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新华社报导,实践8号航天育种卫星已于2006年9月9日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的运行轨道,中星22号甲通信卫星也于2006年9月13日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践8号卫星和中星22号甲卫星的发射入轨,不仅使进入太空轨道的中国人造卫星的总数达到81颗,而且使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总次数突破了两位数、达到100次。实践8号卫星和中星22号甲卫星发射入轨@李大耀  相似文献   

2.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2,33(3):64-64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网站报道,NASA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于2012年6月13日从太平洋中部海域发射入轨,该卫星将研究黑洞等宇宙秘密。  相似文献   

3.
一、宇宙开发事业团发射的卫星日本的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创建于1969年10月1日,是执行日本宇宙开发计划的核心。从那时起,该机构就负责研制和经营日本的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宇宙开发事业团已经发射和管理了几个中高度的和几个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应用卫  相似文献   

4.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通常把发射到地球大气层外,具有绕地球公转轨道的一类人造天体称之为人造卫星。从前,宇航科学家们曾讨论过人造卫星实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1957年10月4日,自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人造卫星便成为现实。接着,到1964年末,大约有250个人  相似文献   

5.
Kand.  SW  龚惠明 《上海航天》1989,(4):9-10
日本正在计划用它的无人驾驶“希望”号(HOPE)轨道器作为未来研制水平起降、单级入轨空天飞机的跳板.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已经领导开展了研制有翼轨道器的工作.该轨道器定于1996年末用H-2火箭发射,一经成功,该轨道器能飞达多国“自由”号空间站.“希望”号轨道器由H-2运载入轨,它将进行自动操作、无人货运和在跑道上水平降落.据预测,在进行空间对接时,空间站上的遥控机械手臂将抓住“希望”号轨道器,并将它导向对接头.  相似文献   

6.
自从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至今27年内全球巳发射了近3000颗人造卫星.它们广泛应用在通信、气象、资源遥感、行星探测、照相侦察、早期预警、数据中继和定位导航等领域.本文将介绍人造卫星在定位技术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FY-2C星发射轨道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绿萍  南树军  李卿 《上海航天》2005,22(Z1):12-15
根据卫星发射窗口的一般性和风云二号(FY-2)C气象卫星特定限制条件,计算了2004年10月19日符合要求的发射窗口.在比较上午和晚上发射窗口的基础上,确定C星选择上午发射窗口.给出了影响卫星定点捕获所需速度增量的入轨轨道参数和点火姿态等因素,并仿真计算了轨道半长轴、近地点高度、倾角和近地点幅角与速度增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卫星发射窗口的确定与星、地、日间的位置密切相关.入轨偏差越小,定点捕获所需肼燃料消耗也越少.  相似文献   

8.
美国泰罗斯全球环境观测卫星从1960年4月1日成功地进行第一次发射起,到1982年年底止,总共已有28颗卫星入轨,形成了一个泰罗斯全球环境观测卫星系列。预计在1983~1986年的四年中,还将发射5颗卫星。该卫星系列的发展情况见图1和附表1。它是当代最先进的工作型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全球环境观测卫星,目前全球已有一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 M-3S-1火箭是M-3S系列的第一枚火箭。1980年2月17日,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在鹿儿岛县肝属郡内之浦街的鹿儿岛宇宙空间观测所成功地发射了M-3S-1火箭,并将代号为“MS-T4”的工程试验卫星运载入轨。火箭发射后,飞行正常。9分31秒钟后,MS-T4卫星被送入了近地点519.6公里、远地点608公里的地球轨道,轨道倾角为38.7°,运行周期为1小时36分。MS-T4卫星被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命  相似文献   

10.
江山 《航天》2012,(4):10-10
3月5日,执行神秘任务的美国空军X-37B无人航天飞机悄然地在地球轨道上度过了入轨一周年纪念日。据了解,第三次X-37B飞行任务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射。目前在轨飞行的是由波音公司鬼怪工程部为空军建造的第二架X-37B,称为“轨道试验飞行器”(OTV)2,任务由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管理。它是2011年3月5日由宇宙神5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的。  相似文献   

11.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华民族掀开了向浩瀚宇宙进军的崭新一页。4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当年研制中华第一星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起步,在自主创新旗帜的指引  相似文献   

12.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华民族掀翻了向浩瀚宇宙进军的崭新一页。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参与设计研制华夏第一星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起步,在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3.
卫星遥感在考古中的应用一、利用卫星探测古迹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已经经历了37个春秋,在这期间所发射的人造卫星已超过4500颗,所拍摄的地面图像的数量也十分巨大。这些遥感图像从各个方面调查、记录和分析了地球的状况。在全球环境方面,人们已经以图像或非图像...  相似文献   

14.
航天短讯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2,(5):8+15+23+46+54+61
印度火箭发射法日卫星据报道,2012年9月9日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LSV)从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将法国和日本的两颗卫星发射入轨。火箭成功部署了法国的"斯波特"-6(Spot-6)对地观测卫星,也将日本学生建造的Proiteres微卫星发射  相似文献   

15.
航天技术的军事用途正在不断增加,本文拟概述这方面的历史,首先综述其发展过程,然后叙述可从美、苏双方的这类计划中得到和排论出的一些详细情况。苏联的军事航天活动往往掩盖在“宇宙”系列卫星的大量发射中(1983年9月的发射已是第1500次),因而难于与许多纯科学卫星区分开。美国发射的军用卫星虽然要少得多,但是它的发射计划也愈来愈复杂化而且前后重叠,因为在已入轨卫星远未达到其寿命极限时,各种新技术又激励人们去部署更加先进的系统了。苏联和美国的航天竞赛始于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16.
“大力神”4在6年的“方案论证”(费用5百万美元)取得成功进展后,开始转入作为“最优先的空军计划”(费用178亿美元)立项,以便在下一个10年中将100颗重型秘密军用卫星载送入轨.于是“大力神”4的工作也从争取立案到重点研究每年多次发射、多载荷组合、检定新工艺和发射设施以及确保诸如“大力神/半人马座”级和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日本提出了研制小型载人航天飞机方案。这种小型航天飞机,机身长度约14米,全部装备重量约11吨。它准备装备在大型火箭的头部,利用火箭发射入轨。机上最多装载4人,有效载荷500公斤左右(见图)。在轨道上使用轨道修正发动机,与其它人造卫星或空间站实现接近和对接,以便进行人员、物资的补给、回收或舱外活动。还可以作小规模的空间实验和观测。但这种小型航天飞机上不能配备  相似文献   

18.
采用能量分析方法,对天地往返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入轨方式、发射方法和动力系统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9.
Naft.  JC 奚妙芳 《上海航天》1991,(6):55-60,54
随着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研制工作的着手进行,为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提供某种形式的救援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为提高救援能力,拓宽将人员和物资送上空间站的途径和摆脱完全依靠航天飞机的现状,美国正在研究一种由“大力神”Ⅲ运载火箭发射的空间站载人/后勤运输飞行器(SSPLV).着重介绍SSPLV/“大力神”Ⅲ的额定上升弹道、从发射到入轨期间各上升段的故障模式及再入轨道.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于1989年1月25日,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竹崎试验站发射了 H-Ⅱ模拟火箭。火箭的大小只有 H-Ⅱ的1/4(以下称 TR-1).TR-1从1985年到1989年计划共发射三次,以取得必要的技术数据和进一步完善在1991年进行试飞的H-Ⅱ火箭的最终设计.第一次试验于1988年9月进行,并已取得了予期数据.这次发射试验是计划中的第二次.第三次试验将在今年秋季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