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部崛起的产业走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分析了全国区域发展的趋势,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中部崛起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中部地区的发展基础较好,战略位置重要,是全国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生产基地,但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开放度不足.未来实现中部崛起,产业结构走向是工业化,产业布局走向是城镇化,产业发展走向是开放化.  相似文献   

2.
中部崛起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又一项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战略决策。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中部地区如何面对机遇,立足现实,争取国家在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倾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集思广益。为此,本刊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分别从中部崛起的基本政策取向、机制设计、战略取向以及财政政策等切入点对中部崛起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以期为加速我国中部地区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印度针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趋势与本国的人才、成本优势,通过制定国家战略以及在人才、产业园区、产业国际化、行业组织、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与企业上市等方面的政策与措施,在软件外包产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中部地区实现崛起在战略的选择、制定与实施方面具有启示意义,具体包括:聚焦战略是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可行选择,应根据内外部条件选择适合的产业集中发展;高度重视“趋同空间”在区域崛起中的作用,通过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的过程保证战略方向与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制定产业扶植政策应有系统性、针对性与突破性;应为战略产业构建一个具有异质性的区域支持空间;全力培植与凝聚促进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大多数”人才。  相似文献   

4.
中部崛起的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东部升级、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向西逐步递减,而自然资源分布则由东向西递增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东部升级的主要动力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先人为主的时序优势、制度安排的特许权限、优惠的产业政策和已经成熟的竞争优势。东北振兴和西部开发的主要动力是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庞大的国家投资。中部崛起靠什么?中部经济崛起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这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受区位、政策等因素限制,以大量吸收外资和大量出口制造业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开放战略在中部地区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世界经济出现了产业内分工替代产品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新形式、贸易投资一体化加强等新特征后,中部地区的开放战略需要进行调整与重构。新时期中部开放经济的成长方向,是逐步弱化招商引资的"资金补充功能",着力构建自身的"要素集聚能力",通过实现"经济要素的国际组合",提升要素结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中部还应抓住国际服务业向中国加快转移和国内需求变化的双重机遇,消除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部地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区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战略中的重要枢纽,将中部地区定位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联系,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交通条件,较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不竭的创新能力,完全可以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重要的区位交通优势等,这些优势足以使中部地区在东部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摆脱困境,实现快速崛起.中部崛起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突破淮河治理,改善交通条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民营经济以及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突破性行动.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在中部崛起中加快江西的发展,就必须构建以南昌为中心,九江、景德镇、鹰潭为次中心,涵盖22个县(市)的环鄱阳湖城市群,整合区域内经济、文化、科技和资源优势,加快区域交通、产业、商贸、产权、金融、技术、人才、信息市场一体化进程,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的城市群空间格局,可以用“北斗星”形、“H”形和“链珠”形这样三种形状来形容。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但也存在城市化压力大,城市群内城市体系发育不完善,城市群中心城市竞争力不强,城市群间相互关联度低,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整合中部城市群,特别是整合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长武郑城市群),可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应积极改善助推中部城市群崛起的体制环境,支持中部城市群基础设施改善提质,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产业改造升级,有效制导域外经济要素资源向中部城市群的转移,确保中国第四大城市群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10.
中部六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部正在成为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热土。尽管中部六省加工贸易逐年增长,但其整体规模和占贸易总额的比重,都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主要归因于中部六省运输成本、产业配套能力、物流效率、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承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新兴服务外包产业和发展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是中部六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内最具备中心功能的城市,它通过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或发展极。通过对长沙、长株潭和我国部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比较分析,将长株潭作为长株潭城市群转型后的中心城市应是理性选择。在对长株潭中心的功能进行定位后,还应根据长株潭的资源优势和发展要求,实施长株潭中心发展的新策略,从而促进长株潭中心深度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量逐年稳步上升,然而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峰期。对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摩擦产生的必然因素,清醒地从容面对摩擦;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与国际接轨,运用合理手段处理好摩擦,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政府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又是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式的、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特征的主要依托,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产业集群发挥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的基础,同时又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目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旅游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发展差异的原因,指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由此导致了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均衡.因此,要减少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必须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这不仅需要国家与东部地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最根本的是需要中西部地区自己能够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势,实现区域旅游全面、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各国经济发展的各项制度势必出现趋同.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已被各国所认同,因而各国所有制改革和产权改革在所难免.通过对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实证分析发现,劳动、资本以及全要素在民营经济中的效率要大于全民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多元化能够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因此,我国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合理的产权安排上,鼓励多样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东部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两大产业隆起带,增强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建立各城市间产业互补配套、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陈娟娟  王奇  孙辉 《飞机设计》2020,1(1):66-72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菌库,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改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和代谢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宿主的遗传、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用药、激素水平、生活环境、地域、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肠道稳态。饮食和生活习惯不仅会在短期内塑造肠道菌群,长期来看也是调整和干预肠道菌群最有效的方式。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差异始于宿主基因,但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宿主基因型仅可解释个体间微生物差异的1.9%, 而生活在同一地域环境中、饮食和生活习惯相近的人,其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更加相似[1]。一项中国人群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地域是决定肠道菌群特征的决定性因素[2]。这一方面提示我们在进行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临床干预性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宿主生活的地域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进行地域特异性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丰富,民族众多,但目前我国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在西北地区却相当缺乏。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高原地带,高海拔,低氧压,昼夜温差大,造就了独特的生活环境、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当地生活着包括藏、回、东乡、裕固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人群,因此进行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群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对探究特定地域环境和饮食生活条件下人群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寻找新的疾病治疗菌株,为地域性高发病和疑难杂症等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基于肠道微生物的参考[2]。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定量研究我国民用飞机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安全性、经济性与舒适性三方面出发,构建民用支线飞机技术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以各个时期世界典型支线飞机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建立支线飞机技术水平的测度模型。以我国典型支线飞机性能数据为基础,根据此测度模型,对我国民用支线飞机技术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民用支线飞机Y7-100的综合技术水平落后同期世界先进水平10.22年,ARJ21-700落后7.83年;我国民用飞机技术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与世界支线飞机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势所趋,是立足全球发展、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意义与内涵,概括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就如何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提出了策略和主张.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是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有突破性意义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对中部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制度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地区协调发展应贯彻“东、中、西互动”的发展思路;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应继续推进长江中游经济带的开发开放,支持农业企业化发展应与支持加快工业化相结合,尽快使老工业基地企业走出困境,加大对中部五省老区、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