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嫦娥三号暠月面探测器上安装的地形地貌相机工作时直接暴露在月面高温环境下,受月表红外辐射影响很大,给热控设计带来很大难题。为解决设备工作时的高温问题,在外热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最佳散热位置暠为核心的热控方案,设备处于“最佳散热位置暠时能够获得较好的初始温度和最快的降温速率;另外通过把散热面布置在月表红外辐射热流最小的位置并在除散热面以外的其他表面包覆多层隔热组件这两个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减小月表红外辐射的影响。地形地貌相机在轨开机工作前的各飞行阶段遥测数据均满足存储温度指标要求并且有较大余量;开机工作环拍一周的遥测数据满足工作温度指标要求并且与热分析结果符合较好,初始温度与遥测温度数据偏差为-1灡7曟,温升速率和降温速率偏差分别为14灡9%和16灡9%。这表明该热控方案正确可行,可为后续中国深空探测类似热控问题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RF2-9-0.2A熔断管以星载为目的进行了改进试验,详细观察分析了它的熔断过程及熔断机制,并按星载使用条件进行了环境试验和寿命考核,结果表明该改进后的熔断管在降额50%使用条件下完全满足星载的可靠性要求,微重力和真空环境不会对熔断特性造成重大影响;熔断电流在星上电池、电缆及接插件的耐受范围内,因而可以在星载仪器上使用。如能解决熔断丝贴壁问题,则可进一步改进其熔断特性。  相似文献   

3.
将 CF—920小型 FFT 分析仪与微型计算机通过 GP—IB 接口进行联机工作,是一种充分发挥设备效率,扩充设备功能的有效办法。简述了GP—IB 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工作方式;介绍了 CF—920所具有的 GP—IB 接口功能及其用途;讨论了将 CF—920与HP—85B 微机联机进行时间记录数据相互传输的步骤;对联机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接口操作命令给出了程序框图。  相似文献   

4.
环境C卫星热系统设计与在轨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C卫星的自身特性, 采用以被动式热控制为主和主动热控制为辅的控制方式, 对环境C卫星进行热系统设计. 通过研究环境C卫星的热控设计原则、热设计状态及已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其在轨飞行温度数据进行了分析. 在轨飞行遥测结果表明, 环境C卫星热控系统方案合理, 工作稳定, 性能良好. 星上设备温度环境很好地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空间科学实验通用地面检测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地面检测设备在空间有效载荷研制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一种用于对多种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设备(载荷)进行地面测试的通用地面检测设备设计方法.通过载荷特性分析,对载荷中的控制对象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控制对象使用不同的操作进行控制.将载荷实验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固定时刻执行的操作,通过配置静态配置表、动作配置表和动态配置表,实现对载荷实验过程的控制.地面检测设备由计算机、电源和RS422通信接口构成.针对不同载荷,使用规格一致的电缆和通信接口,保证地面监测设备的通用性.地面检测设备配合多功能炉、骨髓培养箱、辐射基因箱、煤燃烧箱、蒸发对流箱、导线特性箱及胶体材料箱7台载荷开展研制工作,在各载荷试验参数确定、空间试验流程确定、设备性能测试、环境模拟实验、电磁兼容实验、地面匹配实验以及载荷设备验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IP网络物理拓扑发现通常依据设备的地址转发表(AFT, Address Forward Table)实现,相关数据通过简单网管协议(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al)获取.但在实际网络中,由于各种因素这种方法发现的结果往往不精确甚至有错误.提出基于网络流量特征的拓扑发现算法.首先将网络设备接口流量随时间的变化看作随机过程,给出接口速率的相关函数定义;然后证明了物理直连的设备接口间的网络流量具有最高的线性相关性;进而提出了基于接口流量线性相关性的IP网络物理拓扑直连关系的发现算法,实现对物理拓扑的最似然估计.最后,在实际网络中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舒悌翔 《宇航计测技术》2009,29(1):25-29,50
以往的雷达自动化测试设备基本为专用测试设备,由于每一种型号的雷达的测试接口均不相同,故只能专机专用。随着装备部队的武器系统数量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高,构成越来越复杂,部队对测试设备的自动化、标准化和通用性的要求越加迫切。阐述了雷达与测试设备之间接口的物理特性、功能特性、电气特性以及信号特征的通用要求,通过适配器、多频段VX I捷变频信号源等技术实现了测试设备自动化、标准化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8.
