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2020年5月5日18:00,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五B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88s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此次发射的运载火箭及搭载的试验船和试验舱,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第二研究院抓总研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国新一代宇航试验舱的温控系统。该温控系统设计思想先进、结构新颖。在直径2.3m,长2m的封闭舱体控温面上,实现了0℃~50℃的任意温度定点控制及90min内的正弦波、梯形波、三角波的周期变化;在整个控温面上温度非均匀性(均方根偏差)小于0.3℃,远远超过了非均匀度±1℃、控制精度±2℃的原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前,美航宇局(NASA)规划的建造永久性载人空间站计划,包括了利用航天飞机向轨道运送空间站舱体。这些舱体将为宇航员提供起居与工作地方,而且还将安装一些试验和生产设备。为了尽量降低天—地往返运输费用,必须经过“深谋熟虑”以保证每次发射或每一系列发  相似文献   

4.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通常由主控舱段利用舱间通风对组合体空气环境参数进行集中控制.利用Ecosimpro建立了一种多舱段载人航天器CO2去除系统性能仿真分析模型,包括舱体模块、乘员模块、CO2净化模块、舱间通风模块,并对三舱段载人航天器CO2去除系统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净化装置进风量为0.007 2 kg/s,非主控舱段驻留人数达到6人时,会造成非主控舱段CO2分压超出700 Pa的指标上限.此时增大舱间通风量对降低非主控舱段CO2分压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效的控制方式是增大净化装置进风量.当净化装置进风量增加至0.011 3 kg/s时,非主控舱段CO2分压可降至700 Pa以下.该工作有助于加快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流程.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于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及返回舱试验舱的组合体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跻身国际前列,为我国空间站工程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1概述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将进行载人空间站的建设,工程的目的是掌握空间组装技术,建成我国完整的载  相似文献   

6.
美航宇局(NASA)刘易斯研究中心公布了该中心技术小组研讨的载人月球、火星探测用核动力航天器的概要。该中心对它过去的核热动力法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这一研究方案得到了NASA本部、约翰逊空间中心以及担任空间探测研究局局长M.格里芬等的高度评价。 1.舱体结构是一个可重复使用的系统刘易斯研究中心研讨的航天器,使用了推力为0.33MN核热推进发动机,舱体结构是一个完全重复使用型的系统。点径10m、长约50m的重复使用型月球探测器不仅可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2020-2040年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研究了探测目标选择与轨道优化设计问题。首先,针对已编目的近地小行星,综合考虑绝对星等、燃料消耗等多方面因素与约束,给出了适合载人探测任务的候选小行星序列;然后,构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轨道的设计模型,采用参数优化算法对探测轨道进行了设计;进一步,为了获得最优探测轨道,利用主矢量原理对探测轨道进行了优化。该研究可为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月动态     
2月12日日本发射实用广播卫星 BS-2B。2月20日苏联发射“和平”号轨道站,这是苏联第三代空间实验室,能同时对接六艘载人和货运飞船,组成六个试验舱。2月22日阿里安火箭第16次飞行,发射两颗卫星:法国的“斯波特-1”地球观测卫星和瑞典的“维金”科学卫星。2月27日苏联“宇宙”1714号进入大气层陨毁。这是一颗海洋监视卫星,1985月12月28日发射的。  相似文献   

9.
载人火星探测飞行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世界各国载人火星探测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综述,研究了国内外有关载人火星探测飞行方案,提出了载人火星探测方案确定的原则和方案基本思想.给出了一种载人火星探测飞行方案的总体设计,包括飞行轨道方案和载人火星飞船方案等.尤其对轨道设计的重要的两个参数——速度增量和飞行时间进行了详细计算.最后给出了飞行轨道选择、火星飞船从地球到火星和从火星返回地球等的轨道方案和火星飞船各组成部分方案的详细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0.
谢懿 《太空探索》2008,(4):28-29
价值10亿欧元的哥伦布买验舱是欧空局第一个载人航天设施,也是其目前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最高成就."哥伦布实验舱为我们翻开了新的一页.现在我们在地球轨道上有了真正的一席之地,"欧空局"哥伦布"项目主管伯纳多·帕蒂说.但是对于欧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言,这真是一个好事多磨的过程.由于建造延期和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哥伦布实验舱最终抵达国际空间站的时间比最初的计划晚了5年多.而且和国际空间站的其他舱体一样,哥伦布实验舱的大小也比10年前欧空局原计划的要小很多.  相似文献   

