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新文科专业课程推行团队任务导向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为例,可以认识到团队任务导向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可以达成课程与思政相融合的品行目标、基础与前沿相融合的知识目标,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实施前对翻转式教学理念的设定、内容重构和资源建设等准备工作,探索团队任务导向的新文科翻转式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安排,提出翻转式课堂应分为教师精讲和团队活动两个阶段的观点。同时,设计了过程性评价、成果文本评价和团队协作度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以及师生共评与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教学实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微课的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其优势,也存在些许问题。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就是其一。以《Showing Ways(指路)》的教学设计为例,对翻转课堂模式涉及的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拓展三个环节作了调整,以期更适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国内外流行的新兴教学模式。通过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和发展史,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设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供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飞机总体设计"课程涉及专业面广,难以讲深讲透的问题,采用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巩固等环节,将由老师讲授为主导变为由学生交流、讨论和老师点评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收集、归纳和总结资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协作和讲解能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教师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转变原因。选取我院表演专业学生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试点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从认知学习态度、情感学习态度和行为学习态度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发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程序设计合理,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对英语课的实用性和认可度提升;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对英语持有积极的情感学习态度;翻转课堂颠覆传统授课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使学生有效内化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高校教学中。翻转课堂能解决诗歌赏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扩充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之美。本文采取实证方法,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大部分学生对翻转课堂内容及形式总体满意,但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将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虚拟交互社区、云计算平台建设与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应用等将推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本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设计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模式,然后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基于云空间的线上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云空间的实训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为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了完整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航空情报服务》教学中,将学生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融合比例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设计,课程结束后按考试成绩、课后教学评价和访谈的形式对翻转课堂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实验证明了翻转课堂模式在《航空情报服务》教学应用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职校本"微课"的开发有利于微课的管理制作及微课质量的提升,规范微课教学模式,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微课教学,服务不同学习者、不同专业模块及不同教学领域,能大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构建高职校本"微课"能够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促进教师信息化的全方位发展,对微课教学、微课使用者和开发者而言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