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0月3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1周年纪念日,2011年12月11日是钱老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深入宣传钱老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取得的光辉业绩,深入宣传钱学森同志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与爱护,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航天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科学发展,勇于自主创新,为实现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本刊在"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课题组的帮助下,编撰"回忆与钱老在一起的日子"专辑,以飨读者。并欢迎各位航天前辈不吝赐教,贡献美文。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12日,在妩媚的春光下,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并通过将这位“中国火箭之父”塑像请进学校和命名“钱学森班”来激励全校师生百折不挠、教书育人、求真务实、永远进取的精神。二十年来,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把钱学森塑像请进校园,是为了学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这种对祖国科技的不倦的追求,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科学技术的精神,海淀实验中学又与航天科工、科技集团合作命名“钱学森”班,…  相似文献   

3.
徐菁 《国际太空》2011,(10):49-F0003
201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时刻,10月10日以"幸好航天有了你"为主题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南城,毗邻有名的琉璃厂文化街,在高大的白杨掩映下,坐落着一座古朴的红廊绿檐的二层木质小楼,它就是北京师大附中的钱学森纪念馆。这栋木楼是钱老曾经就读过的北京师大附小旧教学楼,邓颖超同志曾在此授课。2009年北京师大附中利用这座老教学楼筹建了钱学森事迹展览馆,并在楼前塑立了一座高约2米,基座高约0.5米的"附中人钱学森"铜像。2009年  相似文献   

5.
石磊 《太空探索》2007,(2):14-15
2006年12月11日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95岁寿辰,也是他在中国航天初创时期,亲笔撰写、亲自讲授航天第一课《导弹概论》5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钱学森手稿《导弹概论》日前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95岁高龄的钱老看到样书后亲笔签名认可,出版社已将这本样书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珍藏。50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威胁,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和全面封锁,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自己的导弹武器,发展独立自主的航天科技…  相似文献   

6.
《太空探索》2011,(11):44-46
朝鲜开战的时候,钱学森刚刚被加州理工学院的同行们花巨额保费,从特米那岛移民局监狱保释回家。从1950年入狱到1955年,长达5年的软禁,对性格内向而且孤傲的钱学森来说,每一天都是屈辱的叠加。1955年6月,有一位卖菜的华人给钱学森家送了一篮子蔬菜,筐底垫着一张人民画报,上面有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钱学森看到,在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的照片上,竟然有一位他父亲的好友陈叔通先  相似文献   

7.
1991年 10月 16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隆重的授奖仪式上 ,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 ,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在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 ,钱学森同志以他渊博的知识和对人民事业的热忱 ,在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钱学森的杰出贡献和重大成就。钱学森成功地组织领导了中国卫星事业的开创、建设和发展 ,这是他杰出贡献和…  相似文献   

8.
正走进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高中部,迎面是一尊钱学森先生雕像。他面容慈祥,目光深邃,总是那么神采飞扬;他举起右臂,指向远方,给人奋进前行的力量。从图片展到纪念展馆2009年5月,海淀实验中学隆重举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专题图片展,特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航天英雄杨利伟及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出席。同年12月,叶永烈先生携新作《走近钱学森》在海淀实验中学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一个在中国科技创新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名字。半个世纪前。这个名字代表着挺直中国人国防脊梁的拳拳爱国情;近年来。这个名字又宣示了中国空间技术探索的新开始。  相似文献   

10.
正1955年,大连工学院的王希季副教授如往常一样把头发梳成三七开,换上一身新式中山装,准备和妻子聂秀芳一起去上海工作。不久后,他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1955年,梁思礼博士去越南援建"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这是他到邮电部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从越南回来不久,梁思礼随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一起,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  相似文献   

11.
<正>1995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具有百年历史的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业绩展室"由此设立,1996年对外开放。2016年,为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暨庆祝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对"钱学森业绩展室"进行改扩建,以纪念这位交大历史上的杰出校友,激励所有交大学人沿着钱学森走过的道路奋勇前行。在  相似文献   

12.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十年前钱学森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道艰深命题。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力图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努力探索"钱学森之问"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答案。2014年,学校开设了"钱学森实验班"。2015年,学校在校园中矗立了名为《期待》的群雕,群雕以高新一中在校学生为原型,钱学森与学生们在一起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寓意钱老期待着青年学子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学生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理工学院11月2日在其网站首页上刊登了钱学森逝世的消息.钱学森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并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该校授予钱学森最高荣誉:"杰出校友奖".  相似文献   

14.
《太空探索》2011,(11):47-49
1955年11月22日,钱学森正式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去东北参观考察和讲学。郭沫若告诉他,这是周恩来的意思。在接下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钱学森在朱兆祥的陪同下到达哈尔滨,然后沿铁路南下,一直到港口城市旅顺大连,参观了全国最大的钢铁厂、煤矿、水电站、炼油厂、化工厂、机床厂、汽车厂和飞机厂,访问了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东北是当时中国最集中的现代化工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拿到了硕士学位的钱学森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只身西行,直奔加州理工学院,在大名鼎鼎的冯·卡门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博士学位的求学生涯。作博士生的第一年,钱学森几乎从没停止工作,经常从早晨8时干到深夜11时。尽管灯红酒绿的好莱坞娱乐胜地、商厦云集的洛杉矶繁华之地都近在咫尺,但是钱学森从未光顾。同学对他的评价是:话不多、很低调,除了  相似文献   

16.
闻新 《太空探索》2023,(2):74-75
<正>人类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飞天的梦想。1957年,苏联科学家成功地让人造地球卫星周而复始地环绕地球运行,标志着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与此同时,美苏太空竞赛也拉开了帷幕。钱学森先生从国外归来(1955年9月)1955年6月,钱学森在一封寄往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要求协助他回国。信件马上转到周恩来总理手上。当年8月中美在日内瓦举行会谈,中方提出以11名战俘飞行员换取钱学森回国。  相似文献   

17.
正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学校和家属提  相似文献   

18.
正一部全面反映伟大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一生丰功伟绩的《钱学森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专著,在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之际,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日前,《年谱》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中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杨茂荣,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航天档案馆原馆长刘登锐等诸多航天老专家、  相似文献   

19.
朱毅麟 《太空探索》2011,(11):54-57
初识大师风采最初知道钱学森,可以回溯到66年前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在南京上初中。一天,在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称,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参与V-2飞弹……云云。从那以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就留在了我的心中。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教理论力学。包括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隆重举行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系列纪念活动包括:“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更名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仪式、“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和“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揭牌仪式、《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系列丛书首发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