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青 《国际太空》2008,(1):17-17
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借助太阳-B观测卫星发现了太阳上的太阳风喷口,以及可能与日冕加热现象有关的阿尔芬波。通过卫星传回的数据形成的分析图像,研究人员发现在太阳黑子上方闪耀着亮光的强磁场活动区域和日冕中气体较稀薄的冕洞区域的一个交界处,有约100万摄氏度的等离子流沿着呈放射状的磁力线,以140km/s速度喷出。  相似文献   

2.
嵌套闭磁场结构内CME产生和传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给出了特殊类型的日冕物质抛射(CME)数值模拟定性结果,这种CME核心闭磁场结构前半部分磁力线的方向与太阳整体偶极场磁力线的方向相反.计算结果表明,这种CME核心闭磁场结构磁力线与太阳整体偶极场反向磁力线之间存在过渡磁场结构,在向外传播时过渡磁场结构所占的面积逐渐增大.这一结果可以用来解释飞船为什么能够观测到一类双极磁云,这类磁云前半部分磁场方向与太阳整体偶极场方向相反.为了模拟这一数值结果,强调需要采用包含嵌套闭磁场的冕流背景结构,并在合适的位置触发CME.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值手段模拟了1998年5月2日日冕亮度观测图,计算模式改进为球坐标下系下特殊的二维理想磁流体(MHD)模型,即把(r,φ)坐标建立在SOHO观测日冕亮度的子午面上,消除了子午面极区的几何奇异性,根据SOHD日冕观测布置磁极子得到初始磁场位形,内边界条件采用自治的投影特征边界条件,计算迭代出稳态的多 磁场结构,得得到了与观测基本一致的亮度图,计算结果表明在太阳表面附近磁场位形对太阳凤等离子参数分布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空间扫描     
价值10亿美元的“太阳观测卫星”(SOHO)于6月25日失控科学家已失去和SOHO的所有通信联系。该卫星是1995年12月2日升空的,设计寿命2年。其上的仪器能以几种不同光谱及波长的光对太阳进行拍摄,还可以测量和分析由太阳产生的粒子和磁场,是人类有史...  相似文献   

5.
SOHO(SolarHeliosphericObservato-ry)意为太阳日光层观测台。这颗卫星计划于1995年12月在美国佛罗里达洲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进入地球上方150万km的轨道,它将停留在“日晕”轨道上,连续工作两年。“日晕”轨道位于地...  相似文献   

6.
问:地磁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答:太阳正处于11年活动周期的高峰期。这就意味着太阳表面活跃着相当数量的可见黑子。太阳黑子看起来像太阳的雀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强烈的磁场活动的区域。这些黑子群能成为耀斑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来源。其中日冕物质抛射即太阳日冕中的带电粒子瞬时向外喷射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建立由太阳光球磁场和日冕偏振亮度等观测约束的单流体太阳风模型,包括日冕和太阳风的等离子体密度、速度和磁场,温度还有待于以后处理.这里采用高山观测台(HAO)MKⅢ的日冕偏振亮度(pB)在1.36Rs上的观测概图,根据Guhathakurta在1996年发展的日冕电子密度反演模型确定日冕的电子密度分布.同时采用Wilcox太阳观测台(WSO)的光球磁场视向分量的观测概图作为底部边界,根据Zhao等在1994年发展的水平电流-电流片(HCCS)模型得到全球磁场.Phillips在1995年及McComas在2003年分别用Ulysses第一次和第二次跨极飞行的观测发现,归一化到1 AU的太阳风动量流密度除了在10°~30°的纬度范围内略低以外几乎不变.根据这一结论,结合已经得到的密度数据,就可以得到日冕和太阳风的速度.将上面的模型应用于1918卡林顿自转周稳态太阳风的研究,结果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观测基本相符,但是与观测相比较低速高密度区偏大,因此密度模型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8.
美国“地球观测系统”卫星参数见表1。表1 “地球观测系统”参数表卫星EOS-AMEOS-PMEOS-COLOREOS-AEROEOS-ALTEOS-CHEM科学用途测量地表、云、气溶胶和辐射收支特性测量云、降水和辐射收支、地面雪和海冰、海面温度和海洋生产率研究海洋生物量和生产率观测大气和气溶胶测量海平面高度、洋流和冰层质量测量大气化学成分及其传输过程、海洋现象有效载荷ASTER,CERES,MODIS,MISR,MOPITTAIRS/AMSU/MHS,MODIS,CERES,MIMRSeaWIF…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9月2日,印度首个太阳探测器——阿迪蒂亚-L1(Aditya-L1)从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搭乘极轨卫星运载火箭-XL(PSLV-XL)发射升空,将研究太阳日冕、太阳风及其对地球附近环境的影响。1任务背景2008年1月,印度空间科学咨询委员会(ADCOS)提出“阿迪蒂亚”(Aditya)方案,Aditya在梵语中意为“太阳”。该方案的最初设计是一颗400kg的低地球轨道小型卫星,该卫星将携带一台日冕仪,用于日冕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来自电离层的尾向流对近地磁场位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测一号(TC-1)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尾向流能够拉伸近地磁尾的磁力线,从而导致磁场位形改变.尾向流具有垂直于磁场的速度分量,这种垂直磁场的速度分量会导致磁力线向尾向拉伸,磁场的结构由偶极型变为非偶极型.而随尾向流的终止,地向流的出现,磁场的结构由非偶极型变为偶极型,磁力线恢复原状.另外在磁场的结构由非偶极型变为偶极型的过程中,伴随磁能的释放热离子温度的迅速升高,温度由各向同性逐渐趋向各向异性.其次,观测结果显示来自电离层的尾向流对磁场By分量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引起磁场By分量的显著增强.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电离层的尾向流对近地磁尾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枚 《太空探索》2004,(8):18-19
太阳物理研究:“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唯一一颗可以进行详细观测的恒星:太阳每天发射出的光线热为我们提供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太阳上一个小小的风暴(日冕物质抛射)也可能引起地球外空间的强烈磁暴,但是,就是这样一颗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太阳.却矜持地向我们掩饰着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即在诸多太阳物理学家近百年的努力后.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用量热计法测量了通信广播卫星上用的光学太阳反射镜(OSR)的太阳吸收比αs和半球发射率εH。为了准确计算卫星的温度分布,测量的是组合OSR样品的热辐射性能。作为对比,同时还用量热计法和光谱法测量了单片OSR的太阳吸收比,并且对各个测量结果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不应当将单片OSR的法向太阳吸收比αs作为设计参数,否则将在温度计算中引起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3.
<正>据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5月31日在芝加哥大学威廉·埃克哈特研究中心宣布,计划于2018年夏天向人类既熟悉又陌生的星球——太阳发射一个高约3米、身穿12厘米厚碳复合保护罩的太阳探测器。这个被命名为"帕克号"的新型探测器将在距离太阳表面600万千米的外大气层轨道上观测日冕等的活动情况。这将是美国宇航局第一个飞入日冕的探测器,也是人类首次使用航天器较近距离地接触和观察太阳,以破解日冕与太阳风等的秘密。  相似文献   

