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间辐射场中高能Fe离子微剂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e离子是空间辐射场中备受关注的重离子之一,其等效剂量、生物效应等构成载人航天的主要危险。文章通过计算等效组织正比计数器对高能Fe离子的响应,模拟其在等效组织中的线能微剂量学量。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偏差不超过10%;在此基础上,考虑TEPC(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对银河宇宙射线中能量范围在90~1000 MeV/u的Fe离子的响应,得到其线能量为80~600keV/μm,最大值在100~150keV/μm之间;通过公式计算得到100~200keV/μm线能量对应的射线品质因数高于25,将产生相当高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能望远镜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的3台望远镜之一,主要功能是5~30keV能区的X射线巡天及定点观测。其设计综合采用了低漏电流Si-PIN探测器技术,低噪声、高灵敏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以及高精度准直器技术,实现了高能量分辨率与高时间分辨率的设计要求。中能望远镜在轨运行1年多,平均能量分辨率半高宽(FWHM)优于3keV(在17.8keV时),时间分辨率为256μs,表明其性能优于能量分辨率指标FWHM 3keV(在20keV时)、时间分辨率1ms的科学分析需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深空通信中传输数据量大、接收信号信噪比低的问题,分析太阳闪烁对深空通信信道的影响,将存在太阳闪烁的深空通信信道近似为莱斯信道,进而提出在该通信环境下采用LDPC编码与MPSK调制相结合的数据传输通信方案,研究太阳闪烁强度、调制进制数、LDPC码长码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LDPC编码与MPSK调制相结合的数据传输通信方案在深空信道下具有良好的性能,可有效地抵御太阳闪烁引起的通信性能下降,当使用码率为1/2、码长为1024的非规则LDPC编码时,在误码率为10–5的条件下,QPSK的传输速率为BPSK两倍,其所需的信噪比仅比BPSK高0.2d B。  相似文献   

4.
(一)电离层与超视距雷达覆盖地球的大气越往上越稀薄,而且在太阳紫外线、X 射线和带电粒子等能量的作用下,大气中的分子分解为电子和离子。结果在高空中形成一个高电子密度层,这就是电离层。电离层自下而上又分三层;高度在  相似文献   

5.
1991年日本计划发射Solar-A航天器。该航天器将携带X和伽马射线观测仪器。其任务是用硬X射线(1.5~10万电子伏)和软X射线(0.3~3千电子伏)对太阳耀斑进行高分辨率成像。Solar-A任务具有很浓的国际合作气氛,其中包括与美国和英国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5.GPS卫星M码信号BOC调制技术在GPS 2R-M卫星上增加的军用M码采用了BOC调制技术。BOC技术不同于传统的二相移键控(BPSK)和四相移键控(QPSK)调制,是一种通过分裂频谱信号将能量偏移远离载波频  相似文献   

7.
近二年来,国内遥测界就QPPM-ASK(量化脉冲位置调制一幅移键控)与PCM-PSK(脉冲编码调制—相移键控)两种遥测体制或系统的性能优劣问题,展开了讨论。文章[1]介绍了QPPM-ASK系统的工作原理;计算了它的误字率P_(ew)与误码率(或称等效比特错误概率)P_(eb);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在误码率相同的条件下,QPPM-ASK系统的能量效率,高于PCM-PSK系统,即β_Q<β_P。  相似文献   

8.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6,15(4):13-13
2006年9月23日,由英国、美国和日本联合研制的太阳-B(Solar—B)探测器在日本南部鹿儿岛升空,计划在未来3年内对太阳耀斑进行研究,探索太阳系中释放能量最大的爆炸,预测它们何时发生以及为何发生。探测器重约900kg,长4m,宽1.6m,两个太阳能电池翼在太空展开后总长达10m,将在距地球6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探测器上3台设备(太阳光学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和超紫外线成像光谱仪)将测量太阳大气圈的不同层圈。  相似文献   

9.
MBOC(6,1,1/11)调制是Compass系统与GPS和Galileo系统互操作的信号调制方式。文章采用FPGA实现了MBOC的数字中频调制,通过将FPGA实现的数据与Matlab仿真数据做比对,分析了由于量化带来的信号波形的幅度、功率谱密度和自相关函数等方面的误差。结果表明,采用14位量化时带来的误差很小,可以满足导航信号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GF-5卫星的大气环境红外甚高光谱分辨率探测仪是中国目前光谱分辨率最高的红外超光谱探测载荷,它基于时间调制傅里叶变换光谱探测技术,通过太阳掩星观测方式在750~4 160cm–1(2.4~13.3μm)光谱范围内,实现光谱分辨率0.03cm–1的大气透射光谱探测。该载荷的两大技术特点和难点是高光谱分辨率和自主精密太阳跟踪,采用大光程差摆臂角镜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实现了红外宽谱段、高分辨率光谱探测,研制了图像反馈太阳跟踪装置实现在轨自主精密太阳跟踪。文章回顾了该载荷的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及实现情况,给出了地面测试与试验结果,可为同类载荷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快速偏振调制和超窄带滤光是太阳光学望远镜实现磁场探测的最核心技术途径,而液晶调制是目前唯一可同时满足偏振测量和窄带调谐滤光的电光调制技术。而且,液晶调制器具有口径大、光谱范围宽、调制速度快、无旋转机构以及相位延迟连续可调的优势,使其成为下一代太阳望远镜磁场探测技术的最佳选择。文章简要介绍液晶科学的发展历史及液晶调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详述液晶调制技术在太阳磁场探测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探讨液晶调制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我国太阳磁场望远镜的研究和发展态势,相信液晶调制技术将在我国未来空基、地基太阳磁场探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知识资料窗     
知识资料窗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即0.9856度/天或360度/年)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称作太阳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的倾角都大于90°,即它是一条逆行轨道。在圆轨道时,倾角...  相似文献   

