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可编程控制器以其体积小、高机能、使用方便、高可靠性等优点在工厂自动化领域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在FMS中央换刀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可编程控制器在八工位组合机床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使用特点,指出了这种控制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本介绍了如何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对制冷过程中氨泵供液实现自动调节控制,以替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SPW-1抛丸机数控系统中,采用工业PC机及可编程控制器两级控制弹丸处理系统的技术,给出系统框图及软件流程图,阐述了系统工作状态的分时检测及图形显示方法。  相似文献   

5.
柔性PL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模块式的低成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可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改变硬件模块来随意组合输入输出关系以及输出点类型,并能方便地扩充1/O点个数。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采用常规高级语言进行编程,使实际操作更加方便灵活。  相似文献   

6.
可编程控制器在低应力无变形自动焊接设备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焊接设备的单机自动化,是现代焊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在低应力无变形焊接设备上实现焊接过程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情况,该设备已调试成功并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在落震台电气控制系统中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编制PLC模拟量数据采样、处理及控制程序。用OPS6软件编制OP36L触摸屏画面,在触摸屏上实现触摸键操作,以及实时动态画面监控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用可编程控制器对HRB150型洛氏硬度机的改造,介绍了主要改进工作,重点对电控原理,动作要求,现场调试等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可编程控制器(PC)是当代先进电子工业控制新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PC在昌河飞机工业公司CH1010汽车涂装生产线上的实际应用情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三菱AnS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为例,在介绍其主要模块的性能参数基础上,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对拦焦机和装煤车的控制及其控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萍 《洪都科技》2000,(3):22-25
结合可编程序控制器(PC)在端面加工机床控制中的应用实例,详细介绍了PC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以及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数控火焰切割机加工的工艺特点,开发了基于工业PC机和PMAC运动控制器的数控火焰切割机数控系统,给出了硬件、软件的设计框图。该数控系统已应用于旧数控火焰切割机的改造中。  相似文献   

13.
自动打孔系统是机械式织带机系统实现自动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设计采用基于分布式模式的系统设计方案.上位机由PC机充任,其负责将图案数据发往下位机.下位机由MCS-51系列的单片机充当.当接收到上位机传来的数据后,下位机会控制打孔机各机构在纸带上的合适位置打孔.较之传统方式,这种自动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论述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其中的关键控制模块即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脉冲分配器功能、步进电机的加减速控制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对同类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重点讨论了飞针在线测试技术在电子模块测试中的应用,并分别介绍了模拟器件和数字器件的测试方法。此技术能测试被测电子模块上各器件之间的物理连接,能测试模拟器件的值,同时也能测试数字器件的逻辑关系。此技术采用了基于PC机软件编程方法,使得测试程序化,并采用隔离技术将被测器件分离,提高测试精确度。灵活的软件编写也使得调试方式多样化。飞针测技术的使用能准确定位故障点,缩短调试周期,对小批量生产的电子模块调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控偏振控制器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Jones矩阵法推导了四片式电控偏振控制器的Jones矩阵表示形式,利用该矩阵计算了任意输入光偏振态时的输出光偏振态,分析了输出光与偏振控制器各参数和输入光偏振态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偏振光分束器任一个偏振方向上的光强随单个波片相位延迟变化的关系,并从实验上验证了这一关系。偏振控制器PC是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件,它可以将任意的输入光偏振态变换为任意形式的输出光偏振态。  相似文献   

16.
基于DSP+FPGA的数字视频信号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基于FPGA DSP的数字视频信号处理系统,详细分析了系统中视频信号的转换(SAA7113)、视频信号的处理(FPGA DSP)以及与PC机通信(FPGA与USB接口)的工作原理和流程。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计算效率高,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双目视觉平台捕获图像反馈PC机,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机器学习方法对目标进行分类。判定型号并为每个型号加载图像处理检测方案及参数矩阵,实现电连接器针脚的柔性定位预处理,之后执行针顶轮廓的精确拟合算法,结合插针排列模版实现其三项检测工作。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与重复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备面向多型号的柔性检测能力,并且稳定性,精度,效率满足低频连接器的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面涂覆有机硅涂层的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 PC)透明件在乙醇中的溶剂-应力开裂( Environ-mental stress cracking, ESC)行为,利用自制的环境力学测试装置考察PC/涂层体系在溶剂与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应力松弛行为和表面裂纹形貌。结果表明:有机硅涂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透明件的耐溶剂-应力开裂性能,带涂层试样在乙醇环境中的应力松弛比纯PC明显减慢,并且表面裂纹数量减少;有机硅涂层对乙醇与试样表面层的接触及扩散吸收起到有效阻隔,进而可降低溶剂对 PC 的塑化作用;涂层与 PC 基体力学性质较为匹配,在承载条件下涂层不易发生脱落开裂,在溶剂-应力共同作用过程中仍然能对 PC基体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水解聚合产物作为主要成膜物质,引入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产物硅溶胶作为无机增强物,采用溶胶凝胶法在聚碳酸酯(PC)表面形成耐磨涂层。结果表明:PC表面形成了Si—O—Si的交联网络结构。通过测试耐磨实验前后光学性能的变化研究表面涂覆涂层的聚碳酸酯的耐磨性能与涂层组分之间的关系。当涂层原料MTMS和TEOS的摩尔比为2∶1时,聚碳酸酯的耐磨性能达到最优,500次摩擦后雾度为13.22%,为纯PC的56.21%。  相似文献   

20.
Development of a PC-based Open Architecture Software-CNC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a key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 open architecture controller is studied. In order to develop an open architecture software-CNC system on personal computer (PC) according to open modular architecture controllers (OMAC). First,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platform is chosen and software realization methodology for the CNC system is determined. Second, static mod- eling methods of an open architecture controller inclusive of object-oriented (OO) programming technology, dynamic link library (DLL) technology and system modules partition are investigated. Third, the dynamical behavioral modeling and the data flow representation of open architecture controller are discussed, which are both described in hierarchy finite state machine (FSM) model. Fourth, a reusable software module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develop software function module library. Finally, a 3-axis milling machine tool test-bed, named for HIT-CNC, is successfully designed by means of the constructed software function module library and the system configuring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besides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reusability and openness, application of above-mentioned method- ology leads to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development time as well as maintenance c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