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战斗机大都采用带有多模态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通常在不同的任务模态下,控制系统采用的指令形式不同,飞机对驾驶员的操纵响应也有所不同。文中以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中,纵向控制律构型常见的几种指令形式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字仿真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指令形式下,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对飞行员操纵的响应特性,并总结了不同响应特性的指令形式所适合的飞行任务场景。文中分析总结的结果,可为电传飞行控制律设计工作中不同任务模态下,指令形式选择与飞行员飞行任务训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较大的飞行包线,飞机对象的参数变化剧烈,采用常规控制方法往往不能保证在较大飞行包线范围内均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组织模糊控制方法,该对系统内部参数的剧烈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然后对飞机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律设计进行了研究。用所提出的模糊控制方法设计了部分控制律,最后以某型国产飞机对象,采用飞机六自由度非线性仿真模型,在一个较大的飞行包线范围内,进行了飞行仿真,取得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3.
多模型方法在飞控系统故障重构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多模态控制方法,将多模型选择模态的方法用于飞机发生故障时的重构控制:设计多个不同状态的模型及其控制器,模型采用固定模型和自适应模型,相应控制器按模型匹配方法设计,理想模型依飞行品质要求设计。依据转换标准判断当前飞机状态与哪一个模型最接近并转换到相应控制器上。自适应模型及其控制器是采用基于梯度的参数调节方法设计和实现的。最后以某机为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在某型高级教练机全电传操纵系统多模态控制律设计开发工程实践中,采用飞行品质模拟器进行控制律迭代优化设计,通过直接面向用户(飞行员)的控制律设计技术,实现了从过去“我们做什么用户用什么”到“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理念的转变,建立了控制律设计人员与飞行员互动的设计开发团队,既有利于将飞行员丰富的飞行经验转换为设计需求,又有利于设计者真正理解用户需求,不断迭代优化控制律,直至获得满意的飞行品质.该项技术的采用提高了控制律设计质量,加快了控制律设计及系统研制进程.  相似文献   

5.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是飞机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飞机的先进性。首先,概述了飞行控制系统及控制律的设计过程;然后,对国外先进飞机控制律设计现状进行评述。飞行控制律的设计存在两类主要的方法:经典设计方法和多种先进控制方法。着重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中重点研究和发展的几种方法,包括最优控制、动态逆控制、鲁棒控制和智能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和工程实现问题,并指出多种方法综合控制是控制律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根据直升机飞行模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的内/外回路控制结构,将不同飞行模态通过内/外回路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简化了直升机多模态控制律的设计,还简化了模态转换的控制器结构。最后,用这种结构将直升机多模态控制律的全飞行包线设计分解为内回路的控制器切换和外回路的模态转换,设计思路避免了传统的增益调参。  相似文献   

