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机动性飞机大迎角全局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浩  周志强 《航空学报》1987,8(11):561-571
为了研究高机动性飞机大迎角时的全局稳定性,建立了飞机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和气动力模型。应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通过对算例的分析,讨论了目前飞机设计中常用的稳定性判据(如(C_(nβ))_(dyn)和LCDP等)与平衡点处线化矩阵特征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判据可以从飞机在特定状态下的线化矩阵经简化得到。因此,它们只能预测大迎角的局部稳定性。若考虑全局稳定性则必须用本文所给的方法进行。最后,指出了平衡点和周期吸引子与机翼摇晃、偏离和尾旋之间的关系,并用时间过程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分歧突变理论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求解分歧面的完整的数学方法。根据分歧面提供的信息,制订了使飞机进入尾旋和改出尾旋的控制律,并给出了一定的物理解释,为从理论上研讨飞机在大迎角时的操纵规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所得结论经时间历程检验正确无误,与试飞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JJ-6飞机为例,研究了采用具有迎角/过载限制器的俯仰增稳系统对该机在大迎角下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影响.并根据该机在大迎角下的偏离/失速运动机理,探讨系统中限制器边界值确定的原则。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抗偏离/失速的能力,进而可以防止尾旋发生。但在大迎角下过大的横侧操纵,飞机仍能进入尾旋运动。  相似文献   

4.
林国锋 《航空学报》1990,11(6):217-222
 本文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来分析俯仰力矩曲线随迎角变化的“勺形”对飞机飞行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勺形”是飞机在小侧滑角下作大迎角非机动飞行时,引起迎角突跃而进入过失速飞行的一种重要因素。“勺形区”的宽度和深度则较大程度地影响这种过失速飞行的特性及其进入与改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JL8飞机失速尾旋飞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JL8飞机失速尾旋试飞状态、试飞试验和试飞结果。试飞结果表明,JL8飞机具有良好的大迎角特性及低速和高速失速特性。其正飞尾旋获得了三种模态,即“落叶飘”型非定常尾旋、非定常陡振荡尾旋和左均匀平尾旋;倒飞尾旋呈不稳定型态。而且各种尾旋都能成功地改出。另外,还评价了误操纵对失速和尾旋的影响。可供飞机大迎角和失速、尾旋特性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J7L飞机大迎角/失速/尾旋试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启  李树有  张培田  吴菊英 《飞行力学》2001,19(4):58-61,66
介绍了J7L飞机大迎角/失速/尾旋试飞的目的,简要说明了大迎角/尾旋试飞前的预先研究工作,并结合具体的试飞结果曲线对J7L飞机失速/尾旋特性及改出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常规布局飞机的大迎角/失速/尾旋试飞,为新机试飞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某常规布局大型民用飞机的偏离特性与尾旋敏感性,在CARDC的FL-14水平风洞(Φ3. 2m)中进行了飞机模型的大迎角静态测力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充分挖掘,利用一系列的稳定性判据进行分析,获得了飞机的大致初始偏离迎角和偏离区间,并预测了飞机的尾旋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李树有 《飞行力学》1995,13(3):9-17
概要介绍了现代飞机失速/尾旋研究的途径,失速/过失速/尾旋试飞验证的目的,试验方法和测试要求,较详细地介绍了现代飞机失速/过失速/尾旋试飞验证的程序和步骤,对装有迎角限制器飞机特殊要求,应急改出尾旋装置的安装使用以及与安全有关的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评定飞机的大迎角特性失速试验和尾旋试验,失速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最大可用升力边界;而尾旋试验的目的是确定飞机超出正常迎角范围时的动力特性并为飞行员建立一套适用的尾旋改出方法。失速试验一般是按预先规定的速度减小速率或过载量级逐渐趋于失速,但处于安全考虑,在未达到气分离时便停止试验,之后,对飞机进行专门改装,经过指定数目的旋进行有意尾旋,从而确定尾旋改出技术,这种常规失速/尾旋试飞方法,无法准确地描述飞机  相似文献   

10.
机翼摇晃运动作为现代高机动性飞机在失速迎角附近飞行时出现的一种现象而受到普遍重视.迄今为止,对机翼摇晃的研究工作一般沿两种途径进行。一种为分析产生机翼摇晃的气流流动机理;另一种根据机翼摇晃时飞机运动的特点进行讨论。本文从飞机六自由度方程入手,建立描述大迎角机动飞行的空气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传播矩阵,研究机翼摇晃的产生原因和飞机运动的特点。结果认为,机翼摇晃是一种非线性系统的Hopf分支现象.对具有中等后掠角机翼的飞机,产生机翼摇晃的主要原因是滚转阻尼力矩随迎角和侧滑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一架三角翼战斗机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利用风洞大迎角静、动态试验数据及旋转开平试验数据,开展收音机大迎角全局稳定性分析、六自由度计算及地面飞行模拟试验等预先研究。利用投放模型进行了自由飞快行旋试验以及最终完成的全尺寸飞机的失速/过失速/尾旋验证试飞,对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民用飞机在进入大迎角浅失速后,气动力会出现滞环、陡降等强非线性现象,航迹也变得不稳定。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分支分析方法分析飞机临近失速区时的控制特点,指出其振荡区域,多配平点等;根据非线性最优化控制理论,设计大迎角失速区的自动恢复控制器,用Galerkin近似算法,计算次优控制器参数,并对飞机下降航迹的进入失速和恢复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控制器可以很好地控制飞机改出浅失速状态,恢复正常航迹。  相似文献   

