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斯 《国际太空》2000,(2):14-17
6 俄罗斯及国外卫星转发器技术水平分析□□卫星转发器的主要技术水平指标通常是表示轨道频率资源使用效率的参数。从商业利润角度看 ,最可信的指标是转发器在轨道中的成本。据专家评估 ,一台卫星转发器的租赁费平均每年为 2 0 0万美元 ,但俄“赠券”通信卫星一台转发器的年租金超过这一指标 4倍 ,主要是这一卫星的通信能力较弱。俄罗斯电信公司实际上也向有关部门与商业经营者 (国际卫星、萨特康等公司 )提供“地平线 /快讯”卫星的 30台转发器。俄罗斯电信公司在统一卫星通信系统的国家电话经营业务范围内使用“地平线 /快讯”卫星的其余…  相似文献   

2.
1来自香港的市场分析□□美国1998年9月28日至10月4日一期《空间新闻》报道:根据许多亚洲卫星公司1998年第二季度财务收支报告的分析与预测,由于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亚洲卫星通信市场需要再过几年时间才能复苏。香港一位工业分析家说,对于某些早...  相似文献   

3.
全球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已形成竞争局面,除了众所周知的Motorola公司“铱”系统外,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公布申请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名单,约有9个系统。俄国也有一个系统。在今年西班牙召开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将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大低轨系统(Big LEOs),可用于高速数传和话音通信;一类为小低轨系统(Little LEOs),用于低速数传和话音通信。  相似文献   

4.
纪实 《国际太空》1989,(7):30-32
日本计划利用1992年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6号(ETS~Ⅵ)进行一系列卫星通信新技术实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多波束卫星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大型星上天线形成窄波束,从而增加地球站信号功率通量密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传输容量,而且可使地球站小型化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其主要新技术包括:大型高精度的可展开天线、精确的天线指向系统、星上切换开关、轻重量转发器和管理控制系统等。这些技术对固定和移动卫星通信都十分重要。一、技术概况 1.技术要求日本用于固定式和移动式的多波束卫星通信实验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1)验证  相似文献   

5.
罗斯 《国际太空》2000,(1):4-11
航天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太空的战略意义吸引着125个国家从事着航天活动,其中有20个国家的活动更为积极。在当今时代,全世界都被传递信息的卫星系统联系在一起,并且卫星移动通信规模正在扩展。俄罗斯的许多公司、银行和通信广播部门都正在使用着卫星通信业务。他们在以数十亿美元为计的航天通信业务市场上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现就对俄罗斯国际卫星通信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卫星转发器水平、法律法规限制和未来的投资方案等诸方面进行仔细的分析,以使读者对俄罗斯的卫星通信业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1 卫星…  相似文献   

6.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1引言卫星通信在军事应用方面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例如:覆盖区域广,建设成本不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快速延伸到新的定位点,高度灵活的网络功能,大容量;可靠两大范围地对移动体(舰船、飞机、车辆等)的通信服务;在战时可实现对指...  相似文献   

7.
自1960年世界最早的通信卫星“回声1号”发射以来,以国际通信、国内长距离线路、专用网以及异常灾害时通信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卫星通信,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纠误编码技术、高频电路技术以及无线技术等发展,使图象分配网、高速数字专用网、运用小型地球站的专用网,以及为移动体提供通信业务的移动体卫星通信不断发展扩大。使用的波段也从6/4GHz(C波段),14/12GHz(Ku波段)扩大到30/20GHz(Ka波段)。卫星方面则采用大天线、多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提高了发射功率和通信容量。一、日本国内卫星通信的现状和动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会总审计局对军用卫星通信的要求美国会总审计局最近在军用卫星通信问题撰写的报告中说,在过去几年间,国会一直批评国防部的军用卫星通信管理工作,对这方面的昂贵费用十分关注。国会在1989年和1990年的两次报告中都责成国防部准备一个全面的、经济可承受的...  相似文献   

