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运12E飞机在试飞中发现的失速警告器间歇告警故障,分析了失速警告系统的组成、结构、机理,制定了具体的排故程序,最终排除了故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Y7-200A飞机失速度度和失速特性试飞采用的测试设备,试飞内容与试飞方示,数据处理方法,试飞结果与结果分析,动力装置空中慢车拉力的确定方法,该机无动力失速速度的确定方法与常规方法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4.
角区分离普遍存在于压气机中,随着负荷的提升,角区分离可能发展为角区失速,导致流动的堵塞与损失显著增大。前人基于二维叶栅,提出了预测叶片角区失速的模型,但这些模型并没有考虑到真实压气机环境中流动的强三维性。本文在现有模型基础上,一方面对其进行改进,以考虑压气机中流动具有强三维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低速压气机实验台上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对现有模型和改进后的模型进行校验。结果表明:在真实压气机中,现有的准则不再可行;而基于改进后的模型,存在一个临界参数D=0.405±0.02,能够准确判断静子根部角区分离和角区失速;另外,改进后的参数D与静子根部端区流动影响范围内的堵塞和损失存在很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翼吊螺旋桨发动机的短舱对飞机的升力失速特性有明显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短舱扰流片对失速的影响效果。数值仿真和风洞试验表明,在零推力状态,某大型四发螺旋桨飞机在超过失速迎角以后,内外发动机之间的机翼首先分离,并快速推进到机翼前缘,失速以后升力损失达到最大升力系数的30%左右。为了限制机翼的分离速度,在外发短舱的内侧,安装了一个扰流片。仿真结果表明,在最佳设计位置,明显改善了失速特性,与无扰流片状态相比失速以后升力损失减小50%左右,失速迎角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的扰流片安装位置对失速的改善效果差异明显,从最佳位置向周向以及螺旋桨方向移动会造成扰流片失效,向机翼方向移动对改善机翼分离速度有效,但是会明显降低失速迎角,向机翼方向移动后,受周向位置的影响减小。针对最佳设计位置开展了着陆构型零推力状态的风洞试验验证,加装扰流片以后,机翼失速后的升力损失由0.92降低至0.42左右,升力损失减少54%,与数值仿真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陀螺姿态传感器在飞机任何状态下都能测量出俯仰和倾斜两角度分量的原理。采用解析几何方法分析推导出陀螺与飞机两轴线在试飞测试改装过程中,因安装角的存在而给测试参数带来的误差和误差公式及其安装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弹道导弹捷联星光/惯性制导是在惯性制导基础上辅以星光修正的一种复合制导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导弹制导精度。由于星敏感器捷联安装在弹体上,安装误差会影响恒星测量的精度,进而影响复合制导精度,为此提出一种在线辨识并修正星敏感器安装误差的复合制导方法。建立了星敏感器观测量与数学平台失准角、星敏感器安装误差的关系方程,在导弹主动段关机后测量3颗独立的恒星获得6个观测量,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失准角和星敏感器安装、误差。改进了星光/惯性复合制导的最佳修正系数确定方程,直接修正了星敏感器安装误差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估计平台失准角和星敏感器安装误差,提高了捷联星光/惯性复合制导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了在计算机辅助飞机结构试验设计系统中,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安装图设计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分解、对象定义,并且描述了各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各对象类的主要状态信息和行为进行了简单描述。计算机辅助飞机结构试验设计软件安装图设计功能是采用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编程语言Visual C 6.0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上进行开发的。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 m × 3 m低湍流强度、低背景噪声的大型封闭回路气动声学风洞(BHAW)设计需求为工程应用背景,采用 k-ω SST湍流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多个扩张比下的拐角导流片安装角对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在不同拐角扩张比下的总压损失系数均随导流片安装角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且存在极小值点,极值点对应的导流片安装角与拐角扩张比呈现正相关。在不同的扩张比下,局部损失系数均随导流片安装角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相同导流片安装角下,拐角中部导流片的摩擦损失系数最大,导流片安装角的变化对中部导流片(即6~8号导流片)的流速影响较小;随着拐角扩张比增大,拐角出口管道内气流不均匀性增大,最佳导流效果的导流片对应的安装角增大。在综合考虑降低总压损失系数和减小管道出口气流偏角两个设计原则后,BHAW风洞为扩张比为1.17的第一拐角选择44°的设计安装角,为扩张比为1的第二、三、四拐角选择44°、43°、42.5°的设计安装角。通过数值计算验证了风洞试验段的核心区动压系数小于0.2%、速度水平偏角小于0.1°,满足BHAW气动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3.2 失速特性失速特性试飞是在巡航(襟翼收上,起落架收上)、起飞(襟翼15°,起落架收上)和着陆(襟翼38°,起落架放下)三种构形下,后重心28%b_A,飞机质量为21.4~19.7t范围内进行的。慢车直线飞行失速特性试验的发动机油门为17°,扭矩压力为1.9 MPa。带动力直线飞行和转弯飞行失速特性试验的发动机功率为1.6V_(s1)平飞功率,即油门为30°,扭矩压力约为3.0MPa。失速特性试验的后重心改在28%b_A,而不是在设计后重心33%b_A,这是考虑到Y—7 相似文献
11.
