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点综述了新型增量成形技术中的4类典型成形工艺,即局部不均匀加载下板面内弯曲增量成形、单点增量成形、多点柔模成形、高速冷滚打成形就其成形原理、工艺、设备及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这类新型增量成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增量——变刚度法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素法,提出了一个求解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热弹塑性应力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程序。用它可计算涡轮盘在弹性和弹塑性阶段的位移、应交和应力,以及涡轮盘的破裂转速和极限承载能力,还可以计算包含加载——卸载的过程,计算卸载后的残余变形和残余应力。大家知道,这对工程应用和结构的断裂力学分析尤其显得重要。值得指出,通过例题考核和某型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的实例计算,说明本文所用的方法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已为工程设计所采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原位拉伸机进行单轴连续加载,对X射线法测量钛合金残余应力的应力增量进行验证;依据JJF 1059.1-2012标准,对钛合金高应力标样(-659±35)MPa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X射线衍射法测得残余应力的增量与理论计算应力增量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应力增量的相对误差保持在11%以内。以测量重复性、应力常数K、应力因子M为不确定度分量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所得扩展不确定度为±32 MPa。  相似文献   

4.
 变后掠机翼加载控制系统是一类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弱阻尼、强干扰、以及刚性部件和弹性部件互相关联的特征。系统控制的难点表现在:当系统缺乏阻尼的情况下稳定振动、抑制关联干扰,并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加载控制精度。本文给出互相关联电液加载系统智能控制具有优良的动态性能和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穆霞英  胡志强 《航空动力学报》1990,5(4):297-301,370-371
本文考虑在循环加载条件下, 采用混合强化模型, 导出相应的热弹塑性蠕变增量本构方程及有限元格式。研制出平面应力程序, 用牛顿迭代法求弹塑性权, 并提出精度高的屈服吸面校正方法, 程序经考核, 可供工程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6.
在被动式加载系统中一直存在着干扰力的问题,虽然应用古典控制理论对系统进行设计校正;可以使加载系统满足一定的要求,但由于在一定意义上系统并不是最优的,所以效果总是不够理想。这就需要用现代控制理论来对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本文采用二次型最优来设计状态反馈,并采用极点配置法来设计降维观测器,用满足跟踪的要求来消除可测干扰的影响,以现代最优控制理论来设计和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加载系统满足变后掠课题对操纵系统加载试验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航空发动机推力衰退缓解的神经网络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空发动机气路部件性能退化导致的推力下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变增量线性规划(LP)优化 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用于航空发动机推力衰退缓解控制。该方法通过内环控制转速和发动机压比,外环修正发动机指令信号以缓解发动机推力衰退。其中内环非线性自回归滑动平均(NARMA-L2)转速控制器由神经网络训练得到;外环指令修正回路利用变增量LP优化方法调整发动机指令信号。以某型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为对象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4组仿真条件下,设计的控制方法在保证性能退化的发动机不超限的条件下使推力衰退至少缓解了46.5%,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速运动舵机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作动器,具有瞬时、高速及高加速的特征.由于高速运动舵机应用的特殊性,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产品性能测试,尤其是其带载工况下的工作可靠性,需要通过模拟负载工况来进行测试.由于高速运动舵机的固有特征,传统电液和电动伺服加载方式将产生难以克服的多余力,基于此,提出一种气动伺服加载方案.首先,对气动加载进行了建模与仿真,验证了气动伺服加载的合理性,优化了系统参数;然后,构建了气动伺服加载实验台,进行了对高速运动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载荷谱加载实验.经过实验验证表明,该气动伺服加载系统能够实现对高速运动舵机进行变梯度动态载荷的加载,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重复性,对高速运动舵机的测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LY12CZ铝合金板材的循环硬化规律;以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累积的塑性滞后能作为疲劳损伤准则,证明了应力控制等幅循环加载条件下损伤累积随循环次数变化的非线性,导出了材料瞬态塑性应变能的计算公式,算出了破坏发生时材料耗散的总塑性应变能,并给出了它与应力变程的关系。文中把疲劳损伤分为静拉伸损伤与循环损伤两部分,给出了损伤累积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计算了两级加载、4级加载和程序加载下光滑试件的疲劳寿命。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0.
有摩擦弹性接触问题的增量数值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海凌  诸德培 《航空学报》1995,16(3):105-109
 指出应用全量变分法于有摩擦弹性接触问题是不能普遍适用的,提出了这一类问题增量变分法的数值解法和适用于增量法的库伦摩擦力的正则条件。对可转变的边界条件限于较简单的有限个离散点的情况,可采用状态试凑法来确定可变约束条件的状态。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了本文提出的增量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复杂异形截面薄壁环形件动模液压成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液压成形技术是成形薄壁零件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针对具有异形截面结构的某型发动机高温合金薄壁环形件,提出了液压成形结合动模轴向加载的复合成形方法,依据塑性力学方法和增量理论对成形过程进行了应力应变特征分析,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基于有限元模拟和工艺试验,研究了筒坯成形区高度和型腔液压加载路径等关键工艺参数对零件成形结果的影响,探讨了成形过程中壁厚过度减薄、材料堆积"折叠"、形状不对称等失效形式,提出了优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提出的工艺方法可实现复杂异形截面薄壁环形件的整体精确成形,采用优化的筒坯成形区高度和液压加载路径可获得壁厚分布均匀、成形质量较好的零件。  相似文献   

