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来,全国掀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热潮.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资源环境的区域差异明显,这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以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的分布特征、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其次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基础、产业结构、政策倾斜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最后利用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的走向.研究发现,最近几年来,湖北省各地区资源条件、经济效率和人文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根据不平衡增长理论可以判断,不久的将来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将逐渐缩小,最终出现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美为核心范畴的美学理论,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最终实现人的生态审美生存。研究从当今的现实生活出发,重新审视生态美学的兴起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对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生态监测体系因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态势不同,其生态监测指标也有不同执行标准。生态监测的技术应用是与生态监测的特点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需要从建立健全生态监测标准、构建完善的生态监测技术体系和建设专业的生态监测队伍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4.
自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且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文章对国内生态文明的研究以及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梳理,指出现有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作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位的角度切入,提出旅游生态位具有双重属性、动态性、差异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重新审视旅游价值链,扩大了旅游价值链的构成内涵,在深入分析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对旅游价值链的影响过程后,提出从旅游生态位分离、旅游生态位扩充、旅游生态位创新、旅游生态位协调等方面进行旅游价值链整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西藏生态补偿费用分摊是西藏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脱胎于西方经典生态补偿理论的传统生态补偿费用分摊理论与西方生态补偿理论的异源性差异,当前我国费用分摊实践缺乏统一的方法论基础.文章以矿产相关企业间独立决策与统一决策利润博弈为主线,分析不同决策方式下相关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决策行为,旨在协调矿产开采企业、冶炼加工企业与资源使用企业的关系,分析企业行为的内在逻辑和生态费用分摊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金融生态”一词提出后,学术界围绕金融生态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逐渐明晰了政府行为与金融生态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三者进行分析,认为三者之间是一个“选择”与“突变”的互动博弈,并据此界定了政府行为边界,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找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军队生态营区的建设是军队的崭新课题。本文根据《军队生态营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所提出的指标系统,设计了两种生态营区综合评价方法。第一种得出生态营区的评价等级,第二种可以计算具体的分值。对军队生态营区的创建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美学看科学发展观与人全面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美为核心范畴的美学理论,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以实现人的生态审美生存为目的。从生态美学的视野,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美为核心范畴的美学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来实现人的生态审美生存。从生态美学的视野来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金融生态圈中客观存在着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的融资需求长期以来得不到满足;在重建金融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考虑这部分人群的利益,建立包容性的、多层次金融生态体系。这不仅对于改善金融生态本身有利,而且对于减轻贫困,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对金融生态中的特殊群体进行了界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中国金融生态中特殊群体边缘化趋势,评述了现阶段政府的金融扶助政策,并从重建金融生态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特殊群体融资困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很多学者开始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反思,根本的一点就是如何重新审视和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反思当代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第一个提出规范标准的翻译家,他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生态翻译学是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的新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视角出发,对严复翻译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严复翻译遵从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法则,受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制约,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科学发展,也与当时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融合。  相似文献   

14.
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ELSS)中的生物部件连接着系统内各种物质循环,是系统的核心部件.马铃薯具有产量高、营养全面、栽培管理简单、收获指数高等优点,是CELSS中重要的粮食候选作物.介绍了CELSS中马铃薯作为其重要生物部件的功能和作用,综述了CELSS系统特定的环境因子、栽培模式和微重力等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生态学中物种竞争的原理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分析了企业竞争与共存的生态机制,包括企业竞争的生态特点,如同源性、非对称性、密度效应、双重作用;企业共存的生态机制,如活命——饱餐原理、非专一性、生命周期差异、环境变化、生态位分离等;最后,通过对企业竞争与共存的生态学模型的分析,认为如果两类竞争企业的行业内竞争比行业间竞争激烈.就可能出现两类企业的稳定共存;否则,如果行业间竞争比行业内竞争激烈,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共存,结果将是一方胜,另一方被淘汰,胜者的特征是行业间竞争强度大于行业内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传统文化与旅游生态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给国家、社会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鉴于旅游发展中,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现状,构建旅游生态伦理体系就显得异常重要。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文章建议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文化基础,以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旅游生态伦理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在运行过程中因责任不明、考核规范程度低而逐渐成为环境管理效率的减项,文章通过借鉴意大利费拉拉市实施生态预算的经验,提出用生态预算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初步构思。  相似文献   

18.
生态保育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而区域协调发展是生态保育工作有序推进的前置条件,实现生态保育协调共进,对我国生态可持续性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秦岭作为南北地区天然的分界线,是我国生态保育工作开展的核心地区,而秦岭北麓西安段则是其中的关键地段。通过核密度、缓冲区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探索秦岭北麓西安段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明晰了秦岭北麓西安段自然保护地生态保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秦岭北麓西安段特点的生态保育与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生态福利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文章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视角,采用Super-SBM方法测算了中国各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并运用门槛模型研究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的生态福利绩效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当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能够提升生态福利绩效,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呈“U”型,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呈“N”型。(3)当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高于门槛值时,三种环境规制均正向作用于东部地区各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生态福利绩效。  相似文献   

20.
以目前应用较多的7个螺旋藻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摇床培养的方式,在光照强度为200μmol·m^-2·s^-1,光照周期为24h,培养温度为(30.0±1.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比较不同藻种的形态特征、生长速率、碳源利用率、营养组分、光合放氧特性以及耐电离辐射能力等指标,从中筛选出满足受控生态生保技术研究所需的螺旋藻藻种。实验结果表明,6号和7号藻种的各项指标比较突出,尤其是6号藻种,在生长速率、蛋白质等含量、光合放氧活性、以及抗辐射的能力表现更为突出,可作为今后受控生态生保技术研究中进一步研究对象和关键生物部件候选藻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