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2.GMES计划的现场观测部分GMES现场观测部分(即通常所称的海陆空观测)包括用于实施GMES服务的所有地基、空基、船载及浮标测量。长期连续的现场观测一直是欧洲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欧洲政策和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观测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计划的确立背景和内涵,重点分析了GMES系统的对地观测卫星网络和数据管理策略,以及市场运作机制和应用前景,展望了GMES计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GMES)计划是欧盟继"伽利略"计划之后又一项重大的军民两用航天发展计划。2003年,欧盟委员会(简称欧委会)和欧 相似文献
4.
2003年,欧洲委员会和欧空局的执行委员会正式签署了建立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GMES)网络的计划.GMES并不局限于全球环境的保护,还包括了欧洲政策、民间防御、维和行动等方面的安全内容,甚至用于军事,超越了纯民用范畴.该计划以全球环境与安全实时动态监测管理为目标,实现欧洲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6.
联合欧洲各自分散的对地观测力量,使其成为综合的观测网络,并能提供运营服务--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经过长期论证之后,已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7.
8.
空间碎片环境的研究与控制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空间碎片空间碎片是指宇宙空间中除正在工作的飞行器外的人造物体,又称轨道碎片。它们是人类空间活动的必然产物。目前,地面观测不到的空间碎片的数量估计在数十万至数百万之间,而地面能够观测到的在轨运行的人造物体约有9000个。它们的平均相对速度约为10km/s,总质量大约为3000多吨。在这9000多个已确认的人造空间物体中,只有700多个是正在工作的人造航天器,其余8000多个都是尺寸在1cm以上的空间碎片。由于目前人类的太空活动主要集中在低地球轨道,所以对空间碎片的观察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低地轨道区域内。在低地轨道上,尺寸大于1mm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近期欧洲公布的Calileo任务高级定义文件(HLD)和设计资料介绍的GalileoSat设计方案,以及Galileo系统的服务类型及其性能,并对其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随着对应用卫星长寿命、高可靠要求的不断提高,空间环境及其与航天器相互作用的在轨监测日益受到重视,基于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监测的卫星在轨风险管理已成为保障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分析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开展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监测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14.
15.
文章通过对国外载人航天事故统计,分析各种空间环境条件对航天器及航天员的影响,阐述了空间环境试验对提高载人航天可靠性的重要意义,提出为了提高载人航天的可靠性,应进行充分和严格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王赤 陈志青 胡连欢 胡泽骏 薛向辉 徐轻尘 张贤国 李发泉 王威 宗位国 杜丽芳 袁伟 王一楠 刘正宽 丁宗华 郝永强 张清和 罗冰显 王喜珍 龚晚林 《航天器环境工程》2021,38(3):225-239
文章简要回顾我国空间环境天/地基监测设施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空间环境天基监测已具备一定规模,覆盖主要的轨道类型,探测要素基本齐全,正在工程实施阶段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空间先进太阳观测台(ASO-S)计划,以及规划中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监测,将促进天基监测能力的大幅提升。地基监测方面,网络化综合监测能力快速发展,“子午工程”二期正在建设的覆盖全国和高/中/低纬的、日地空间全圈层的立体式监测网络将使我国地基监测能力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有序推进标志着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正迈出辐射全球的步伐。我国空间环境监测平台已经进入天/地基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空间环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环境研究的内容包括空间环境模式研究、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和空间环境实验研究。当前国外空间环境研究注重对大型软件组织多学科、多单位长期合作研究;模式研究与实验研究紧密结合;注意开发对工程适用的模式;工作重点是太阳帆板带电和低轨卫星表面带电。建议我国在今后的空间环境研究中加强联合,集中攻克急需的大型软件;加强对材料特性的实验研究;着手发射环境效应卫星;开拓空间环境研究的新领域;在空间环境效应研究中加强卫星研制单位、卫星操作部门与环境效应研究单位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航天器工程》2009,18(3):20-20
2009年3月30日,据人民网报道,国防科工局在京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两颗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投入使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卫星之后又一个全新的民用卫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填补我国在环境减灾方面自主数据信息的空白。此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于2008年9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国防科工局负责人透露,即将挂牌的联合国天基减灾系统北京办事处,将向全球提供卫星减灾数据,A、B星在国际减灾服务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据悉,A、B星在轨测试期间已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了部分图像,并为澳大利亚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及时的服务,反响较好。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建站接收数据的申请。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将成为继美国“陆地卫星”、法国“斯波特”卫星之后,又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