13.
民用飞机在进入大迎角浅失速后,气动力会出现滞环、陡降等强非线性现象,航迹也变得不稳定。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分支分析方法分析飞机临近失速区时的控制特点,指出其振荡区域,多配平点等;根据非线性最优化控制理论,设计大迎角失速区的自动恢复控制器,用Galerkin近似算法,计算次优控制器参数,并对飞机下降航迹的进入失速和恢复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控制器可以很好地控制飞机改出浅失速状态,恢复正常航迹。  相似文献   

14.
三、尾旋特性 1.尾旋的机理尾旋是在超临界迎角区飞机在同时相对于它的三个体轴旋转的自转状态下,沿小半径,陡的下降螺旋轨迹的自发运动。 (1) 自转飞机在超过临界迎角后,机翼会产生自转力矩。例如在失速状态下,当飞机受到外界干扰或者副翼偏转作用下产生相对于纵轴的旋转,那么下沉半翼各截面上的迎角增大,上升半翼各截面上的迎角减少,但在超临界迎角区大的迎角对应的升力系数小,即下沉半翼各截面的C_y小,而上升半翼各截面的C_y反而比它大,因而助长了倾斜力矩继续  相似文献   

15.
偏离特性和尾旋敏感度预测判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七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预测飞机偏离特性和尾旋敏感性的设计判据,所使用的判据参数是m_(y·DY)~β和LCDP,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用以预测偏离迎角的“β+δ轴稳定性指示”法。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具有后掠翼和大的I_y/I_x惯性比的飞机。文中简要推导了判据参数的由来以及判据的建立,並且提供了一些飞机的试飞或自由飞试验的数据与判据预测结果的比较,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的符合性较好。特别是判据参数所使用的静导数是设计人员早期可获得的数据之一,这样,在早期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就有可能以适当的可信度预测出全尺寸飞机的偏离特性和尾旋敏感性。开展飞行试验与风洞试验的这类相关性研究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某型高级教练机尾旋特性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各种判据分析了某型高级教练机的失速偏离特性和尾旋敏感性,建立了尾旋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分析比较了两种尾旋运动的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动力数学模型;最后,对某型高级教练机尾旋时间历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基于Kalviste运动分解并结合大迎角静态、旋转天平及强迫振荡试验数据,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飞...  相似文献   

17.
JJ6飞机进入和改出尾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振平  郑洁 《航空学报》1989,10(10):479-488
 本文对JJ6飞机的尾旋特性运用微分方程的分叉、突变理论作了分析和预测。并进行了时域动态响应计算。探讨其运动机理以及各操纵面在尾旋进入和改出中的作用。理论计算与试飞结果相比,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某型教练机大迎角/失速/尾旋设计定型的技术难题,依据GJB3814《军用飞机失速/过失速/尾旋试飞验证要求》,开展了尾旋试飞技术研究,提出了符合军标验证要求的尾旋特性试飞方法,包括不同进入方法、不同改出方法、最佳改出方法以及改出过程中误操纵等。通过试飞发现:该飞机对偏离是敏感的,但对尾旋等过失速模态是阻抗的;该飞机存在"过失速旋转"、"落叶飘"、"振荡正飞陡尾旋"以及"倒飞尾旋"四种典型的过失速模态;"三中立"法可以较迅速改出发现的四种过失速模态,与失速改出方法具有同一性且不需要过多驾驶技巧,为试飞员推荐的最佳改出动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分支与突变理论方法(简称BACTM)应用于飞机与飞行控制系统相组合的高阶模型,利用局部寻优的方法验证设计了迎角限制器,并且给出了操纵限制。在分析了飞机的气动特点之后,验证设计了相应的防尾旋模块,得出的结果与国外先进的同类飞机的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研制与安装应急反尾旋伞系统对现代高机动飞机的大迎角特性试验研究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失速/过失速/尾旋特性试验鉴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反尾旋伞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反尾旋伞的数学模型,估算确定了反尾旋伞阻力面积,并对用反尾旋伞出尾旋进行了动态仿真计算;同时,研究了不同尺寸反尾旋伞的尾旋改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