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斯坦·乔顿生于1950年,是一位著名的美国UFO探索专家。他在16岁时团探索研究Kecksburg着陆事件而出名。事实上,早在1959年他还是个9岁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空中不明飞行物的爱好和研究。当时他聆听了激动人心的有关UFO的广播报道之后,就开始对研究空中不明飞行物着迷了。6年之后,即在1965年12月发生的Kecksbmp着陆事件,深深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也因这起事件出了名。“我真想沉浸在那事件之中,”斯坦·乔顿解释说,“但那时我想得并不是很深远。我是从30岁以后开始收集越来越多的有关不明飞行物的信息资料。1987年,我们在格…  相似文献   

2.
卡塔尔(Cabor Tarcall)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匈牙利UFO研究者,也是匈牙利UFO研究网的发起者之一。2005年金秋,他来到大连参加中国UFO研究者举办的世界UFO研究大会。在会上,他宣读了自己多年研究的UFO论文,并向大家介绍了几起发生在匈牙利及其周边地区的UFO案例。特约记者子骥应《飞  相似文献   

3.
刘兰生 《飞碟探索》2011,(10):20-20
在1987年年底之前,《飞碟探索》的选稿工作主要在北京.由一位UFO专家承担,出版社这边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编郭耀中、科技室副总编王郁明和编辑高文波负责编辑、终审和后期制作。198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不得设立社外编辑部的要求,将《飞碟探索》的所有工作移回兰州,北京的几位专家也就成了编辑部作者群中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4.
魏雷 《飞碟探索》2012,(5):26-26
今天,佛罗里达州的海湾和风镇作为首屈一指的UFO热点地区而闻名于世。在这里,UFO频频光临,其照片和视频也接连不断。这一切都始于一位叫埃德·沃特斯的建筑承包商。1987年11月11日,埃德正在他的家庭办公室工作。他看见外面游动着一束光,由于院子里松树的遮挡,有点模糊不清。为了看清楚一点,他走出了屋门。发现这光原来是一个熠熠发光的蓝灰色飞行物,他以前从没见过。  相似文献   

5.
正因为有了UFO,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生气,也更加有希望。《飞碟探索》已经创办25周年了,这意味着中国进行UFO研究的历史也已经经历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回顾世界近60年、中国25年的UFO研究历程,可以自豪地说,UFO探索与研究正处在一个新起点。UFO研究事业是人类迄今  相似文献   

6.
《飞碟探索》2006,(4):19-19
考察队于1999年12月18日14时45分从北太平庄立交桥北口集合出发,走京八高速公路于15时30分左右到达昌平目击者同文明家。周小强对同文明先生进行了访,询问了他当时发现UFO的具过程和目击经过。同先生填了一张北京UFO研究会的UFO目击报告表,并到阳台上他发现UFO的地方指出当时UFO出现时的具体方位和角度。  相似文献   

7.
U档案     
《飞碟探索》2006,(12):30-30
备注: 这是一位朋友所拍,他说在拍照的时候什么也没有看到,但那个星期当地酒店有很多目击到UFO的议论。  相似文献   

8.
子骥 《飞碟探索》2006,(5):10-11
蔡章献先生是台北市天文协会的理事长,台北市立圆山天文台的创始人、前台长。同时,他还是台湾中华飞碟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现在台湾飞碟学会的顾问。他对UFO的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台湾学术界有着极大的影响。2005年,他应《飞碟探索》之约,对广大的UFO爱好者发?表了一些自己对不明飞行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80年代初,随着“飞碟”一词引入中国,诞生了目前世界上同类杂志中发行量最大的《飞碟探索》。 20世纪末,随着在中国领空不断出现的 UFO,掀起了又一“飞碟热”。 《中国 UFO目击案 (1990~ 1999)》就是在这一热潮中诞生的。很多年以来,面对众多国外 UFO方面的译作,中国的 UFO爱好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 UFO总是光顾外国,而从不在中国出现呢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通过飞碟探索编辑部的不断收集、整理,终于将石沉大海的种种发生在中国的 UFO目击案例积累成册。在书中 148起案例中,如按地区划分共涉及 31个省…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23日,刚刚参加完上海UFO科学论坛的金帆返回大连,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他的思维仍然沉浸在他所探索的未知、世界里。  相似文献   

11.
英国UFO研究专家马克·波德萨一向对“外星人劫持事件”持怀疑态度。但是,在1996年对澳大利亚一位叫凯莉·卡希尔的25岁知识女性进行采访后,他改变了看法。以下内容主要来源于波德萨对卡希尔的专访,  相似文献   