9.
电视转播是一项充分体现卫星通信系统实时性和宽域性的业务,目前不仅在国际电视转播中,而且在国内电视转播中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欧洲各国、澳大利亚以及巴西等国得到广泛运用。广播电视转播业务主要有广播节目播放台向地方台的节目分配,新闻素材电视转播或节目提供公司向CATV台的节目分配等。一、美国的利用形式近年,美国在西经69°至东经139°的静止轨道位置上已发射了20多颗卫星,可提供约500套转发器。这些转发器的用户中有美国的三大电视网,它们已于1985年后将节目  相似文献   

10.
铱 卫星通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的“铱”全球个人通信系究,是将地面蜂窝状移动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低轨道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系统。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卫星星座及其地面控制站、关口站和用户终端。  相似文献   

11.
卫星成形反射面天线波束赋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馈成形反射面天线,将天线口面分为多个栅格,通过优化栅格的场的相位分布对中国版图进行波束赋形。在优化过程中附加了相位限制条件,以保证反射面的表面连续,并与阵馈抛物反射面天线的赋形效果作了分析比较,说明单馈成形反射在天线在波束赋形中是可取的,该单馈成形反射面天线有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卫星多波束天线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通信的发展及对卫星通信的容量和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卫星多波束天线的出现。文章对目前使用的阵馈单反射面多波束天线,成形反射面多波束天线,有源多元阵多波束天线及镜像多波束天线的结构、分析方法、适用范围等进行了综述,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结合卫星网路的拓扑结构和运行规律,提出了一种通信量和拓扑自适应的路由算法,可以增大系统的流量。由于LEO系统的动态特性,已经建立的呼叫连接可能由于切换失败而中断原来的通信,因此,文章在研究路由算法时考虑为切换呼叫动态地预留信道,以降低切换失败概率。仿真结果表明,此策略可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概要介绍了中国移动卫星通信市场的基本需求;提出了建立中国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一些基本设计考虑,包括系统的设计目标及任务、通信体制的选择、轨道的选择、频段的选择等;并摘要介绍了中国及亚太地区区域性移动通信卫星方案的基本性能参数,如卫星EIRP,SFD,G/T值等,并证明了利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进行手持机通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一种返回式卫星发射时未设整流罩,星体直接受到气动加热。利用热惯性法进行主动段热控设计,理论计算值、试验值均未超过飞行测量数据,说明设计和计算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同步卫星工作寿命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当它接近寿命末期时,尽管星上有效载荷仍能有效工作,但剩余的燃料已无法继续进行南北位置保持,只能进行东西位置保持。这时如果利用该星进行小倾角通信,就能有效地延长卫星工作寿命,节省大笔经费。同时就它给地面卫星通信系统带来的新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不同倾角情况下定量分析结果,并针对不同的通信体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卫星多波束天线赋形波束的最优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介绍了卫星多波束天线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说明了卫星多波束天线赋形问题的本质是一个优化问题 ;用两种可行有效的优化方法——最小 p乘法和最小最大法分别对矩形区域和中国本土进行了赋形 ,并在最后分析了两种算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8.
LEO/MEO双层卫星网络中层间ISL空间参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地球轨道 /中地球轨道 (LEO/MEO)双层卫星网络是未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而层间卫星星际链路 (ISL)是影响整体双层卫星网络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文章重点分析层间ISL的空间参数几何特性 (包括星间链路长度 ,星间链路指向方位角和仰角 ) ,为星载天线跟踪系统设计和LEO/MEO双层卫星网络最优化路由搜索算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重点介绍了于1989年10月开始试验和运行的银行数据卫星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包括建设规模、业务量估计、技术体制、通信设备硬件配置和软件支持等。  相似文献   

20.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rain attenuation models in tropical zones is still a debated issue due to the lack of measurements reported from these areas of the world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prediction models. A three-year (2003–2005) campaign of rainfall rate and rain attenuation measurements was conducted on a satellite beacon link located in a tropical region of Thailand. Th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s of rain attenuation derived from the measured data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existing prediction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