13.
空间太阳望远镜高速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太阳望远镜(SST)是中国未来重要的太阳观测卫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航天部五院目前正在开展该卫星的研制工作。本文介绍高数据传输速率(60Mbps)的科学数据传输系统(DTS),该系统将SST每天采集的超大容量科学数据传送到卫星地面站,其协议与国内卫星地面站现有协议兼容。文中分析SST对DTS的系统需求;计算DTS系统星地传输链路的系统余量;侧重描述DTS的信道编码卡(CEC)的详细设计,包括设计原理、方法和实验室基带测试系统,CEC格式化海量存储器中的科学数据,插入伪随机编码(PN)及帧同步信号,生成的数据流适应四相相移键控(QPSK)射频调制及地面数据恢复系统的需求。本文最后讨论DLS检错和纠错编、解码(EDEC)的实现方法,以及如何分别利用软件、硬件或可编程器件实现系统功能优化分配。我们已研制出CEC地面样机及其测试设备,并成功验证了CEC的全新设计方法,如使用较低的工作频率完成高数据速率的传送等。  相似文献   

14.
图像边缘信号能量与MTF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边缘的角度出发,分析红外遥感图像质量的评价参数———边缘信号能量与调制传递函数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边缘信号能量能很好地反映MTF的变化,并针对某一特定地物建立实验室条件下边缘信号能量与MTF的数学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5.
根据风云二号卫星精太阳脉冲信号的传输特点,介绍了用通用频谱分析仪进行精太阳脉冲信号调制的测量。该方法已在卫星地面及在轨运行测试中得到实际应用,实践证明测量方法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高能望远镜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的3台望远镜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在20~250keV能区进行巡天扫描,发现新的高能变源和已知源的新活动,同时监测伽马射线暴以及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它的主探测器由18个直径为190mm的NaI(Tl)/CsI(Na)复合晶体探测器单体组成,具有5100cm2的几何面积,整体视场为5.7°×5.7°。高能望远镜在轨运行结果表明:探测器整体能量分辨率优于19%(在59.5keV时),时间分辨率和系统死时间优于6μs。  相似文献   

17.
基于FRFT的一类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调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性调频信号、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与多相编码(Frank、P1、P2、P3与P4码)信号是一类具有线性调频特性的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为了识别这类信号的调制方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时频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分数阶Fourier域内的频谱分布特征.根据上述三种信号各自在参数(U,P)平面上的能量尖峰的分布特点,给出一种基...  相似文献   

18.
卫星电源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卫星电源系统进行总体优化设计是提高其可靠性和性能,减轻重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为背景,研究了太阳电池阵/蓄电池组联合电源系统的优化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轨道光照条件的计算方法;(2)研究了固定展开式、一个自由度对日定向式和两个自由度对日定向式等构型的太阳阵的最佳应用范围,建立了太阳阵的直流分析模型;(3)建立了蓄电池组的容量设计方法和直流分析模型,对蓄电池组的组成和充电方式,能量多圈平衡等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4)以太阳阵的输出功率为目标,对峰值功率跟踪(PPT)和直接能量传输(DET)两种太阳阵功率调节方式的应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电源系统的重量功率比最小为目标函数,对四种典型DET方式的电源系统配置方案进行了优化比较;(5)建立了以母线为核心的电源系统的交流小信号模型,导出母线阻抗,稳定性,瞬态响应和纹波的分析方法,对母线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6)对SEDSAT-1小卫星电源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部分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本文的研究可用于电源系统总体设计的方案比较和方案优选过程。它将有助于定量地比较和优选电源系统设计方案,并实现降低重量功率比和提高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姿聊 《中国航天》2003,(10):46-49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用自行研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自制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的重量比前4个国家发射的首颗人造卫星重量之和还多。这表明,当时我国的运载火箭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至今,我国已经发射成功的长征系列火箭有14种,完成了飞行试验前的全部研制工作、只待飞行验证的还有2种。在这些火箭中,主要用于低地球轨道发射的有6种(长征1、2、2C、2D、2E和2F):主要用于中轨道(如太阳同步轨道)发射的有4种(长征1D、2C/SD、4A和4B):主要用于高轨道(如地球静止转移轨道)发射的有4种(长征3、3A、3B和3C)。对应这三种典型轨道的运载能力为:低地轨道0.2—8.0吨,太阳同步轨道为0.4~2.8吨,静地转移轨道为1.5~5.1吨。长征系列火箭的运载能力基本覆盖了低、中、高地球轨道不同航天器的发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主要任务、功能和工作特点,从卫星功率的有效利用、带宽的有效利用、较好的噪声性能几方面进行了中继卫星系统数据传输体制的讨论,并结合与国际常用数据中继卫星系纬数据传输体制接轨的要求,提出了我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应选取的工作调制方式。文中比较了误码率一定的条件下BPSK、QPSK、MSK工作调制方式下的卫星功率的有效利用情况;结合由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返向馈电铁路传输数据率大、频率资源有限所导致的对频带利用率的特殊要求,比较了BPSK、QPSK、8PSK、MSK等各种调制方式在中继卫星系统中的优缺点;在返向馈电铁路的噪声性能上对l/2卷积码率QPSK、2/3卷积码率QPSK、l/2卷积码率QPSK做了比较;介绍了其它国家中继星系统使用的调制体制。针对S频段与Ka频段前向、返向铁路数据传输的不同特点(如传输数据率的不同,传输带宽不同等),建议提出了我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所应采用的调制体制;同时,对中继卫星系统数据传输体制与目前我国的地基测控系统的兼容问题进行了初步考虑,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