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15届北京国际航空展于9月25日至2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此次航展展示规模17000平方米,较上届增加40%。展会共邀请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家展商,5个国家展团。空客、波音、霍尼韦尔、鹿巴迪、MTU、赛峰、IAE、欧洲航材、贝尔直升机、阿古斯特韦斯特兰直升机、帕克宇航等国际著名航空企业参展。此外,北京航展组委会推出“北京航空文化周”活动,包括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  相似文献   

2.
1999年10月7-10日,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大庆之际,第八届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包括机场设备)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6个政府展团、204个参展商参加了此次展览,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刘剑锋、副局长沈元康、国防科工委主任刘积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陈达植等20位贵宾出席了第一天的开幕式。从展团规模看,本次航展以波音和联合技术公司为主的美国展团为最大。第二大展团则是俄罗斯国家展团,参展公司从1997年的5家增加到了今年的I6家,其他欧洲展团并没有因空客公司的缺席而显得逊色,罗·罗…  相似文献   

3.
《直升机技术》2003,(1):45-45
西科斯基公司正在试图引起欧洲直升机工业界对研制用于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CH-53E重型运输直升机(HTH)改型的兴趣。这种直升机将影响美国海军陆战队计划的CH-53E航空电子设备、动力装置和动力部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航空科学技术》2006,(1):43-44
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EADS)公司2005年在直升机订货方面可谓是“杰出年”,公司表示对2006年销售也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5.
通过市场调研表明,国内直升机通用航空用户对1~2吨级轻型直升机有很大需求。随着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的推进发展,这种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打造好国内1~2吨级轻型民用直升机产业,我们应争取国家给予产业政策支持,参与直升机通用航空体系建设,抓住直升机研发龙头,推进成本控制并行工程,研制出高性价比的直升机,向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我国直升机型号由技术成功、型号成功到商业成功的飞跃,推动国内直升机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际航空》2012,(5):52-53
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产业和大型航空骨干企业之一,公司注册资本80亿元,资产总额200亿元,职工15000余人,拥有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惠阳航空螺旋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主营业务为直升机制造业和通航运营业,是中国唯一从事直升机研制、营销、服务、运营的大型国有航空企业。  相似文献   

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我国三大主要航空专业院校之一,更是直升机设计师的摇篮,其航空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固定翼飞机展馆、直升机展馆和室外展示区。其中直升机专业展馆非常重要,它记录着我国研制直升机的辛酸历史。南航航空馆是我刊博物馆连载系列中所介绍的最后一个国内航空院校所属航空馆。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9月9日下午,由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航直升机研发中心和中航汇盈(北京)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未来直升机设计大赛在第三届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举行颁奖典礼。本次设计大赛自7月8日在北京启动以来,受到国内高等院校、航空科研院所、航空器研发制造公司、航空从业人员及国内外航空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大赛组委会收到来自国内外26家单位共计107件作品。其中清华、哈工大、北理工、空军工程大学、航空三大院校等均有参赛作品;中科院、中航一飞院、中航工业直升机所、中航工业哈飞等科研和航空器研发生产单位也有代表参加了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首都急救医疗保障体系,规范、标准化地做好航空医疗救援工作,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11月30日上午,北京120急救网络航空医疗救援培训项目启动,阿古斯特维斯特兰直升机制造公司为该项目无偿提供先进的航空医疗救援模拟培训平台。在启动仪式上,北京急救中心党委书记李巍、阿古斯特维斯特兰直升机制造公司副总裁富友、北京市卫生局副巡视员赵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6日至11日,新加坡在樟宜机场举办了第8届亚洲航展(Asian Aerospace’96)。来自36个国家或地区的929家公司或与航空相关的组织参展,包括22个国家展团。参加展出的70种飞机和直升机中,有12种做了飞行表演,有23种是首次参加新加坡航展。英国厂商花费375万美元请来了英国的“红箭”飞行表演队,每天9架“霍克”教练机的精彩特技表演成为航展的  相似文献   

