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缓冲座椅系统着陆冲击响应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返回舱着陆过程中的特点、等效的着陆冲击加速度和缓冲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缓冲座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然后给出了座椅上任意点动力响应的计算方法,数值算例验证了缓冲座椅系统建模、计算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着陆速度、输入冲击波形、座椅上测点位置和缓冲机构力学特性不同因素对航天员胸背向、头盆向加速度、座椅缓冲行程的影响及其原因,为提高缓冲座椅的工作性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月球着陆器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实体造型、有限元分析与多体动力学分析的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月球着陆器着陆动力学模型,分别在地球重力环境和月球重力环境(1/6地球重力环境)下,对某典型着陆工况下的着陆动力学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着陆器着陆的缓冲性能分析结果,包括主支柱最大缓冲行程、左右辅助支柱最大缓冲行程、最大质心加速度响应;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着陆器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仿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为今后的着陆器缓冲试验提供了动力学模型和仿真分析方法.从能量角度对月球着陆器的着陆过程进行分析,弥补了缓冲试验难以进行能量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月球着陆器着陆腿非线性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准确地预测着陆冲击过程中着陆腿的载荷缓冲和吸能性能用于指导着陆缓冲机构的设计和优化,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进行着陆冲击动力学仿真.建立了单腿着陆冲击有限元模型,采用ABAQUS/Explicit显式动力学程序作为求解器.为提高计算效率,采用了质量缩放技术.对2个单腿着陆冲击工况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证明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可以综合考虑各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能较准确地预测着陆腿着陆缓冲性能;着陆腿的弹性对套筒间的摩擦力有较大的影响,增大着陆腿刚度可以减小摩擦力.  相似文献   

4.
缓冲系统的性能是决定对接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对接机构的性能以至对接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尚不具备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对对接过程做动力学仿真是检验和校正所设计的缓冲系统性能参数、评定所设计的缓冲系统性能的有效方法。文章以具有机电混合缓冲系统的内翻式异体同构周边对接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对接过程的动力学仿真,着重研究了缓冲系统的性能对对接过程的影响。所得结论为缓冲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向式气囊着陆装置缓冲过程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火星着陆器缓冲着陆技术,以"火星探路者"登陆系统的全向式气囊缓冲装置为对象,采用大型有限元仿真分析技术,实现气囊结构和着陆过程的数学和力学建模,获得全向式缓冲气囊着陆的动态过程仿真;同时得到重要结构部位的过载、重点部位的位移和速度、气囊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以及气囊结构的动态应力分布等重要指标性参数和变化曲线,确定了"火星探路者"登陆系统的缓冲特性及其仿真分析方法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6.
月球软着陆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4腿式月球探测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探测器的部件结构与物理属性、月球物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在探测器动力学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的分块参数化仿真方法,分析探测器着陆时的受力,建立着陆腿与足垫等关键部件的动力学模型,利用简化探测器结构,综合各部分模型.结合虚拟现实可视化仿真技术,实现月球软着陆过程仿真.通过仿真反映出月面坡度与着陆速度、刚度系数与阻尼系数等初始条件对软着陆效果的影响,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登月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7.
党兆龙  陈百超 《深空探测学报》2016,3(2):129-133,144
火星土壤既是火星表面探测活动的主要探测对象,也是表面探测器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火壤的物理力学特性将直接影响着陆器着陆缓冲系统、火星车移动系统等的设计。此外,在着陆器和火星车等表面探测器的地面研制过程中,需要研制模拟火壤,形成模拟的火星表面环境,开展相关的着陆器着陆缓冲性能、火星车移动性能等验证试验。迄今为止,人类已经有多个探测器登陆火星,获取了大量的有关火壤的信息,也研制了多种模拟火壤。通过对已有火壤和模拟火壤的物理力学特性分析,梳理出火壤物理力学特性的参数范围,可为我国火星探测器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腿部结构是实现仿生蝗虫跳跃机器人良好缓冲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进行结构设计及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现更好的着陆缓冲性能,基于蝗虫腿部生理结构和现有仿生串联腿的结构形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用于跳跃机器人的缓冲腿。在对缓冲腿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缓冲性能评价原则,对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及优化,并对同时处于最优状态下的新型缓冲腿和原有仿生串联缓冲腿的缓冲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相对于原有仿生串联缓冲腿,改进后的新型缓冲腿受到地面作用力的幅值减小了25.3%,储能能力提高了34.6%。这为仿生蝗虫跳跃机器人及其他着陆机构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直升机起落架结构相对固定导致的地形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两级缓冲系统的新型缓冲作动行走一体化自适应起落架,实现了多工况下的着陆缓冲功能,常规着陆时磁流变缓冲器单独工作实现着陆缓冲功能,危险工况下磁流变缓冲器和油气缓冲器共同工作实现抗坠毁功能。在多体动力学软件LMS Virtual.Lab Motion中建立了带两级缓冲器的自适应起落架落震仿真模型。自适应起落架可以通过2个液压作动缸来调节不同姿态,进行了常规工况及耐坠毁工况的落震仿真分析,并根据仿真数据设计了缓冲器参数。在多种工况下进行了自适应起落架多级缓冲系统落震试验,对比分析了试验和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在2种着陆速度下,系统缓冲效率分别达到85%和75%,自适应起落架可以主动调节至多种姿态,并在各姿态下都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还具备一定的抗坠毁能力。试验与仿真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建立的自适应起落架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落震过程。  相似文献   

