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文学家们已发现一颗“即将”爆发的超新星——HR8200,而且该星距离地球并不遥远——150光年。因为按照天文学上的共识,地球文明距离超新星爆发的安全半径应为160光年~200光年。这就意味着,如果这颗超新星一旦爆发,其强大的宇宙辐射抵达地球后,会在几分钟内破坏掉整个臭氧层,并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遭到灭顶之灾。不过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因为这里所提及的“即将”是根据天文学的尺度来计算的,实际上是数亿年后的事了。即将爆发的超新星@刘元江  相似文献   

2.
幽游 《太空探索》2006,(2):38-39
最近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观测到超新星1987A周围亮环的一些新的细节,观测数据使我们对这颗死亡的恒星在其爆发之前的一些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发现预期的光不增亮过程也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3.
日月 《太空探索》2007,(9):54-55
天文学家常以精到的计算让世人折服,例如对于几十年后的每次日全食,天文学家可以分秒不差地预告于世人,相传这也是让弟谷违背家训投身于天文学研究的原因,除了那颗超新星(后称第谷超新星)外,还有让他激动的是,他见到了一次天文学家早在几年前就算出的日全食,所发生的时间竟分秒不差!  相似文献   

4.
众眼看宇宙     
哈勃空间望远镜20年前,天文学家目击了一次400年来最明亮的恒星爆发。这颗被称作SN1987A的巨大超新星自1987年2月23日被发现之后就以超过太阳1亿倍的能量燃烧了几个月。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07,(4):58-59
20年前,天文学家目击了一次400年来最明亮的恒星爆发。这颗被称作SN 1987A的巨大超新星自1987年2月23日被发现之后就以超过太阳1亿倍的能量燃烧了几个月。在过去的20年里,哈勃空间望远镜以及其他大量地面,空间望远镜都在关注着SN 1987A。[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守候超新星     
北辰 《飞碟探索》2007,(3):40-41
对于天文学家来说,1987年2月23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发现了一颗超新星.这就是超新星1987A,它出现在大麦哲伦星云内.现在,科学家基本可以肯定,爆发之前的1987A是一颗蓝超巨星,它有20个太阳的质量,光度是太阳的15倍,半径有40个太阳那么大.1987A在爆发的短短几个月里,释放出了超过1亿个太阳的能量,这使它拥有极为可观的亮度,是400余年来最亮的一颗.它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成了当年最惹人注目的天体.  相似文献   

7.
吴雨霖 《飞碟探索》2010,(11):53-53
在1572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观测和研究了一颗恒星的爆炸,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第谷超新星。  相似文献   

8.
惊异超新星     
在2001年,一场超新星爆炸在大麦哲伦星云内发生,最近这颗超新星1987A有了新的观测资料,这份新的资料却使得天文学家陷入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位于智利的双子星南座望远镜,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找到了一颗早已被预言的“伴星”,它围绕旋转的同伴已经在一场异常的超新星爆炸中消亡了。  相似文献   

10.
众眼看宇宙     
易轩 《太空探索》2012,(3):64-65
小麦哲伦云中的脉冲星这幅合成图像,综合了美国航宇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欧洲空间局牛顿X射线多镜面望远镜的数据以及可见光波段的照片,天文学家据此第一次在小麦哲伦云的超新星遗迹中发现了脉冲星——SXP1062。来自"钱德拉"和"牛顿"的X射线观测结果以蓝色表示,而可见光观测则以红色和绿色显  相似文献   