14.
陈丹 《太空探索》2010,(6):62-64,F0003
<正>日全食与日冕我们知道,日冕是太阳大气的三个层次(光球、色球和日冕)的最外层,温度极高而密度极低,其范围延伸到太阳半径数倍处。日冕气体极其稀薄,导致其白光辐射极其微弱,即使在日冕下部亮度较大的部分,也只有太阳光球表面中部区域平均亮度的百万分之一,远低于地面天空的亮度。因此,平时是看不见日冕的,只有日全食时,当明亮的光球被月球遮挡之后,全食带地区的天空亮度可下降到比日冕更暗,这时才可以看到日冕。  相似文献   

15.
张枚 《太空探索》2000,(6):32-33
太阳是我们唯一能观测到表面细节的恒星,我们直接观测到的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就总体而言,太阳是一个稳定、平衡、发光的气体球,但它的大气层中有些地方却时常产生剧烈的运动,如黑子群的神秘出没、日珥的变化、耀斑的爆发。  相似文献   

16.
太阳新画廊     
陈丹 《太空探索》2004,(11):46-47
最近有关太阳的科学新闻很多:宁静期的太阳不宁静,日冕物质抛射的3D图像构建成功,一幅幅太阳的新图像组成了这组奉献给读者的太阳新画廊。  相似文献   

17.
<正>NASA网站2019年2月20日报道,通过分析界面区域成像光谱仪(IRIS)的观测数据,发现太阳黑子中出现了独特的细长喷流,并向上喷发4800 km贯穿至内冕。这些喷流头大尾细形似蝌蚪,完全由等离子体构成,被称为拟似冲击波(pseudo-shocks)。该发现为破解为何日冕温度比太阳表面高200多倍这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卫星多波段的综合观测数据,通过追踪光球表面等离子体速度分析计算了耀斑爆发前后磁螺度的变化,发现耀斑爆发前活动区中光球表面存在强的水平剪切运动,活动区磁螺度的注入主要由这种剪切运动所产生;使用CESE-MHD-NLFFF重建了耀斑爆发前后活动区的磁场位形,推测出耀斑过程中存在磁绳结构的抛射.基于这些分析,给出了这一螺旋状抛射结构的形成机制:爆发前暗条西侧足点的持续剪切运动驱动磁通量绳增加扭转,高度扭缠的通量绳与东侧足点附近的开放磁力线重联并与东侧足点断开,进而向外抛出并伴随解螺旋运动.另外,利用1AU处WIND卫星的观测数据在对应的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中找到典型磁云的观测特征.这表明除了传统上双足点均在太阳表面的磁云模型,这种单足点固定于太阳表面的磁通量绳爆发图景同样可能在行星系际空间形成磁云结构.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磁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球观测系统多学科科学研究计划(EOS-IDS)火山研究组由17名火山专家组成,其任务是利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的遥感技术,从全球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世界上的火山。EOS-IDS火山研究组副组长、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科学家J.Crisp说,利用卫星新技术来研究火山,可使我们对火山的监视变得容易,并可较快地获得有关火山爆发的数据。目前,该研究组正在利用现有的各种卫星所取得的遥感数据和图像,来绘制火山的数字地图和建立火山的数据库。现有的这些卫星包括美国的“陆地卫星”、法国的SPOT卫星、…  相似文献   

20.
在线性场近似条件下,本文讨论了日冕环的二维平衡位形。用富利叶变换的方法,求出了问题的分析解,解释了日冕环观测结果的主要特性。沿日冕环纵向的压力分布均匀,日冕环的位形可以比无力场更稳定。由于日冕环可以储存更多的剪切场或扭转场的磁能,释放这部分磁能就可以驱动日冕环运动产生日冕瞬变过程,或者使环内的等离子体加热或加速而产生太阳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