使用光学遥感设备开展地球大气层临边观测是研究中高层大气目标特性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光学遥感设备的热状态对其光学精度及系统信噪比控制至关重要,能够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质量乃至观测任务的实现.针对中高层大气OH自由基超分辨空间外差光谱仪在高空飞艇平台探测的热状态需求,分析了光谱仪吊舱的热环境,给出了光学吊舱的热平衡控制方程,并对上升/下降段和平飞段先后开展了热状态计算,得到光学吊舱在不同状态下的温度变化规律、光电部件的温度场等计算结果.结果表明热控方案能够满足光谱仪的热状态需求.根据热状态分析计算结果,制定了飞行前后及飞行过程中光学吊舱的热控策略.本文分析方法和飞行策略可为同类飞行设备热控状态设计及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Nms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热平衡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力矩陀螺是一种用于大型航天器的大功率惯性执行机构,其热特性不仅是影响其自身工作性能的基本因素,也是整星热控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介绍了一种200Nms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热平衡试验及其试验结果。试验样机被设置了161个内、外测温点。在多种热真空条件下,样机运行至热稳定状态后,161个测温点的温度测量数据以及样机的工作性能数据被记录下来。由试验结果获得了样机运行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自身温度分布情况,测试数据表明样机性能未随环境温度条件的改变而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工业铂、铜热电阻电阻-温度特性,以工业铂电阻温度传感器为例,给出了一种提高热电阻测温准确度的方法。通过对工业铂电阻进行多点测试,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测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新的电阻-温度转换公式和分度表。通过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使用该方法可以提高传感器的测温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火工冲击环境复杂,冲击载荷的瞬态、高度非线性等特点,使得冲击响应的准确预示具有一定难度。卫星舱板上分布大量单机设备,其质量特性成为影响火工冲击传递的关键因素。根据火工冲击传递机理,建立了卫星舱板与单机设备的冲击有限元简化模型,计算了舱板上的火工冲击响应。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误差控制在±3.5 dB内,验证了有限元建模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火工冲击传递特性,为火工冲击响应预示及卫星舱板布局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代卫星高可靠、长寿命的要求,从卫星系统整体角度出发,根据卫星数字化系统/设备的特点,应用网格技术和多学科综合技术实现卫星内部、甚至卫星个体之间的柔性重组,提高卫星及星座的系统可靠性.提出柔性可靠性技术、测试技术和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融合技术,将可靠性、测试性和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设计分析与产品功能/性能设计紧密结合,建立综合应用的设计分析模型,实现一体化设计,并尝试对此进行综合应用仿真,以达到卫星数字化系统/设备简单、经济和高可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数传基带奇偶合路实时处理,是极化复用方式下卫星过境弧段即时判读星载设备状态及获取空间科学探测成果的前提和基础。面向空间科学卫星高速数传实时处理需求,针对传统合路处理方法受限于内存拷贝与排序操作导致处理性能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使用环形队列对数据进行内存管理并基于各虚拟信道奇偶单路传输帧计数自然有序特征进行合路处理的新方法,有效规避频繁的内存移动与复杂耗时的排序操作,显著提升奇偶合路实时处理性能。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的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实时合路性能满足ASO-S卫星1 Gbit·s–1和CASEarth卫星1.6 Gbit·s–1的高速数传实时处理需求。  相似文献   

14.