10.
着陆缓冲火箭点火高度选择及缓冲效果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列出着陆缓冲火箭工作期间物(回收飞行器)-伞(降落伞)系统运动方程一般形式的解;然后据此分析影响缓冲火箭点火高度和缓冲效果的各因素,并且给出了确定点火高度和估算缓冲效果的公式。  相似文献   

11.
航空发动机可靠性评估中故障样本时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故障数据建立可靠性模型反映系统可靠性状态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发动机可靠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航空发动机进行可靠性评估需要将早期故障样本进行时效性处理.提出衰减因子 α 用于表示故障强度的衰弱程度,对Gompertz可靠性增长模型改进得到故障的衰减函数,来描述故障强度的衰弱过程;用Bayes方法合理利用发动机全部故障样本进行数据融合,可有效解决样本的时效性问题.对在研的某涡扇发动机进行故障统计分析,研究了典型故障模式的时效性变化,结果表明:考虑样本的时效性后进行可靠性评估对发动机当前的可靠性水平能给予更加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对光纤功率计非线性因子测量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优化了光路系统,抑制了光的干涉效应对光功率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验证;由光衰减器代替快门进行光的通断控制,扩展了测量范围,可以实现通用光纤功率计非线性因子的全量程测量。  相似文献   

13.
卫星热控系统的动态特性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受控对象的动态特性是卫星热控系统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加简便地进行卫星热控系统的动态特性计算,根据卫星各部分的温度变化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热量传输关系,将其划分为外壳、辐射器、舱内环境、关键仪器设备以及相变蓄热装置5个集总参数热控环节,建立起各热控环节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可以十分简便地计算内部热源强度及空间外热流变化时卫星各热控环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其计算过程较常规的卫星瞬态温度场计算简单、方便,满足了对卫星热控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和控制策略优化的迫切需要,这对发展各种主动热控制技术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精确地实现Ka频段星地链路降雨衰减的短时趋势和强度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天气预报的降雨衰减短时预测方法,设计了降雨衰减预测流程,并应用上述方法对某地区发生的降雨过程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了降雨衰减的实测值和基于数值预报的降雨衰减预测值。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数值预报的降雨衰减和实测值变化趋势符合较好,误差较小,在20GHz频段平均误差约为1.31dB,在30GHz频段平均误差约为2.39dB,在20GHz频段平均误差约为1.31dB,在30GHz频段平均误差约为2.39dB。该方法可实现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短时降雨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5.
背景风场对中尺度受导重力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重力波的大气分层全波解法,计算得出了强逆风场作用下以及无风条件下中尺度重力波受导波模的色散曲线和衰减距离曲线,结果表明,强逆风场可以使得各中尺度受导波模衰减距离明显变长,并导致不同尺度重力波的衰减距离出现峰值分布,通过分析美国MillstoneHill台站和武汉电离层观象中的TID实测结果证实了这些风场支持的远距离传播波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型、复杂、多功能建筑,其内部信号环境恶劣,卫星导航的信号衰减较大,较难稳定捕获跟踪,建筑内多径效应严重,短多径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较大,直接使用卫星导航信号进行定位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基站的大区域(建筑群)室内定位方案。根据频率与信号穿透性能和空间衰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甚高频频段作为信号载波,采用码伪距和载波伪距联合定位的方式,可同时兼顾覆盖性和定位性能。利用所提出的新型定位方式,搭建了一个基本测试系统,通过信号的产生、发射、无线传播,进行了信号的捕获、跟踪和伪距求差解算,初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及覆盖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用转子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再入航天器滚速变化引起的落点误差。通过分析一般攻角方程,给出了再入航天器的进动规律和配平攻角,据此,求出了不旋转航天器的落点误差;将轨迹分段后,推出了常值滚转速率航天器的平均落点误差;在滚速过零一周范围内,通过确定过零高度,分析了过零误差机理,并对该误差进行了计算;最后,分析了低空联锁共振现象,给出了发生联锁共振的条件和误差计算公式,并得出了几个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针对智能电网嵌入式设备由于计算、存储资源有限而造成的对网络攻击行为应对不足,安全评估手段薄弱等问题,提出了面向智能电网嵌入式设备的网络攻击行为动态评估方法。使用安全控制模块对实际嵌入式设备通信数据流进行解析与判别,利用组件动态可信度量分析方法在嵌入式系统模拟机中对攻击行为安全影响进行安全检测评估,通过对平台配置属性、平台运行属性及用户认证属性3个方面属性进行全过程动态综合度量,得出最终网络攻击行为安全评估结果。通过在配电自动化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真实环境下进行测试,针对嵌入式设备常见的攻击行为,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能够达到90%以上,具备较好的安全评估精度,与此同时实现了自身安全性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Animal model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assis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ong- and short-term effects of space flight.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cluding microgravity, can impact many phys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system paramete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ground based models of microgravity produce changes 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which negatively affects immunologic function. As part of the Center of Acute Radiation Research (CARR), we compared the acute effects on white blood cell parameters induced by the more traditionally used animal model of hindlimb unloading (HU) with a recently developed reduced weightbearing analog known as partial weight suspension (PWS). Female ICR mice were either hindlimb unloaded or placed in the PWS system at 16% quadrupedal weightbearing for 4 h, 1, 2, 7 or 10 days, at which point complete blood counts were obtained. Control animals (jacketed and non-jacketed) were exposed to identical conditions without reduced weightbear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otal white blood cell (WBC), neutrophil, lymphocyte, monocyte and eosinophil counts were observed within the first 2 days of exposure to each system. These differences in blood cell counts normalized by day 7 in both systems.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om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blood cell counts for animals exposed to both the PWS and HU simulated microgravity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