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为了研究飞机蒙皮在12.7mm标准机枪弹丸射击下的损伤,对3mm厚LY12-CZ材料的单蒙皮及其加筋板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弹击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一个由高速气炮,弹体与弹托分离机构、连续位移激光测速装置和弹丸回收装置被建立并有效的用于本文的弹丸正撞击试验。通过对四边固支的3mm厚蒙皮用12.7mm直径弹丸进行从速度从约60到300m/s的正撞击试验,结果表明,靶板从微小损伤到完全击穿;弹击造成的变形区有效直径随着弹丸速度的增大而呈幂指数趋势下降;弹击引起的变形深度随弹丸撞击速度增加而呈直线下降:靶板上的应变随弹丸速度增加而呈渐进降低。弹丸的剩余速度随弹丸撞击速度增加而呈直线上升.最后利用DYNA3D程序对单蒙皮及其加筋板进行了弹击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弹击试验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片光遮挡式弹丸探测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光电阵列探测亚毫米级弹丸技术,论述了光电阵列探测亚毫米弹丸的技术原理,详细介绍了光电阵列探测系统的探测光路和探测电路设计方案,研制了光电阵列探测系统的动态试验验证装置。在超高速碰撞靶上开展了动态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光电阵列探测技术,大幅提高了弹丸信号的信噪比,能够可靠探测直径为0.6mm 的高速弹丸,通过分析表明该技术能可靠应用于直径为0.1mm高速弹丸的探测。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房屋结构靶的超高速撞击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动能武器对混凝土类目标的毁伤效果,采用试验和数值仿真手段,对钨合金弹丸超高速撞击混凝土房屋结构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混凝土房屋结构靶在超高速撞击条件下的毁伤特点。试验所用的钨合金弹丸重35g,长径比为5,撞击速度2.5km/s;混凝土房屋结构靶抗压强度34.4MPa。研究发现:在开展的试验条件下,房屋结构靶顶层板和底层板被穿透,未发生解体破坏;靶体中加筋对靶体的穿孔大小及结构破坏没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速度2.5km/s的弹丸经撞击40mm厚混凝土板后的速度降到2.0~2.3km/s 范围内;弹丸超高速撞击混凝土房屋结构顶层板形成的碎片云速度较高,部分碎片对人员具有较强的杀伤效果,该部分碎片的扩张角为23°,在底层板上的分布范围大于穿孔大小。  相似文献   

4.
舰炮反导系统拦截超低空掠海飞行反舰导弹试验时,靶弹被击中后由于碰撞受力和引发的故障,是可能引起试验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靶弹被弹丸击中后的受力分析和仿真计算,探讨分析靶弹碰撞受力引起的弹道变化情况,为试验安全评估及研究反舰导弹易损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陛间靶道中弹丸非线性阻力系数的提取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提取精度,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论证比对基础上选取了弹丸气动参数辨识模型及弹道研究模型,并以某155mm榴弹为例,研究弹丸气动参数,攻角姿态及其测量误差对弹道特性与射表精度的影响,进行了大量对比计算和分析,据此对纸靶、太阳方位角传感器等攻角测量系统初步提出了较明确的测量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利用攻角纸靶技术获取弹丸飞行姿态和弹丸空气动力参数的方法,给出了数学模型,并简述了这种技术的测量精度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由金字塔型点阵金属骨架、陶瓷棒、环氧树脂胶结剂、金属面板及背板所组成的复合材料结构模型。基于有限元法,在实验验证数值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模拟研究了该型复合结构对三类钢制弹丸(平头、球头和锥头)的抗侵彻机制。对比分析了弹靶模型各子结构的失效模式、吸能效率、弹丸的塑性变形、弹道特性、速度及加速度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弹头形态对复合靶板的破坏形态和吸能特性有较大影响,平头弹丸和球头弹丸对靶板主要产生冲塞破坏,达到峰值加速度的时间较短;而锥头弹丸主要表现为刺穿扩孔型破坏,达到峰值加速度的时间较长,侵彻效能最高。在弹体高速侵彻靶板的过程中,由于金属骨架的剪切扩孔和塑性变形、陶瓷棒的断裂破坏以及金属面板与背板的塑性变形,使得该型防护结构的抗侵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基于弹丸激波的矢量脱靶量测量原理,提出了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脱靶量测量方案,研究并建立了该方案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动对动”射击时的脱靶量修正算法。  相似文献   

10.
用水平激波管研究了激波对管内壁堆积粉尘的抛撒效应。试验粉尘为玉米粉(平均直径5μm),采用YA-16高速摄影机观察了激波特性和粉尘云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激波扫过堆积粉尘与粉尘被扬起存在一定时间滞后,粉尘云的高度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了弹道靶道中弹丸非线性阻力系数的提取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提取精度,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直径为4mm的CoCr15钢珠作为弹丸对两种不同组织状态的TCA合金进行撞击试验,撞击速度为1.5km/s;观察撞击后不同厚度靶材的宏观损伤及微观损伤行为。结果表明:靶材的组织状态对靶材的宏观损伤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时效处理态的组织具有更高的绝热剪切敏感性,在中厚靶发生了绝热冲塞;退火态中厚靶的背面则发生了凸起。各种靶材的微观损伤形式基本相同,在弹坑附近出现了大量的绝热剪切带;微孔洞在绝热剪切带内形核、长大并连结成为裂纹。  相似文献   