11.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是中国最大的一台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 ,是国际上五大典型空间环境试验设备之一。已建成的有 9个分系统 ,模拟室由三舱组合 ,主模拟室直径 1 2 m、高 2 2 .4m,极限真空度 4.5× 1 0 - 6Pa、热沉温度 1 0 0 K,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章对其技术指标、系统组成、功能、特点进行了介绍 ,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对研制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真空容器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特大型真空容器的结构形式、活动大门设计,并对容器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工程处理、大开孔补强、容器稳定性有限元计算过程和结果作了分析说明。通过试验使用证明,设计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完成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任务,必须建设可以验证航天员出舱活动适应性的地面试验设备。文章描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地面试验设备的系统构成、性能指标以及实现方法,给出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过程的实际过程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该地面试验设备可以满足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任务的要求,拓宽了空间环境地面试验的领域范围,提升了空间环境地面模拟的能力,并为后续有人参与的空间环境地面试验提供了能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微重力燃烧实验柜安装在载人空间站内,其用途是为研究燃烧提供良好的微重力环境,因而对燃烧理论和模型发展、空天推进动力技术突破、空间防火安全设计等具有重要价值.多功能支撑平板是燃烧实验系统中固定各种光学诊断设备、燃烧室以及辅助类组件的关键支撑结构.在考虑重量和尺寸约束的条件下,平板需保证足够的刚度和安装空间.通过分体式结构设计,使平板在满足安装空间需求的同时能够顺利通过舱门;通过有限元模态分析及优化设计,使平板在满足重量约束的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刚度.   相似文献   

15.
为抑制卫星平台对天基望远镜的扰动, 需进行减振设计. 设计了一种空间望远镜用黏滞液体阻尼隔振器, 具有密封可靠、空间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 根据流固耦合相关理论建立阻尼参数模型,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隔振器结构设计, 并对核心元件弹簧片进行参数优化设计, 加工制作出一套原理样机. 对该样机的刚度和阻尼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 结果表明, 该隔振器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理论分析结果均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说明模型较为准确, 具有工程设计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电子回旋共振推力器放电室内磁场与微波电磁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回旋共振推力器具有寿命长、比冲高、结构简单等特点,适宜用作深空探测器主推进装置。放电室是电子回旋共振推力器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产生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放电室内的磁场和微波电磁场分布对于推力器的可靠启动、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针对10cm推力器,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三种磁路模型,计算了放电室内的磁场分布,得出三种方案中电子回旋共振面的位置,分析放电室材料不同时磁场分布的变化;最后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了放电室内的电磁场分布。结果表明,在电子回旋共振面上微波能量满足放电所需能量。计算结果可以为电子回旋共振推力器放电室的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固液推进技术在载人登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地区新世纪载人登月计划的研究、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舱动力系统的详细分析,基于固液推进技术的特点,利用遗传算法开展了固液火箭发动机替代"阿波罗"登月舱下降级和上升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方案的优化设计,并对两者在功能、质量、体积和推进剂特性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固液推进技术在载人登月以及深空探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神舟号”载人飞船工程实现了中国人往返于天地间的目的之后 ,中国应审慎地选择发展载人航天的目标。文章从中国社会对载人航天的需求出发 ,讨论了以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物质环境为目标的空间站和以发展天基航天为目标的天基航天站的外部工程系统的环境条件 ,认为中国在运载火箭、发射和回收场、测控站网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基本具备条件 ,运人运输器已有“神舟号”载人飞船 ,运物运输器的研制也不困难 ,但在为保障航天员在空间生活、工作的航天员系统方面和为实现载人航天工程功能和显现价值的有效载荷系统方面欠缺较多 ,需要一个研究、试验、培训和开发、演示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网状天线服役于高低温、强辐射的复杂太空环境,其热变形是影响天线在轨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的设计方法均为常温下的索段预应力配置,难以计及服役环境对天线在轨性能的影响。通过在索网模型中引入温度载荷,建立了以常温下索段参数为变量,以服役环境下的索网形面精度和张力分布为目标及约束条件的索网优化模型,从而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服役热环境下的天线性能,改善天线在轨精度和张力分布。分析了天线运行轨道热环境,计算了天线在不同轨道位置的温度场;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建立了网状天线热结构模型,形成了考虑温度效应的索网找形及优化设计方法;开展了面向天线服役性能的索网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天线在轨运行时的性能,可为考虑服役环境的网状天线优化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选择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目标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人类载人航天 40余年的历程 ,出现过一些弯路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的是如何合理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载人航天的目标大致可有6项 :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物质资源 ,开发利用空间轨道能源资源 ,开发利用月球能源资源 ,发展天基航天利用空间位置资源 ,在月球上扩大人类生存空间 ,在火星上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文章系统分析了国际上现有载人航天工程的经验和教训 ,认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目标应重点考虑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物质资源和发展天基航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