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祖籍盛康镇任家湾。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接收、拆装P-1导弹1956年12月,任新民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由其带队乘专列前往满洲里接收苏联援助的两发P-I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及其辅助装备。  相似文献   

2.
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并下达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同年8月,由一院副院长屠守锷主持进行了洲际地地导弹方案论证。洲际地地导弹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是中国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中推力最大的发动机。任新民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方案论证,  相似文献   

3.
正自1956年创建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便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中国不仅有了自己的运载火箭、自己的人造卫星,还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这些成就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汗水,也凝聚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任新民一辈子的心血。1949年,在美国获得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的任新民,本有一份衣食无忧的安稳工作——已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可是,他却始终放不下自  相似文献   

4.
<正>属于尖端技术领域的航天事业,被世界公认为难度大、风险高、工程技术复杂,可我国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这些成就绝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产物,而是一代接一代航天人集智攻关的硕果。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和主要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光选是著名航天专家任新民的优秀学生,是在国防部五院里迅速成长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航天泰斗级人物中,任新民算得上是颇有特点的一位。你看他,曾是新中国新一代液体火箭、中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工程、中国第一代气象卫星工程的总师。如今,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但仍终年为航天奔波,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下基层、去基地、参加评审、出席会议。好一位没有晚年的航天老人。要完整地讲叙这位航天老人一生的故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只是这位老人一生的故事篇章中的极有限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会上,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任新民同志宣读了学会聘任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全体委员的名单,并代表学会理事会对大会表示祝贺。参加大会的代表约一百人。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会议于80年11月10日至14日在江阴举行。返回与再入技术是当代空间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相当广泛的技术领域。这次会议是我国各条战线上从事返回与再入技术的同行一起讨论学术和交流经验的第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几十个单位的83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任新民到会祝贺并任聘了组成专业委员会的22位委员。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航天界有四位威望极高的科学家,被后人誉为"航天四老"。前三位分别是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而第四位就是海防导弹武器系统的总设计师梁守槃。梁守槃出生于1916年,福建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硕士,不到一年即获得硕士学位。后为报效国家,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继续学习工作的机会返回祖国。1956年,博学的梁守槃被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5日是被人们亲切称为航天总总师的任新民的90寿辰。我国航天部门的领导和职工部向他表示衷心祝贺和深深敬意。这位朴实、谦和、睿智的老人,见证了中国航天50年的辉煌发展历程。从参与研制第一枚地地火箭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负责卫星通信工程到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遨游,部融进了他的心血和智慧,至今人们仍然能常在论证会上、在发射场看见他健康而忙碌的身影,他还在为中国航天的腾飞和振兴奉献自己的余热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国外动态     
<正>尼日利亚和卢旺达加入《阿尔忒弥斯协定》2022年12月13日,华盛顿美非领导人峰会期间,尼日利亚通信和数字经济部长伊萨·阿里·易卜拉欣、卢旺达航天局首席执行官弗朗西斯·恩加博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与美国助理国务卿莫妮卡·梅迪纳共同签署了《阿尔忒弥斯协定》,成为首批加入该协定的非洲国家,目前《阿尔忒弥斯协定》签署国已扩大到23个。美国表示,  相似文献   

11.
正翻开我国航天事业这本浩若烟海的大书,"东方红一号"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丰碑,被无数文人墨客予以不同形式的表达和致敬。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的群像,读懂了困难时期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也由此记住了钱学森、任新民、孙家栋、戚发轫等一批爱国科学家的名字。吃水不忘挖井人。任何一项事业、任何一项工程,奠基人、铺路石和瞭望者的角色无疑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正在V-2基础上,苏联的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和他的团队研制的火箭,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从而开启了人类航天的新时代。1906年12月30日,科罗廖夫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考入基辅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两年后转学到莫斯科鲍曼高等工艺学院学习。30年代初,他结识了著名的火箭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很快取得火箭研究和试验的许多成果。1936年,他成功地设计出苏联的第一代火箭飞机,还相继出版了《火箭发动机》和《火箭飞行》等著作。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6月10日,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中国商业航天走到今天,第一个对商业运载火箭进行细则指导的官方文件。本文对《通知》进行了市场、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解读,力求更加准确地阐释其对当下商业运载火箭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因为有了UFO,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生气,也更加有希望。《飞碟探索》已经创办25周年了,这意味着中国进行UFO研究的历史也已经经历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回顾世界近60年、中国25年的UFO研究历程,可以自豪地说,UFO探索与研究正处在一个新起点。UFO研究事业是人类迄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篇1947年7月18日~22日,UFO接连出现在江苏武进、无锡等地上空,当地《武进新闻》、《锡报》以“光盘”、“飞盘”为名,进行了追踪报道。1977年7月7日,福建漳浦约3000人在露天观看电影《多瑙河之波》时,两个巨大的橘色UFO出现在天空。1980年7月8日,中国UFO研究协会简报《CUR  相似文献   

16.
读者心声     
著名书法家、西安大雁塔书画院院长任新昌先生颇爱航空航天知识,看到《太空探索》杂志后饶有兴趣,特寄来任院长书法作品“飞”字一幅(任院长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价值数万元,我国领导人出访及外国元首来华时,做为珍品赠对方)。并特赠“太空探索”四个字。  相似文献   

17.
当电影《黑客帝国Ⅲ:革命》在一片炒作声中登场公映的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本名为《接入黑客帝国》的书稿也寄到了寒斋。这本书汇集了对《黑客帝国》前两部的许多评论和研讨,其中有些文章还预言了第三部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不明飞行物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不过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怀疑它们的存在。就在几年前,连梵蒂冈也正式承认了不明飞行物这个现实。现在只需安心坐下来弄个明白,它到底是人类科学暂时还无法诠释的自然现象,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外星飞船。   正好,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近期来有不明空中飞行物频频光顾,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目睹了飞碟光临的“胜景”。此现象已引起俄科学界和军界的密切关注,新闻媒体也颇为关心。 2000年 12月 1日,《共青团真理报》用整整一版的篇幅发表了安德烈·帕夫洛夫题为《不明空中飞行物在滨海地区筑窝搭巢》的长…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1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在北京召开《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蓝皮书》由空间瞭望智库编制。《蓝皮书》指出,2023年,中国航天活动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全年计划实施近70次航天发射,有望再次刷新纪录。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0月9日中国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任新民,在第42届国际宇航学会联合会代表会议上说:“尽管5年来推销长征火箭获得很少商业发射合同,但不管中美最近举行的贸易谈判结果如何,中国将继续研制新长征系列改进型。”他又说:“推销商用长征火箭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将对我国内卫星和发射事业无影响。” 10月30~31日在华盛顿举行中美年度谈判商业发射卫星协议的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