长影响明显,边长越长即尺寸越大,发生体积开裂时间越短,样品边长与体积开裂时间呈指数衰减关系。可采用小尺寸样品体积开裂试验建立体积开裂时间与药柱边长指数衰减方程,为预测大型发动机药柱体积开裂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热管吸热器有良好的热性能。通过对先进太阳能热动力系统单元热管吸热器进行数值仿真,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数值解法,并把仿真结果同NASA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热管吸热器由于热管良好的导热性和理想的等温性,热管在轴向的温差很小,这就使得热管在不同位置上的容器内的PCM都能同步、均匀的熔化;另外热管吸液芯的正常工作使得热管周向温度分布均匀,从而避免热斑现象;热管吸热器由于热管在轴向和周向上良好的等温性,在阴影期末,各蓄热容器内的PCM能够同时凝固,并最终达到完全凝固,从而避免热松脱现象。因此,热管吸热器提高了系统的效率,能避免热斑和热松脱现象。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燕尾形轴向微槽热管传热和液体流动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了其最大传 热能力。模型考虑了气液界面剪切力的作用,分析了热管内气、液相流体压力和流速及弯月 面毛细半径沿轴向的变化特性,并讨论了热负荷对蒸发段端口毛细半径的影响,以及工作温 度和吸液芯结构对最大传热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弯月面毛细半径沿轴向非线性增加,在 蒸发段和绝热段变化较小,而从冷凝段开始急剧上升;热管内蒸气沿程压差远小于液相压差 ;液体的平均速度远小于蒸气的平均速度;沟槽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受工作温度和毛细芯结 构尺寸的影响较大;燕尾形底宽的增大或微槽高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 而蒸气腔半径对最大传热能力的影响不明显。同时,还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型的热控元件,环路热管依靠其可靠性高、传热能力强和等温性好等特性,能够在小温差、长距离的情况下传递大量的热量,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卫星、飞船及电子产品等的热控。特别是具有平板蒸发器的微型环路热管具有很广阔的应用潜能。文章建立了环路热管运行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用C++程序语言设计了相应程序,对某给定环路热管进行了热力特性计算。研究表明,蒸发器内部的压力降在环路总压降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空间核电源热管式辐射散热器热分析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空间热管辐射散热器的特殊工况对散热器进行热分析建模,通过分析其传热原理,建立出热阻模型,并通过和实际设计进行对比,验证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行性。选取翅根温度、翅片长度和翅片厚度等参量作为约束条件,分别对热管式空间辐射散热器的翅片散热效率和系统质量特性进行优化分析,获得最优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4.
槽道热管性能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轴向槽道热管的流体循环及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几种不同尺寸的挤压铝合金轴向槽道热管在以氨、氮、丙酮为工质时的性能试验数据,并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测定了蒸发段及冷凝段膜系数,并导出了计算氨为工质时的蒸发段膜系数的经验公武,介绍了此种热管在空间飞行器上的应用情况,文中对周向槽道热管及轴向槽道管组成的冷贮气室可交热导热管的性能试验作了简单的论述,给出了可变热导热管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热管技术在航天器热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管技术在航天器等温化、热传递、散热和仪器设备热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热管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热控制应用考虑的因素;评述了热管技术在国内外航天器热控制中的应用进展;指出了热管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发展新型热管和提高热管传热能力将是今后热管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相机热控技术研究室自主研发的热控新产品—桁架热管成功应用于某型号,开创了热管设计的新领域,不仅满足型号任务需求,而且提升了研究所热控水平,是热管产品诞生以来又一重大技术突破。受空间外热流、低温冷黑空间背景及其内部热源的综合影响,空间光学相机的温度必然发生变化,为  相似文献   

17.
针对嫦娥三号着陆器两相流体回路12个月球昼夜的寿命需求,开展了氨分解导致两相流体回路传热温差增量的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寿命末期不凝气体引起传热温差增量不超过2.2 ℃,同位素核热源(RHU)向探测器的供热量减小0.6 W,设备温度整体降低0.6 ℃,对热控系统影响可忽略。根据在轨遥测,寿命周期内,两相流体回路工作在45 ℃~50 ℃时不凝气体引起的传热温差增量不超过1.5 ℃,与地面验证结果吻合较好;经历52个月球昼夜周期内,传热温差在3.5 ℃~4.7 ℃内波动,在轨工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燕尾形轴向槽道热管应用于多热源时的瞬态传热及流动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了该型热管应用于多热源时从启动开始直到达到稳态过程中,壁面温度、弯月面毛细半径、液体速度的实时变化。结果显示:毛细半径沿轴向单调递增;蒸发段有热源与无热源的连接处的温度阶跃变化;在蒸发段热源处,液态工质流速变化激烈,在蒸发段无热源处,液态工作速度变化比较平缓;同时,开展了热管瞬态特性测试实验,实验测量值与数值计算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环路热管启动性能实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系列环路热管的启动地面实验测试,发现了环路热管蒸汽槽道和液体干道中不同气液分布情况下的启动现象,揭示了环路热管的启动过程,研究了蒸发器内气液分布、储液器和蒸发器的相对位置以及不同的启动功率对环路热管启动特性的影响。为环路热管在空间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翼面前缘的热防护,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热管的半主动金属热防护系统。设计中使用工程估算方法预测了翼面前缘的气动热环境,并采用有限元法对高温合金翼面前缘结构进行了热固耦合分析和强度考核。分析结果表明:在马赫数为5~8的飞行状态下,热管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超声速飞行器翼面前缘峰值温度达23%~31%,且呈现飞行马赫数越高则峰值温度降低幅度越大的趋势;同时热管还可以降低翼面前缘结构温差达90%以上,从而极大地减小由于温差而导致的热应变和内部应力。因此,将基于热管的半主动金属热防护系统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翼面前缘可以真正实现结构防热一体化,有助于获得较好的防热和减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