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蕊  张磊 《卫星应用》2013,(3):41-46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空分辨率高、全天候、准实时的特点,有利于对震前各种"场"的异常变化信息进行捕捉,为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表明,大震前会出现大面积、大幅度的热红外增温异常。本文首先对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以前人研究的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震前热红外异常演化特征,总结了热红外异常的典型特征、影响因素及机理。根据当前的研究思路和成果,重点对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天津地区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展开探讨,提出了天津地区开展热红外遥感监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天津地区开展红外遥感监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地震构造调查、震害评估、地震热异常监测等。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国产卫星数据正逐渐替代国外卫星数据,在地震行业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12月29日,中国首颗静止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四号"卫星成功发射,为卫星地震应用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文章从地震热异常监测、区域地震构造研究、极震区宏观破坏识别三方面分析了"高分四号"卫星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地震三大主体业务中的应用潜力。还以2014年鲁甸地震为例,利用"高分四号"卫星数据对震后造成的大型滑坡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高分四号"卫星数据能够从空间上识别大型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位置,可为震后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和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局对中国资源卫星的应用与未来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于它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空间遥感技术为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从地震研究与预报为出发点,指出了我国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后在地震研究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根据地震研究的特点,提...  相似文献   

4.
徐锡伟 《卫星应用》1999,7(1):44-48
地震是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防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空间遥感技术为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该文站在地震研究与预报的出发点上,指出了我国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后在地震研究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根据地震研究的特点,提出对下一代资源卫星遥感能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后,人们迫切希望卫星在预报自然灾害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而我国新近发射的"环境1A、1B"卫星,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6.
王晓青 《卫星应用》2005,13(2):44-48
叙述了我国地震形势和灾情形势,对空间技术应用与地震监测预报的物理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描述,对目前地震卫星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对我国地震卫星的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7.
GEO卫星红外地球敏感器热设计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提出了一种GEO卫星红外地球敏感器的热设计方法,建立了红外地球敏感器热数学模型,对影响红外地球敏感器散热的热设计要素进行敏感性定量分析,以指导优化热设计。分析验证表明:经过优化的红外地球敏感器热控方案,能很好地满足卫星15 a寿命期红外地球敏感器工作温度要求。该设计方法已在“东方红四号”平台系列卫星上成功应用,并得到在轨验证。  相似文献   

8.
圆柱形红外加热笼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真空热试验中,圆柱形卫星通常选用圆柱形的红外加热笼作为外热流模拟装置。文章对卫星表面采用圆柱形红外笼进行热流模拟时的到达热流进行仿真计算,分别选用不同的红外笼覆盖系数、红外笼与卫星表面的距离以及红外笼边缘区域大小等参数进行分析,得到了对圆柱形红外笼优化设计的方法以提高卫星表面的热流模拟均匀性,可以用于指导圆柱形卫星进行真空热试验时的工装设计。  相似文献   

9.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于2008年9月6日发射入轨,到2018年9月已经运行十年。十年来,作为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首个专用卫星星座,双星一直在为我国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及其他行业提供连续不断的可见光、红外及超光谱遥感数据信息。文章分析整理了十年来双星在轨星座运行情况、卫星供电情况及其他卫星主要功能状态,简述了成像任务及应用情况,分析提出了星座主要技术成果,总结了双星设计与在轨运行的成功经验,并对环境减灾后续卫星技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一年多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震临震预报有了新的进展。采用这种方法对中国大陆和邻近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震前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预报,已经获得了相对成功,但也有几次虚报。  相似文献   

11.
HJ-1B卫星红外多光谱相机星上定标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境一号"B(HJ-1B)卫星红外多光谱相机在轨辐射定标的目的以及星上定标的原理,分析了星上定标算法的精度。利用星上零级数据对星上定标系统的测控精度和工作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定标数据的处理精度。HJ-1B卫星发射以来共对红外相机热红外通道进行了7次星上定标,为了监测定标系统的精度变化,文章利用MODIS-31、32通道辐亮度对HJ-1B卫星上定标系统精度进行检验,考虑MODIS传感器本身定标的不确定度恒定,分析结果表明自HJ-1B卫星发射以来星上定标系统相对精度发生了衰减。  相似文献   