7.
王嘉  高正红 《飞行力学》2008,26(1):75-78
给出了航路飞行自动飞行仿真的总体框架,介绍了采用分段线性函数描述控制指令的机动指令生成器算法,对机动指令跟踪器的控制律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其参数进行了整定与调整。采用飞机六自由度模型对航路飞行过程进行了自动飞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飞机能够较好地完成航路飞行仿真任务。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战斗机总体设计中引入飞控系统对性能和品质的协调作用,提出了简化飞行控制律设计和验证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飞机的选型过程中。首先针对飞机概念设计与初步方案设计阶段的特点,建立了适应飞机总体设计要求的简化飞行控制律模型;然后用最优二次型跟踪器和特征结构配置方法对飞机进行控制律设计,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调参设计;最后用等效系统拟配和Simulink数值仿真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算例说明上述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反映飞机总体飞行的特点,简单易行,因此可以为实际飞行控制律初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超机动飞机动态逆-PID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机动飞机在大迎角机动下的控制律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仿真验证.通过引入推力矢量技术,建立带推力矢量的飞机非线性数学模型;采用奇异摄动理论,将飞机状态划分为快慢变换不同的同路,分别应用动态逆设计飞行控制律;并采用PID控制补偿由于未精确建模带来的系统逆误差;最后对所设计的控制律进行了机动指令飞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律能在大迎角机动条件下控制飞机跟踪指令飞行,并保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战斗机总体设计中引入飞控系统对性能和品质的协调作用,提出了简化飞行控制律设计和验证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飞机的选型过程中.首先针对飞机概念设计与初步方案设计阶段的特点,建立了适应飞机总体设计要求的简化飞行控制律模型;然后用最优二次型跟踪器和特征结构配置方法对飞机进行控制律设计,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调参设计;最后用等效系统拟配和Simulink数值仿真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算例说明上述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反映飞机总体飞行的特点,简单易行,因此可以为实际飞行控制律初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非线性飞控系统的控制可重构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非线性飞控系统在实时参数化模型下的控制可重构性,给出了非线性系统的可重构条件 和伪逆法可重构条件。以自修复飞控系统为例,利用推力矢量进行了方向舵全损故障下的重构研究。仿真结 果表明,对于利用传统操纵面几乎无法重构的系统,利用推力矢量的水平偏转,重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一种双变量模糊 PI 控制在航空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控制,提出了一种双变量模糊PI控制算法,构造了双变量模糊PI控制器,研究它在航空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探索航空发动机采用双变量模糊控制的规律,为航空发动机控制探索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模糊控制理论在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丁  于晋文  吴琪华 《航空学报》1993,14(4):145-152
对模糊控制进行了介绍。采用相平面法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将其编成微机程序,使其完成模糊控制功能。对微机完成的其他操作,亦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微机的主流程图。进行了多次发动机台架试车,当对发动机控制系统加入小偏离的控制和干扰信号,以及大偏离信号时,发动机的稳态和加速过程都获得了良好的控制品质。表明模糊控制具有满意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一类非线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郁  王子才 《航空学报》1992,13(1):106-111
本文研究了简约型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变结构控制问题,针对变结构控制切换函数的确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一类非线性系统切换函数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一类难于或不能可控正则化和线性化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综合。最后通过仿真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邓子辰 《航空动力学报》1994,9(3):304-306,336
由结构动力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起了动力系统控制的数学模型, 然后基于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的模拟关系, 用结构力学中的子结构消元法求解了Riccati方程, 从而确定了动力系统的最优控制律。数值例题说明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金德琨 《航空学报》1989,10(6):297-308
 本文把机载跟踪雷达的目标视为匀速直线运动叠加一阶马尔柯夫过程,在视线坐标系内建立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采用二次型性能指标,用E-coupling法求得次最优控制律。模拟计算表明,采用该控制律的系统具有很高的跟踪精度,比经典比例控制大约提高一个数量级,和最优控制相当。  相似文献   

17.
基于隶属云发生器的智能控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阐述一种利用隶属云发生器实现智能控制的方法。其控制策略是通过语言值构成规则,从而形成一种直观推理方法。它不要求给出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仅仅依据人的经验、感觉和逻辑判断,将人用语言值定性表达的控制经验,通过语言原子和云模型转换到语言控制规则器中,就能解决非线性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基于此理论控制倒立摆获得比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被控对象的状态和参数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应文江 《航空学报》1989,10(8):381-388
 本文提出了飞机座舱压力控制的新设计方案,即飞机座舱压力的最佳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并且用现代控制理论导出了这种新型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法和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19.
发动机推力测量校准中加载模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火箭发动机推力测量原位校准中计量精度要求高,加载过程中工作系统存在着复杂的变速扰动与大滞后等现象,在论述了模糊控制模型建立方法和加载模糊控制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叠加方法建立了四维变量模糊控制模型,实现了加载精确自动控制,并分析了该模型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及加载模糊控制方法是正确有效的,满足了原位校准精确快速加载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NONLINEARPREDICTIVECONTROLFORTERRAINFOLLOWINGCuiHutao(崔祜涛),GengYunhai(耿云海),YangDi(杨涤)(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P.O.Box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