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介绍了夸父卫星A的轨道特点,分析了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采用基于不变流形的两脉冲转移方法为夸父卫星A设计出了转移轨道,并比较晕轨道近地点和远地点入轨的两种情况.仿真表明,晕轨道远地点入轨可以大大节省晕轨道入轨代价.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世界上能用自制火箭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只有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四家。其首次发射和首次成功的情况如下: 美国第一次发射卫星基本入轨,通信试验失败 1963年2月14日,美国用德尔它火箭发射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辛康Ⅰ号。卫星进入了同步转移轨道,但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后  相似文献   

3.
美国AEHF军事通信卫星推进系统及其在首发星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先进极高频(AEHF)项目将采用4颗运行于地球同步轨道(GEO)的AE—HF军事通信卫星。AEHF卫星的推进系统由远地点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组和双模式霍尔电推进子系统组成。首发星AEHF-1是世界上首个采用霍尔电推进系统执行发射后轨道提升任夯的GEO卫星。AEHF-1卫星星箭分离后,远地点发动机未能正常工作,因此...  相似文献   

4.
据新华社报导,实践8号航天育种卫星已于2006年9月9日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的运行轨道,中星22号甲通信卫星也于2006年9月13日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践8号卫星和中星22号甲卫星的发射入轨,不仅使进入太空轨道的中国人造卫星的总数达到81颗,而且使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总次数突破了两位数、达到100次。实践8号卫星和中星22号甲卫星发射入轨@李大耀  相似文献   

5.
1989年7月12日,奥林帕斯-1卫星从库鲁发射场用阿里安3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入轨。卫星重2612公斤,采用三轴稳定技术,双组元液体推进剂远地点发动机及16台反作用控制推力器。本文详细介绍了奥林帕斯卫星的各种性能及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迟惑 《航天》2012,(7):40-42
传统上,通信卫星在进入轨道的日寸候,它的体重里有很大一部分是远地点发动机和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的燃料。例如著名的美国波音公司702-HP平台,在它基础上制造出来的加拿大AnikF-1卫星,发射重量大约是4710千克左右,而进入静止轨道开始工作时只剩下了3015千克,为从转移轨道进入静止轨道而消耗掉的燃料达1695千克。世界上所有通信卫星运营商都要为这部分燃料的发射支付高额费用。远地点发动机要靠这些燃料把卫星从同步转移轨道推人静止轨道,姿轨控分系统要靠这些燃料实现卫星工作期间的南北和东西方向位置保持,而燃料所需要的储罐、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6,(9):21-21
本刊讯北京时间9月13日0时2分,我国自行研制的中星22号A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火箭升空25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已顺利进入近地点207公里,远地点42000公里的预定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  相似文献   

8.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发回首张云图1997年6月10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自行研制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送入太空。6月11日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星箭二次分离,卫星进入准同步轨道。6月17日卫星成功地定位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  相似文献   

9.
欧洲实验通信卫星 ECS-2和马雷克斯-B2卫星分别于1984年8月4日和11月9日用阿里安3火箭(首次飞行和第二次飞行)发射入轨,并全部进入了精确的转移轨道。在转移轨道上,马格-2远地点发动机又将这两颗卫星极精确地送入了对地静止轨道。现在,这两颗卫星已验收合格并分别交付给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和国际海事通信卫星组织使用。  相似文献   

10.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10,(10):16-17
“先进极高频”卫星推迟变轨 8月14日美国首颗“先进极高频”保密通信卫星由宇宙神5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近地点230千米、远地点5万千米的椭圆形超同步转移轨道。按原定方案,卫星随后要花30天时间利用其肼燃料液体远地点发动机把近地点抬高到1.9万千米,再花90天时间利用氙离子电推力器完成轨道圆化。8月15日地控部门启动了提轨程序,但肼发动机却因探测到异常而自动关机。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工程》2011,20(5):115-115
据新华网2011年8月12日报道,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B运载火箭,将巴基斯坦-1R(Paksat-1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正常,卫星准确进入近地点204km、远地点41 985km、倾角24.8°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2.
靳颖 《中国航天》2011,(2):34-35
2010年12月27日.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Ka星”由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经过9小时12分钟的飞行.与火箭分离.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太阳电池阵展开.控制中心成功获取卫星遥测信号。按计划,卫星最终定位在东经9度的工作轨道。“Ka星”计划2011年5月底进入商业运行,之前需要经过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卫星调轨.包括发射7天后的4次远地点发动机点火。第二阶段为卫星定点在东经9度后将进行的一系列在轨测试。第三阶段为卫星与地面站的测试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前,美国已把为军用、民用和商用的低成本、高可靠进入太空方案列为重点项目.预计到2000年,对于低地轨道空间运输系统的有效载荷能力要求,可能会达到2268~2722t.固体火箭在满足这一要求方面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事实上,美国目前的太空入轨级(近地点和远地点发动机)、五分之四的运载火箭助推级和第五代运载火箭新型号,都使用或准备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今后的空间站、星球大战计划及太空探索,都需要大推力运载火箭的支持;正在研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06,(9):17-18
一、长征系列火箭家族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航天运载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高、中、低不同轨道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吨,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承担国内外大、中、小型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长征三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个三级大型运载火箭,它能将重量为1.4吨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该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是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使用四氧化氮和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第三级为新研制的液氢/液氧发动机。第三级发动机的代号为YF-73。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把我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11年12月20日0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R(简称“尼星”1R)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火箭点火起飞约26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近地点约203千米、远地点约42007千米、轨道倾角约24.8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7.
国外液体远地点发动机的研制是从70年代初期开始的,到1974年,德国和法国联合发射的交响乐实验通讯卫星首次使用了双组元液体发动机作为其远地点发动机。该卫星的发射成功地打破了固体远地点发动机的统治地位,把液体小推力发动机的研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到80年代,大部分的国外航天器都采用和准备采用液体发动机作为轨道转移器。由此可见该类发动机对航天科技界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18.
36年前,中国的长征一号火箭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拉开了中国航天进军太空的帷幕。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目前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和大椭圆轨道卫星的能力,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长征火箭已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到2006年6月,长征火箭共实施了89次发射,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47次发射成功。中国还开展了1200千牛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0千牛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IRIS(即意大利研制的临时级)航天发动机,是意大利国家航天规划局的研制项目。它可把600-950公斤的有效载荷从航天飞机的低轨道(300公里)送入同步转移轨道(远地点36000公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美国航天飞机的上面级系统(SSUS,IUS,Centaur)而研制的。IRIS 计划负责人估计,有可能用 IRIS 把15—20个有效载荷从美国航天飞机上送入轨道。此外,欧州阿里安运载火箭系列的3和4已预定用 IRIS 作为火箭的第4级。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北京时间5月12日零时17分,我国研制的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由新型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4分钟后,指挥大厅的数据显示星箭正常分离,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2O9公里,远地点36194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此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地面测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