12.
卫星系统热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虑空间轨道外热流、卫星表面自身辐射、热载荷等因素影响,建立卫星温度场计算模型,在采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法求解卫星复杂辐射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容积法对卫星在轨飞行阶段的瞬态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卫星瞬态温度场,并考虑其表面自身辐射及空间轨道外热流等因素,建立卫星红外辐射通量计算模型,计算得到不同时刻、不同热载荷情况下的卫星红外辐射通量分布,并简要分析了在轨卫星热控涂层衰减所带来的表面太阳吸收比的变化对卫星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日,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的预研课题大型太阳模拟器热试验方法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该所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热控室的通力配合下,完成了红外笼、红外加热片和太阳模拟器的对比热平衡试验。  相似文献   

14.
<正>欧洲欧洲成功发射了2台太空望远镜、10颗通信卫星(7颗商业通信卫星,2颗军事通信卫星)、2颗遥感卫星、1颗光学侦察卫星和11颗科学技术卫星。2月12日,阿里安5ECA火箭在库鲁发射了"新天空卫星"(NSS)9和"热鸟"10商业通信卫星以及法国军方的"红外预警准备系统"(SPIRALE)A和B小型导弹预警试验卫星。  相似文献   

15.
环境减灾-1B卫星红外相机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外相机是环境减灾-1B卫星上的主要载荷之一,具有近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4个探测谱段,幅宽720km、地面像元分辨率150m/300m,主要用于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的监测、预报、评估.红外相机的研制中,解决了高精度双面镜扫描及其定标、弱信号高增益放大及载荷轻小型化等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了多元红外探测器和空间斯特林制冷技术,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通道共用一个光路,集成到一个焦面上,由同一台斯特林制冷机制冷.其中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通道相结合,具有200~500K的大动态范围,提高了对地物热特性和火灾监测的能力.自2008年9月卫星发射以来,红外相机运行稳定,各项指标达到了研制要求,在雪灾、旱灾、火灾和秸秆焚烧、水体污染等环境灾害监测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已分别纳入到民政部和环保部的卫星减灾、环境监测业务化系统.  相似文献   

16.
考虑卫星本体表面包覆绝热材料的实际物理状态,根据数值传热学和有限容积法建立了目标表面温度场和红外辐射计算模型.建立卫星结构模型,基于热控涂层性能退化,提出红外辐射灵敏度概念,并建立了卫星红外辐射灵敏度计算模型.对在轨飞行卫星的瞬态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与遥测数据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空间卫星的红外辐射和红外辐射灵敏度.结...  相似文献   

17.
热控涂层参数对卫星辐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卫星红外和可见光双光谱辐射特性,分别建立了采用节点网络法求解卫星表面热控涂层温度和卫星辐射特性的计算模型,依据粗糙表面光散射理论计算了涂层表面对太阳、地球和地球反照辐射的吸收和反射。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卫星对地面的温度变化规律。最后,选择不同的热控涂层参数,获得了对卫星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辐射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遥感水平世界居先在不久前于美国召开的第12届国际地质遥感应用大会上,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卫星预报自然灾害研究中心的论文《瞬时地壳运动与遥感短临预兆信息》引起世界各国代表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被大会评为最佳论文。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  相似文献   

19.
从工程应用角度,基于太阳、月球位置和卫星轨道根数推导了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红外地球敏感器干扰的计算公式及预报方法,同时给出了安全模式下卫星Z轴跟踪太阳时星上天线指向变化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和卫星下传遥测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可用于实际卫星管理。  相似文献   

20.
环境一号C雷达卫星是"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雷达成像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工程由卫星系统、运载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六大系统组成。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中国科学院参加了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负责星箭发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测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