11.
楚杰 《飞碟探索》2006,(10):40-41
2004年,克里斯·史密斯看到了25颗恒星爆炸。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在20世纪以前的3000年里,我们所记录到的超新星比这要少得多。而现在,这些恒星催化过程正在像硬壳虫的新物种一般被收集:在今后10年中,天文学家们将发现几千颗。有关恒星灾难的这一记录仅仅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每月小抄     
《飞碟探索》2010,(10):6-7
<正>[2010年08月18日][天文]这是前些日子在美国公布的Westerlund1星团想象图,强磁场线包围一颗磁星(一种中子星)。根据这颗磁星的年龄,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认为,它一定是在一颗质量至少是太阳40倍的恒星以超新星形式爆炸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核分光望远镜阵(Nu STAR)可以看到其他望远镜无法看见的高能X射线,为研究最古老黑洞和最年轻超新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千百年来,天文学家仅用自己的眼睛来审视我们的宇宙。虽然对我们来说相当有用,但肉眼只能探测到一种类型的电磁辐射——可见光。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才把目光移到了这个有限的波长范围之外。1800年,生于德国的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了红外辐射;次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翰·威廉·里特发现了紫外线。在这之后,微波(1864年)、射电波(1887年)、X射线(1895年)和γ射线(1900年)  相似文献   

14.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便在太阳的一颗行星上生生不息地繁衍着,上帝为何要偏偏钟情于地球呢?为确切起见,还是冠之以“地球人”为好.由于地球人的好奇心,新奇的天象总被载入史册.“UFO”现象和“超新星”的爆发现象的诸多记录成了当代天文学家研究天象的重要史料,其  相似文献   

15.
哈勃星空     
《飞碟探索》2012,(6):64-64
1.冲出茧状气团的射线2010年11月3日,美国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证实:离地球约1.6亿光年的UGC5189A星系一颗超新星SN2010jl,发出的紫色X射线冲击波突破了包围它的茧状气团。哈勃望远镜也"看到"它发出的红、绿和蓝色的可见光。研究显示:一些异常明亮的超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2,(12):5-5
揭秘宇宙早期演化 包括多伦多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系专家在内的团队,耗时5年持续2300小时的观察,终于确认了两颗高光度超新星的数据:它们拥有非比寻常的亮度,最高可达到普通超新星亮度的100倍,其光变曲线正发生着缓慢变化。现两颗超新星被命名为SN2213与SNl000+2016。估算其死亡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100倍~250倍,爆发发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久——当时宇宙尚且“年少”。  相似文献   

17.
正2月17日,日本H-2A-202型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名为"瞳"的"天文"H天文卫星,并搭载发射了3颗微小卫星。"天文"H又称"新X射线望远镜"(Ne XT),为日本下一代X射线天文卫星,配备4台观测仪器和2台望远镜,设有孔径10米的大型展开式天线,重约2700千克,设计寿命3年,采用高575千米、倾角31度轨道,用于开展软X射线、硬X射线和伽马射线观测,通过研究黑洞、超新星遗迹和  相似文献   

18.
蟹状星云     
《飞碟探索》2014,(9):31-31
这张广角蟹状星云的影像中心是一颗只有城市大小的磁化中子星,是银河系众多超新星残骸中的一颗,每秒自转30次。这幅照片是钱德拉卫星探索高能波段宇宙15周年的庆贺照片之一,结合了光学巡天数据和轨道钱德拉天文卫星的x射线数据。  相似文献   

19.
X射线望远镜简介 X射线在光谱的紫外线以外,波长10纳米到0.01纳米,具有很高的辐射能量。只有温度不超过100万℃的天体才辐射X射线。超新星遗迹、脉冲星和黑洞周围的气体,以及星系中的星团周围的气体,温度高达1亿℃,是强大的X射线源。类星体中心及其喷流也辐射X射线.太阳和类似太阳的其它恒星,只在其大气层中辐射微弱的X射线。它们构成X射线宇宙,需要用X射线望远镜进行探测。  相似文献   

20.
《太空探索》2005,(8):37
NGC40:天文学家发现类太阳恒星猛烈死亡的新证据 这张NGC40的X射线(蓝)和光学(红)合成图像显示了环绕一颗死亡的类太阳恒星的炽热气体。NGC40是一个行星状星云.这一类天体因为在小型望远镜视野里看起来像行星盘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