12.
从1978年~2005年,一个神秘而又混沌的UFO世界展现在国人面前,并且在逝去的漫长岁月中,屡屡在不经意间散发着美妙而又迷惑的魅力;从1980年~2005年,历史长河的一瞬间、UFO探索的25年心路、百年人生旅程的精彩四分之一,UFO爱好者和他们的组织,经历了兴奋和失望,有的退出了,有的彷徨了,还有的在期待;从1981年~2005年,《飞碟探索》作为UFO聚焦中心,成就了不可磨灭的一段辉煌,并将迎来创刊25周年。在这个值得回味的日子里,《飞碟探索》推出了一个讲述过去的专题——“中国重大UFO事件回眸”。“中国重大UFO事件回眸”是一组系列文章。杂志将邀请国内资深UFO研究者、亲历UFO事件调查的爱好者,为您全景式地描绘中国自开展UFO研究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影响重大的UFO事件。尽管某些事件在今天看来或者有了初步结论,或者仍然莫衷一是,甚至有些荒诞离奇,但只要不是刻意编造,并且经历了调查,能够启发人们一点思想的火花,都将成为“中国重大UFO事件回眸”不可或缺的构架。目的无他,只是为中国的UFO报道留下一个意犹未尽的里程。由于各种原因,策划者或许遗漏了您身边发生的奇迹。为了弥补历史湮没带来的遗憾,欢迎您提供线索,也许您也有可能成为“中国重大UFO事件回眸”的撰稿人之一。“中国重大UFO事件回眸”首篇推  相似文献   

13.
"一会一刊"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中国UFO研究会与<飞碟探索>杂志的创立,两者仅相隔不到一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广大UFO研究会成员把<飞碟探索>一直视如自己的会刊.想当年,在<飞碟探索>创刊10周年大庆之际,我作为中国UFO.研究会的理事长,在杂志上发表的纪念文章中曾赞誉,中国UFO研究会与贵刊为"一会一刊遥相呼应,相得益彰".25年来的实践,更加证明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弹指一瞬间。但是,对于一本在UFO领域属于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来说,却是值得回味的。蹒跚学步的昨天,依然历历在目;而立之年的今天,霎时就在眼前。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要由衷地说一声:《飞碟探索》,谢谢你!  相似文献   

15.
比尔·克莱特是澳大利亚的著名UFO研究者,专攻有关不明飞行物在地球留下的物理痕迹和化学痕迹。他曾经在美国《读者文摘》、《滚石》等杂志上发表了有关UFO的看法,还出版过《OZ档案》、《外星人的头发》等有关UFO的书籍。这次,他应《飞碟探索》的邀请,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问  相似文献   

16.
霍桂彬 《飞碟探索》2013,(11):32-34
著名的美国UFO学者鲍勃·布拉特来到玻利维亚已经6天了。他是在南美报纸上看到有报道说一个UFO在靠近玻利维亚与阿根廷边界的安第斯山脉坠毁之后。来到塔里哈的。当地空军指挥官派遣了一支三人探险小分队骑马进入深山,以搜寻坠毁的痕迹。该地区偏僻遥远,通信不好,他们应该还在返回的路上,因此指挥官派飞机来找他们。当指挥官邀请布拉特加入进来时,他感到受宠若惊。布拉特并不知道两位年轻帅气的飞行员的名字,但他们却让布拉特经历了有生以来最疯狂的飞行。  相似文献   

17.
我这次到兰州,是来学习和交流的。《飞碟探索》创刊30年来,已成为中国UFO探索的最大平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2005年10月1日,有120人步入位于利兹的利兹橄榄球拥趸俱乐部,参加为期一整天的2005年英国UFO研讨会。近20年来,利兹曾承办过多次UFO会议,但自从2003年9月英国《UFO》杂志的创始人之一格雷厄姆·伯德萨突然去世之后,就一直未开过会。伯德萨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和作家,他于1  相似文献   

19.
李帆 《飞碟探索》2014,(10):12-13
在所有UFO目击者中,有一位身份特殊,他是戈登·库柏,美国最优秀的宇航员之一,曾经在“水星9”号和“双子座5”号飞船上执行任务。对一位曾经两度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证言,民众自然深信不疑,而少数批评者也担心自己的批评会被看成对一位美国英雄的诽谤,甚至要承担不爱国的骂名。  相似文献   

20.
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在日本不仅有目击者,更有与外星人遭遇并长年接触、乘坐UFO的人们。下面介绍他们的真实体验。石川县金沢大学讲师高野是一位UFO爱好者和研究者,他采访了不少与外星人有过接触的人。住在青森县的农民木村,长期从事无农药苹果栽培,因一直未取得成功而艰辛度日。1973年,25岁的他开始接触外星人,在外星人的启示下获得成功。40岁时,木村经历了被外星人诱拐的体验,并且被带进UFO中看到了两名先来的地球人。采访时高野对这一条证言一听而过未加深究,直到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