11.
吴希明 《国际航空》2009,(12):21-21
建立中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迫切需要民族直升机产业的强大支撑;振兴直升机通用航空产业,也需要民族直升机产业的强力拉动。前不久,国家空管委员会正式下文,对东三省和广东地区的低空空域进行有条件的开放,给直升机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提供了极好机遇。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0月28日,中国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正式启用,国内第一支专业航空医疗救援飞行队也正式亮相。这支50人的队伍是以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经国外专业培训的空中医疗救援人员为依托,与托管合作方—北京首航直升机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的航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组建而成。在启航仪式上,北京市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戴均良指出,中国首架专业航空医  相似文献   

13.
航空新闻     
Z-11型中继航拍直升机飞入中央电视台 前不久,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Z-11型中继航拍直升机交接暨颁证仪式在北京昌平小汤山中国航空博物馆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国产直升机首次进入民用航空领域,也标志着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首次拥有了具有自主产权的专业直升机。中央电视台购买Z-11型专业直升机主要用于航空拍摄、电视信号中继、传输及大型节目电视转播任务。 Z-11型直升机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1994年12月实现首飞,1996年12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8年8月正式交付。它是我国自  相似文献   

14.
航空运输     
《国际航空》2014,(11):10-10
中国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正式启航 中国首架承担专业航空紧急医疗救援(EMS)的EC135直升机启航仪式于10月28日上午举行,它填补了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专用直升机的空白。按规划,今后京津冀地区要形成区域整体、空地一体化救援的能力。各大医院、通航单位、救援公司和保险公司将全力支持空中应急救援,保险公司也将会推出航空医疗保险服务产品。空中紧急救援所产生的费用将由相关的保险服务来承担。10月9日,空客直升机在德国交付了这架EC135,该机是全世界EMS直升机的标准机型,装备了全套空中医疗专用设备。  相似文献   

15.
读来读往     
2011北京航展9月将隆重举行,同时首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也将在天津滨海新区拉开帷幕,届时广大航空界人士将迎来一次航空盛宴,本期即是针对此次直升机展和北京航展的特别策划。封面文章由中航工业直升机所黄文俊研究员为大家  相似文献   

16.
正11月6日,北汽集团旗下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BGAC)盛装亮相珠海航展,P750固定翼飞机、AW139直升机、G2直升机、小青龙系列无人直升机、天眼工程四旋翼无人机等多款真机静态展出,并在展示现场进行了E-350水陆两栖轻型固定翼飞机及小青龙系列无人直升机两大新产品的发布活动。北京通航还在本届航展上喜获多项订单,包括针对P750飞机产品与云南  相似文献   

17.
航展报道     
第九届北京国际航展AVIATIONEXPO/CHINA’2 0 0 1在京开幕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全面参展本刊记者专访俄罗斯航空展团及乌克兰参展商仙童多尼尔公司与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签署了转包生产协议航展报道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世界上航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他们在直升机领域也不例外,虽然很多性能参数并不比苏联直升机高,但美国人的研制系统非常完善,生产出来的直升机性能稳定,目前也占领了大部分世界市场,在重型直升机领域也不例外。 美国陆军是最早将直升机用子实战的军队,他们在二战时期就开始使用直升机完成通信联络、要员运输和搭载伤员等任务;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人逐步扩展直升机的用途,并且不断探索新的战术和研究对未来直升机的要求。根据陆军要求完成的新型直升机服役之后就完成了对新战术的探讨,并且在越南战场上验证了各种可行性,积累…  相似文献   

19.
《直升机技术》2000,(1):27-27
欧洲委员会(EC)研究理事会已在第5届框架会议航空研究计划下否定了对倾转旋翼机方案的2个投标,要求欧洲直升机公司和奥古斯塔公司的投标方案合并。领导欧洲直升机合作公司的欧洲直升机公司已提出了它的欧洲倾转旋翼机方案,而奥古斯塔公司与英国韦斯特兰公司合作提出了倾转机翼方案。  相似文献   

20.
国内民用直升机市场不断开拓,直升机产业也将不断前进,技术创新将重新革新世界直升机市场布局,未来的直升机产业将继续沿着科技化、市场化、服务化不断发展,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航空人的不断努力下,国内民用直升机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