12.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二次失稳和破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菊芬  汪海  成万植 《航空学报》1991,12(9):452-458
 本文采用考虑横向剪切效应的三角形拟协调罚函数单元,推导了带有初始挠度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后屈曲阶段的增量平衡方程和相应的切线刚度矩阵,以及非线性特征方程,并以数值计算研究了单元的精度和收敛性,二次分支点的存在性和边界条件、加载方式及铺层次序对二次失稳和破坏载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飞机结构试验中,通常会遇到试验加载点随试验件变形而移动变化的问题,尤其是机翼大变形会导致加载点与翼面不垂直的问题。开发一种适用于全复合材料机翼试验的随动加载系统,该系统引入有限元分析方法将机翼变形划分成N个特征飞行点,采用飞行点随动加载来保证各级加载点与翼面的垂直度,实现垂直跟随加载;应用该加载系统进行大展弦比的机翼静力试验。结果表明:运用该加载系统可顺利实现该无人机机翼试验,且加载过程平稳,试验件无抖动,变形均匀,应变数据符合试验要求,可以为类似加载系统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4.
飞机起落架扭力臂变行程疲劳试验技术研究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凤鸣  张鸿元 《航空学报》1993,14(10):503-505
阐述了起落架扭力臂变行程疲劳试验的必要性,提出了扭力臂变行程疲劳试验的实施方法,设计了加载装置。通过某型飞机起落架扭力臂变行程疲劳试验的实施,使外场故障再现,证明了该试验实施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用塑性滞后能原理估算随机载荷下的疲劳寿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富民  田丁栓 《航空学报》1994,15(3):264-268
 材料的疲劳损伤包括静力损伤和循环损伤,静力损伤为第一次静力加载引起的塑性应变能与静力韧性之比;循环损伤由循环塑性滞后能与疲劳韧性之比来计算,计算中计及了材料循环硬化(或软化)引起的屈服应力增大(或减小)的影响。为了简化计算,假设在循环加载时应力一应变曲线均按迟滞回线规律变化;不同应力变程下材料疲劳韧性可由对称循环的应力控制疲劳试验确定。本文提出了一种比较合理又便于工程应用的、用塑性滞后能原理估算随机载荷下疲劳寿命的新方法,初步的试验验证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陆山 《航空学报》1985,6(6):548-555
 本文基于塑性增量理论导出一种不显含应变的矩阵增量物理关系及平面应变问题σz的表达式,提出解决无摩擦弹塑性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数学规划法。据此编写了用边界元法解二维问题的通用程序,并用之解算了两圆柱体的弹性和弹塑性接触问题,将数值解与现有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变螺距丝杠的加工原理、螺距增量、螺距变化及丝杠外径对丝杠升角的影响。研究了提高丝杠精度的加工方法,提出了变螺距加工的数控系统硬件及软件.  相似文献   

18.
在考虑加载历史的情况下,采用数值方法分析板材一次拉弯成形,利用应变增量理论,由差分方程求算应力分布,推导出回弹后的应变中性层弯曲半径及弯曲角的计算公式,并对几种成形方式的回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9.
载人登月任务中,任务中止策略设计是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的重要基础。首先结合"星座"计划飞行方案分析了载人登月任务各飞行阶段的中止策略;其次针对地月转移巡航段进行了双脉冲中止策略设计,以速度增量数值、方位角以及变轨时间间隔为控制变量,加入轨道同向、近地点高度、偏心率以及飞行时间约束,提出双脉冲变轨计算流程;最后采用人工免疫算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求解和优化。仿真算例表明,双脉冲中止策略存在多组解,其全局分布特性为:飞行时间越短速度增量需求越大;飞行时间相近时,大偏心率中止轨道对应的速度增量小;故障点离地月加速点越近,所需速度增量越小。同时也验证了人工免疫算法求解双脉冲中止策略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在低温下的疲劳特性,结合空空导弹在使用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包含不同应变幅值和加载频率的高周疲劳实验.实验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上进行,温度保持为-50℃,加载频率设定为50,100,150Hz.为了考察低温下HTPB推进剂微小预变形对疲劳特性的影响,在动力循环加载前进行了准静态加载.疲劳实验后对试件实施单轴恒速拉伸,以获取疲劳后推进剂的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疲劳应变幅值和加载频率越大,材料力学性能劣化程度越大,所累积的疲劳损伤量越大.初始阶段的准静态加载对推进剂疲劳特性起消极影响,低温高频下推进剂的疲劳损伤演化呈现出非线性,随着疲劳次数的增加,疲劳损伤增速由快变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