周向畸变下轴流压气机的失速预警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进气畸变条件下轴流压气机的有效失速预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主动控制系统中,在一台低速单转子轴流压气机上对均匀进气和周向畸变条件下的失速预警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通过在进口布置高度可调节的插板来产生不同强度的周向畸变,并通过在转子叶顶布置的动态压力传感器测得非定常压力信号,运用自相关、互相关和均方根算法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了周向畸变下三种失速预警方法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传感器安装在畸变区时自相关和均方根分析才有效;互相关分析不依赖于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在畸变区和非畸变区均能有效感受到畸变的影响,且互相关系数随着周向畸变的产生或消失相应地下降或上升,因此在周向畸变下互相关分析为更有效的失速预警方法;最后在基于互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单转子轴流压气机实施了喷气主动控制应用,在24.75%畸变强度条件下,主动喷气能取得9.32%的失速裕度改善,与定常喷气相比,获得几乎相等的失速裕度改善的同时节省了约40%的喷气量。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飞机单纯加油门后的运动规律做了定量的理论计算,对定长周期运动进行了一定物分析,得出了飞机在小速度时加油后有三种可能的状态,即收敛、发散和中立稳定。并指出飞机加油门后的增速状态是暂时的,一般民政部下增速之后,是一个高度与速度相互转化的振荡过程。同时还指出低空小速度时,在加油门后暂时的增速过程中靠拉杆争取高度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Y7-200B飞机失速试飞结果,从飞机的气动设计特点出发,与原型机对比分析了飞机的失速特性。结果表明,Y7-200B飞机的气动设计改进目前还没有达到降低失速速度,提高安全裕度的预期设计目标。主要原因在于气动设计和操纵系统的改进针对性不强,改进措施不协调,为此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系统地采取有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邹灿东王育平徐南波付琳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2,(4):19
某型尾吊高平尾飞机通过安装失速保护系统改善失速特性,满足了适航条例的要求。介绍了失速保护系统的设计,从保障试飞安全的失速试飞准备工作、失速保护系统研制试飞与失速特性验证试飞三个方面研究了安装失速保护系统飞机的失速试飞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集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拓朴学为一体的理论方法——BACTM(Bifurcation Analysis and Calastro phe Theory Methodlogy)方法对Y7—200B飞机的失速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波音飞机公司的控制飞机失速特性的工程指标(纵向力矩“勺形”区宽度和深度指标)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工程指标是合理的,且偏于保守,可作为飞机初步设计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控制空气涡轮起动机自由运转,减少自由运转转速过高对空气涡轮起动机结构重量及安全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展了涡轮气动设计对空气涡轮起动机自由运转转速的影响分析,提出通过控制来流攻角降低自由运转转速的气动设计方法,识别了影响来流攻角的四个主要因素:叶片构造角、反力度、载荷系数和流量系数。结果表明:来流攻角对自由运转转速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气动参数,可有效提高峰值功率转速下的负攻角,增强大转速状态下的转子攻角损失,进而降低涡轮自由运转转速。进一步,整机试验结果证明,采用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优化后的涡轮在峰值功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峰值功率转速降低17.8%,自由运转转速可降低近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