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轻型空间相机遮光罩组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空间遥感相机遮光罩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重点介绍了一种用于可见-红外光谱仪上的轻型遮光罩,该仪器安装于2005年美国发射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上。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常见的空间遥感器遮光罩——内置光阑式遮光罩的结构形式和工艺特点,并重点对内置光阑式遮光罩的材料选择、成型方案、工艺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受地球静止轨道上的空间外热流影响,空间低温光学系统的传统遮光罩极易产生极端高温现象,该现象产生的高温红外辐射是空间低温光学系统内部背景辐射的主要来源。文章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利用反射式光栏遮光罩取代传统的遮光罩,在保留消除杂散光能力的同时,优化遮光罩的控温特性,使其处于较低的温度水平,降低光机系统的背景辐射。文章给出了基于椭球曲线和椭球-双曲曲线设计的两种反射式光栏的设计方案,针对地球静止轨道热环境及空间遥感器入光口的特点,建立了考虑加工精度和粗糙度的传统遮光罩和两种反射式遮光罩的仿真分析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时刻、不同光栏设计方案的遮光罩控温特性及背景辐射分布情况,为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椭圆双曲遮光罩具有更好的控温特性,但过高的粗糙度会产生杂散光,影响镜片温度。  相似文献   

4.
从可展开薄膜遮光罩的几何构型、展开驱动技术、薄膜折痕设计和薄膜褶皱动力学分析四个方面论述了航天器可展开薄膜遮光罩机械设计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可展开薄膜遮光罩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航天器可展开薄膜遮光罩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型充气展开遮光罩设计方案研究和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一种充气展开遮光罩结构,实现径向和轴向依次展开.提出遮光罩的结构方案、折叠方式和结构中各组件合适的材料,使得结构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分别能够达到一定的尺寸要求.文章还对充气展开遮光罩进行静力分析和展开过程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遮光罩能够顺利展开,遮光罩壁保持理想的工作表面.  相似文献   

6.
星敏感器杂光抑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勇  卢欣  郝云彩 《航天控制》2004,22(3):58-61
介绍了用蒙特卡洛法进行星敏感器杂光分析的基本思想、数学模型以及表面热辐射概率模型 ,对典型卫星星敏感器的杂光传递进行了模拟。在复杂的杂光环境下 ,建立杂光传递模型 ,获得了星敏感器杂光环境的定量杂光贡献 ,并对大衰减比遮光罩及光学系统内的杂光传递进行了跟踪 ,给出了遮光罩的消杂光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种复杂曲面型遮光罩的成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遮光罩的结构形式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百叶罩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复杂曲面型空间遥感器遮光罩。在方案阶段,曾采用传统的金属材料制造百叶罩,但存在机械加工困难、尺寸精度低、振动试验受损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芳纶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百叶罩的成型技术,重点对材料选择、工艺方案、模具设计、铺叠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周向抱合式组合模具,采用一体化成型方法,能够实现类似复杂曲面型遮光罩的精密成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及力学性能,并满足空间遥感器系统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空间遥感器系统的发展演变,分析了遮光罩所用材料体系的变化情况,重点总结了高性能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空间遥感器遮光罩中的应用情况。从工程化应用水平来看,目前尚处于在替代传统材料满足型号产品需求的较低阶段,本文简要归纳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蜂窝夹层结构、光阑结构、薄壁壳体结构等不同类型的空间遥感器遮光罩,本文介绍了其所适用的复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同时,结合材料选择、设计工艺性、工艺设计等工程化应用中的关键环节,作了尝试性地探讨,并对高性能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就未来空间遥感器系统的发展对材料工艺的需求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外遮光罩的非稳态温度场,对空间相机的第一光学表面—光学窗口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空间相机的分辨率和成象质量。本文采用Monte—Carlo法和Brain ADI法,通过热模型的建立、空间外热流计算和合成、角系数的求解、离散热平衡方程的建立、交替方向隐式求解(Brain ADI)等步骤,对空间相机外遮光罩的非稳态温度场进行了计算,自编的通用程序软件,可以计算任一轨道位置、任一时间的外遮光罩的非稳态温度场。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于空间外露物体的热计算,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
光学遥感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受到空间外热流影响很大,尤其是遮光罩进光口的外热流将对遥感器性能产生直接影响。合理的热控设计是遥感器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工作。光学遥感器的空间热环境模拟试验是验证相机热控方案的最重要途径,需要做到对空间外热流的准确模拟。其中对遮光罩进光口外热流的模拟是试验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考虑到对相机成像的影响以及外热流模拟的准确性,目前试验都采用筒状红外加热笼。红外笼对其遮光罩进光口投入热流的大小和均匀性直接决定了试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筒式红外笼分为圆柱形和锥形两种,所模拟外热流的均匀性跟其结构密切相关。文章运用ANSYS软件进行仿真计算,深入分析了筒式红外笼的结构对遮光罩进光口外热流均匀性的影响,并总结出了红外笼结构与模拟外热流均匀性之间的关系。为相关试验的红外笼设计以及外热流模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Acta Astronautica》2001,48(2-3):93-100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optimize the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s for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Te-doped GaSb in reduced gravity ranging from 10−3 to 10−5g0. Our key goal was to quantify the velocity and concentration fields with and without a baffle present in the melt. The effect of the distance of the baffle from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was investigated. When the baffle is placed 0.5 cm from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acceleration of 10−3g0 does not cause significant interference with segregation. Furthermore, the flow between the baffle and the interface (low Reynolds number “creeping” flow) does not depend on fluid properties (viscosity).  相似文献   

