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第二届“实验应力分析”学术交流会于79年7月3日至9日在天津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教育部委托天津市力学会和天津大学主办。会议代表324名(正式代表220名),会上宣读论文91篇,书面交流论文284篇。中国力学学会付理事长张维同志代表中国力学学会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交流会”,于1984月11月23日—27日在西安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厂矿企业的代表,计100余个单位近250人。这是全国振动学术界继1981年12月第一届会议之后的又一次盛会,宣读、交流了240余篇论文,作了6个大会报告,检阅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交流了科技信息,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暨南京市航空学会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一日在南京举行年会,来自全省各地的航空科技、教育工作者二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宣读、交流了九十六篇学术论文。省、市有关单位和南京空军的领导同志、中国航空学会、兄弟省、市航空学会的代表以及省市、兄弟学会的代表莅临会议祝贺与指导。会议开  相似文献   

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专业学会成组技术研究会第一次CAPP学术讨论会,于5月25日在我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在会上宣读讨论了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的学术论文,交流演示了CAPP系统的软件,座谈了近几年来开展CAPP研究工作的经验.美国宾州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南京  相似文献   

5.
我院103研究室副主任朱德懋副教授于4月6日—10日去美国,参加了由美国航空、宇航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和美国直升机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十二届结构、结构动力学与材料会议,以及美国航空、宇航学会举办的动力学专家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回国后,他于5月中旬就此在院内作了汇报性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6.
中国宇航学会液体运载火箭纵向耦合振动学术交流会于1984年10月25日至31日在上海市黄山茶林场举行。参加会议的有21个单位的63位代表,共提出论文48篇,其中结构振动研究与试验方面的论文12篇,管路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与试验方面的论文20篇,纵向耦合振动稳定性分析方面的论文10篇,动态测量方面的论文5篇,科学管理论文1篇。这些论文都在大会或分组会上宣读,并进行了简短的讨论。这些论文密切结合型号,大都是实际工作中提炼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委托我院负责筹备的“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12月11日—1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85个单位的代表168人。在会上作了大会报告6个,分组报告112个,书面交流了学术论文40余篇。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与好评。 会上宣读、交流论文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回顾和展望振动领域内有关课题的综合性报告,有结构动力分析和模态综合方面的专题论文,有参数识别和测试技术方面的研究报告,有气动弹性和随机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非线性振动方面的代表性文章等等,基本  相似文献   

8.
第四届国际模态分析会议(4th International Modal Analysis Conference)于1986年2月3日至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举行。参加本届会议的有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28个国家的600余名代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248篇,按24个专题,分为48个分组进行。  相似文献   

9.
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IMAC)自1982年召开第一届以来,至今已举行了整整十届。第十届IMAC于1992年2月3—7日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市召开。来自23个国家的5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出席会议的代表有9名,我院张令弥教授作为会议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两篇论文的作者出席了会议的全过程。 在本届会议上交流、并收入论文集的论文达327篇,数量为历届会议之首。原应在第九届IMAC(原订于1991年4月在意大利弗洛伦萨举行,后因当时海湾战事而取消)宣读的部分论文也在本届会议上作了交流。 大会开幕式由IMAC主任兼大会指导委员会秘书Dominick DeMichle先生主持,会议主办单位、美国试验力学学会(SEM)理事长William Fourney教授致欢迎辞。大会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电机电器学术年会于6月13日—6月15日在我院召开。来自省内外60个单位的116名代表,共聚于本院荟萃楼宣读学术论文44篇,进行了成功的学术交流、情报交流和科技信息交流。 这次会议由我院303教研室为主承办,大会首先由特邀报告人,《中小型电机》主编彭  相似文献   

11.
由航空工业部和中国航空学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结构动力学学术交流会”于1985年10月13日至17日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部属21个高校、厂、所和部外15个单位的代表共114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共84篇,内容涉及特征分析、动力响应、参数识別、随机振动、环境噪声、故障诊断等各个学科,绝大多数论文分别在4个分会场上宣读和交流,南京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术交流会1983年11月13日至1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有135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有著名的老专家,中年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也有年轻的研究、教学与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向会议提出115篇论文,宇航结构强度方面35篇,动力学环境与试验49篇,空间环境与试验16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八专业信息网联合主办的1995年技术交流会议1995年9月18日至26日在四川省汉川县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哈尔滨、绵阳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代表69位。这次会议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应征论文94篇,录用69篇。有57篇论文在会议人宣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七○二所科技委主任黄怀德研究员在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的进展》的报告,总结了“八五”期间本专业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九五”航天发展战略计划纲要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8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市召开了力学环境条件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53名代表,交流技术报告19篇。会议是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所长张竞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副主任戚发韧,北京环境工程试验中心副站长柯受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一系副主任季南等同志的主持下进行的。七机部副部长李绪鄂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出席会议的还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宇航学会和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航天部第四设计部和七○二研究所组织的减震技术交流会于1982年10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研究、试验、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等共计53个单位的87名代表。大会收到关于减震器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用阻尼材料进行减震的研究、应用方面的论文和技术报告共36篇。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理事、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航天部七○二研  相似文献   

1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筹)成立于1985年8月,决定我院为该学会的挂靠单位。1986年3月27日至29日,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筹备组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我院召开,出席会议的除筹备组成员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23个单位40余人。著名力学家、筹备组组长胡海昌教授主持了会议。我院党委书记吴明、院长余承业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5月4日—7日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代表175名,列席代表30名,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地区和香港地区的16个单位,代表业已批准成立的11个分科学会和16个省、市的地方学会或地方学会的筹备组织,基本上云集了全国从事振动工程研究、教学和应用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安排紧凑,开得很成功。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相似文献   

18.
第12届国际模态分析会议在美国召开第12届国际模态分析会议(IMAC)于1994年1月31日至2月3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来自22个国家的3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了324篇论文,分21个专题,在5个分会场进行报告和讨论。主要专题有:模态...  相似文献   

19.
第29届IMAC会议(原名“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现称IMAC国际结构动力学会议)于2011年1月31日~2月3日在美国弗罗里达州首府Jacksonville市召开。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五百余名代表参加了这一连续了29年的国际振动工程界盛会。IMACXXIX会议共有三百多篇论文,分成58个分组会,在7个会议室,进行了四天的报告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航空高校学报研究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于11月6日—8日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举行,出席会议的除北航、西工大、南航、昌航、沈航和郑航学报编辑部的代表外,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编辑部的代表也首次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郑航学报主编赵玉同志和航空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孙平凡编审共同主持.郑航主管科技工作的张副院长和科研处长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