摆动扫描式地球敏感器常采用电信号源作为激励参与卫星地面测试.为更真实揭示敏感器自身特性以及减小信号源误差,推导了敏感器测量方程和扫描方程,分析了电信号源的误差来源,并提出了改进的地球敏感器信号源实现算法.该方法概念清晰,计算量小.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地球敏感器信号源精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轨寿命问题,提出了通过星上液体剩余推进剂计算分析卫星在轨寿命的方法,研究了工程中影响卫星在轨寿命的因素,给出了适用于工程的卫星寿命预测方法,并通过工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是支持卫星在轨业务运控的核心环节. 通过对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的基本原则, 设计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系统架构, 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和规划处理流程, 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电磁卫星进行了原型实现.  相似文献   

17.
On 14 October 1999, the Chinese-Brazil earth resource satellite (CBERS-1) was launched in China. On board of the satellite there was an instrument designed at Peking University to detect th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 inside the satellite so the radiation fluxes of 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cabin can be monitored continuously. Inside a satellite cabin, radiation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ether penetrated energetic particles or secondary radiation from satellite materials due to the interactions with primary cosmic rays.Purpose of the detectors are twofold, to monitor the particle radiation in the cabin and also to study the space radiation environment The data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electronics inside the satelhte cabin. On the other hand, the data are useful in study of geo-space energetic particle events such as solar proton events, particle precipitation and variations of the radiation belt since there should be som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diation situ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atellite.The instrument consists of two semi-conductor detectors for protons and electrons respectively. Each detector has two channels of energy ranges. They are 0.5-2MeV and ≥2MeV for electrons and 5-30MeV and 30-60MeV for protons. Counting rate for all channels are up to 104/(cm2@s)and power consumption is about 2.5 W. There are also the additional functions of CMOS TID (total integrated dose) effect and direct SEU monitoring. The data of CBMC was first sent back on Oct. 17 1999 and it's almost three years from then on. The detector has been working normally and the quality of data is good.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of CBMC not only reveal the effects of polar particle precipitation and radiation belt on radiation environment inside a satellite, but also show som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geo-spac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space weather, the energetic charged particles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space activities and ground tech nology. CBMC is perhaps the first long-term on-board special equipment to monitor th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 environment inside the satellite and the data it accnmulated are very useful in both satellite designing and spac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气象卫星扫描辐射计的辐射定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气象卫星扫描辐射计的辐射定标。包括卫星发射前的地面定标,飞行中的星上定标及星地对比定标。指出飞行中的可见光波段的定标至今还未能投入业务使用,仍处于研究阶段,而静止气象卫星的飞行中定标,无论红外或是可见光波段只能做到相对定标。为解决绝对定标问题,必须寻求星体外的客观目标作为定标源。采用这一途径,即使星上定标设备失效,也不致影响卫星数据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小卫星星务管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阐述了第三代星上测、控、管系统 (星务系统 )的基本设计思想 ,它是基于现场控制、内嵌式微控制器和星上现场网络等概念开发的一项卫星新技术。该项技术实现传统卫星上的系统功能集成 ,具有全数字化、全网络连接、全分散式和在线组态的特点。该文给出星务系统与过去星上测控系统相比的最大两个概念跳跃 :内嵌式 ,整星全网络化。星务系统构成了一种星载柔性服务系统 ,用现场网络来协调、控制星上智能设备的相互联系 ,完成包括信息流、动作流、能量流的动态作业 ,可以在线下载任务和在线整定参数 ,改变传统卫星测控系统接口层的封闭性和专用性 ,实现星上设备“即连即用”。这就是构成星上集成电子学系统一体化的关键 ,构成“平台化”的核心。按星务系统技术设计 ,可以提高整星级可靠性和运行功能有效性 ,并可以加快研制进度和降低开发成本。该文还指出了星务系统和数管系统的不同 ,CAN总线和 15 5 3B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中继卫星单址链路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继卫星的任务规划与调度是空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为中继卫星系统的任务计划编制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手段与依据。中继卫星单址链路调度问题的重要特点在于,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并非时时可见,因此通信任务存在可见时间窗口约束。只有在可见时间窗口内,通信任务才可能执行并完成。在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中继卫星单址链路调度问题的约束规划模型。对基本遗传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有效基因路径表示的改进遗传算法。应用结果表明,基于约束规划理论建立中继卫星单址链路调度模型并采用基于有效基因路径表示的遗传算法求解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