12.
13.
混合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发动机技术是一项新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推进技术。本文介绍了混合发动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综述了国内外混合发动机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当前混合发动机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屏/舱声发射信号传播时序特性,以典型Whipple防护结构为例,利用二级轻气炮对其进行超高速撞击实验。首先,利用独立于靶件的“遮挡板”阻挡弹丸击穿前板形成的二次碎片云撞击后板,利用布置在前、后板特定位置的超声换能器采集单纯的前板声发射信号,分析信号模态特征,结果表明:前板信号主要包括S0、A0和S2等三种模态板波,经圆柱支撑构件传播进入后板之后,全部转换为A0模态板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屏/舱声发射信号到达时序预测公式。其次,撤除遮挡板,利用布置在后板特定位置的超声换能器采集前、后板信号的混叠信号,分析两种信号的到达时序并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达时序预测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新概念推进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红军 《火箭推进》2004,30(4):36-40
综合评述了到目前为止人们所提出的几种新概念推进系统(包括核热能推进、反物质推进、束能推进、微推进、绳系推进和太阳能推进等)技术方案的特点,分析了所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并简要论述了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雷达截获系统电子攻击布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阻碍雷达截获系统对雷达信号的有效分选,电子攻击信号源的布站是一个关键。根据电子攻击信号脉冲与被保护雷达信号脉冲在重叠时间大小以及先后到达顺序上的不断变化,对某一被保护雷达,给出了电子攻击信号源的布站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保护该雷达的电子攻击信号源布站区域。最后,给出了一种工程应用布站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乐 《火箭推进》2013,39(4):41-45
针对表面张力贮箱的空间补给,分析了其中的加注稳定性问题,并用FLUENTVOF模型对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表明微重力下推进剂加注极易发生不稳定的气液混合现象,需要对加注流量进行控制,或者在贮箱内部增加挡板结构以消减入口液体的动量.  相似文献   

18.
The plasma produced by a Kaufman (UK-25) ion thruster possesses four distinct regions. The interaction of two of these regions, the coupling and discharge plasmas, is important for thruster design and efficiency, since it controls the production of the primary electrons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ionisation in the thruster. This paper details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techniques used to obtain two-dimensional experimental plasma parameter maps across a plasma double layer in the baffle aperture region of this type of ion thruster. This plasma-interaction region was mapped experimentally using Langmuir probes.The Langmuir prob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to produce maps of plasma potential, Maxwellian and primary electron energy and number density. Detailed static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using Hall-effect probes were also obtained. A number of derived plasma parameter maps were then made possible, such as electron pressu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techniques used here allowed ion thruster plasma property maps to be constructed of a spatial extent and resolution previously unseen. Two-dimensional maps of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primary electrons are presented, as effected by applied magnetic field changes, along with the detection of regions showing depletion of primary electron ener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