13.
谢宗齐  余陵  武晓松 《推进技术》2003,24(5):417-420
从二维轴对称Euler方程出发,应用隐式有限体积TVD格式和分区技术数值模拟来流马赫数Ma=2 0,攻角α=0°时超声速绕流与底排装置空腔内的火箭燃气流相互干扰的复杂流场,计算得到了清晰的流场波系结构,包括底排装置空腔中的激波,火箭燃气流在底排装置空腔外底部与外来绕流作用后形成的相交激波、反射激波等,其结果可为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丸的结构设计和气动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速弹丸诱导爆轰波的无网格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伟  许厚谦  王亮  薛锐  蔡峰峰 《推进技术》2015,36(5):664-670
为研究锥角对超声速弹丸诱导爆轰波形态的影响,发展了耦合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模型的最小二乘显式无网格算法,其流体动力学采用含化学反应源项的多组分Euler方程建模,对流项和时间项分别采用多组分HLLC(Harten-Lax-van Leer-Contact)格式和四阶Runge-Kutta法计算。对尖劈诱导斜爆轰以及激波诱导燃烧流场进行了模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对等当量比甲烷/空气预混气体中,不同锥角弹丸诱导爆轰波流场进行了模拟,云图同实验阴影照片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当锥角处于70°~100°时,易形成驻定斜爆轰波;锥角较小不利于可燃混合气体的点燃,仅能形成驻定斜激波;过大的锥角将导致爆轰波的脱体。  相似文献   

15.
地下结构模型度试验的光学激波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激波管是进行抗爆结构试验研究的一种新型动载设备,它除具有常规激波管的通过电测手段测试试验结构物上点或多点的应力、应变、速度等力学参数外,其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光测能够拍摄试验结构物在冲击波动压作用下连续变化的过程和被破坏形态的清晰物理图像,进行地下结构的抗爆研究。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用于地下结构抗爆试验研究用的光学激波管设备的构造和测试手段以及设备调试和应用试验的情况,最后还公布了用该设备拍摄到的激  相似文献   

16.
有限元法在高速碰撞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LS-DYNA三维动力有限元程序对高速弹丸撞击铝板的三维数值模拟。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采用合理的材料参数和物理模型有限元法能够直观地分析弹靶的详细相互作用过程,且两者在宏观物理特征上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王粤  汪运鹏  姜宗林 《航空学报》2023,(17):108-126
高超声速多体分离问题是航天多体飞行器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分离过程中高速流动的复杂性,对高速多体分离的风洞试验研究极具挑战性,特别是激波风洞分离试验。激波风洞具有高速、高焓试验气流特点,更准确评估高超声速分离气动力/热特性,但是其有效试验时间短(ms量级),进行主动式动态级间分离试验极其困难。提出一种应用于激波风洞主动式多体分离试验的高速气动发射系统(HPELS),使得模型在短试验时间内完成主动分离测试,详细介绍了HPELS延迟时间、模型分离时间等精确的时间标定及时序控制方法。针对分离过程中模型的运动轨迹及气动力参数的高性能评估,发展了基于纹影图像的非接触式分离运动轨迹捕获及气动力参数测量技术。两级入轨(TSTO)飞行器的安全级间分离是典型的高速多体分离问题,设计了并联式TSTO飞行器并针对作者提出的纵向分离方案,在JF-12复现飞行条件激波风洞验证了高速动态多体分离试验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同时首次在激波风洞对TSTO纵向分离方案进行了原理性验证。初步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1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高超声速流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 选取HIFiRE-2 (The Hypersonic International Flight Research Experimentation 2)项目的高超声速流道为研究对象,采用k-棕SST 模型在无燃油工况下模拟计算地面试验过程,所得计算结果 与试验结果接近。在此基础上,分析激波边界层干扰过程、流动分离现象及入口马赫数对气动热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入口马赫数增 大,激波角变小,激波强度提高,在尾喷管中激波反射次数减少;随着入口速度增大,边界层分离区范围变小,回流区的位置逐渐向 下游移动;加入气动耗散项后,流场的温度有一定升高,最大温升约为50 K。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双原子分光带系及其强度理论,介绍了测定振动温度的原理及方法,同时,利用激波加热试验气体的方法,得到氧化铝分子绿带系(B^2Σ^+-X^2Σ^+)的全部光带,通过氧化铝分子绿带光带强度的测定,得到在激波马赫数为10时,反射激波后气体的振动温度约为5200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