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测试红外焦平面阵列相对光谱响应参数时,需要人工测量波段中每个波长点的光谱响应,针对测试过程繁琐和测试时间长的问题,在基于现有的不同开发平台开发的单色仪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动态链接库技术,研制了一种红外焦平面阵列相对光谱响应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测试过程简化,自动化程度提高。经过对比分析,自动测试与人工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自动测试比人工测试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前测试红外焦平面阵列相对光谱响应参数时,需要人工测量波段中每个波长点的光谱响应,针对测试过程繁琐和测试时间长的问题,在基于现有的不同开发平台开发的单色仪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动态链接库技术,研制了一种红外焦平面阵列相对光谱响应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测试过程简化,自动化程度提高。经过对比分析,自动测试与人工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自动测试比人工测试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3.
甄蜀春  韩建立 《宇航计测技术》1995,15(5):27-33,F003
介绍一种普及型x-频段波导测量线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是用现代测试思想和方法对传统波导测量线的改造而组成的。测试系统改造成本低,测试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测试准确度高,系统稳定性好,并给出了几种驻波测试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市场上无线电测试类仪器保有量快速扩充,测试任务逐年增长。面对快速增长业务,传统的人工手动测试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针对以上问题,采用TestCenter软件平台,结合已有计量标准设备,适当增加接口及智能开关设备,设计了一套通用自动测试系统。经验证,该自动测试系统操作简单,运行可靠,测试速度快。  相似文献   

5.
利用激光器产生单色光光源,解决了红外探测器相对光谱响应(单色仪)的溯源。根据单缝衍射和多光束干涉的原理,将光垂直入射到光栅面上,经会聚镜会聚其焦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对称排列的明条纹,通过旋转光栅,在输出端得到以单色光波长倍数递增的、信噪比足够大的光源。这样,只要选择合适的激光器,就可解决单色仪整个波段的溯源性。  相似文献   

6.
由于腔体热释电探测器在宽光谱范围内具有相对平坦的光谱响应度,因此经常被用作标定探测器相对光谱响应度的工作基准。但是在标定过程中通常认为腔体热释电探测器是无光谱选择性的,即R(λ)为常数。这样就会使测量结果不够准确,因此建立腔体热释电探测器相对光谱响应度的标尺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立腔体热释电探测器相对光谱响应度标尺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利用该方法建立了腔体热释电探测器相对光谱响应度的标尺,从而使该腔体热释电探测器成为红外光谱响应度测量装置的工作基准。  相似文献   

7.
通用ATE开关资源测试路径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自动测试设备(ATE)测试程序开发中的开关资源测试路径搜索复杂、冲突判断困难、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通用ATE开关资源测试路径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构造方法和多开关资源级联的级联算法,介绍了模型的具体应用.模型实现了ATE测试过程中开关资源测试路径冲突判断、最佳测试路径自动搜索、测试路径故障隔离、测试程序与具体测试路径硬件资源无关.提高了测试程序(TP)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降低了TP开发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采用小电流进行阻值测试的方法。其用于要求严格控制测试电流、电压的阻值测量领域,采用了自动测试功能,解决了现有测试过程繁杂、耗时、准确度低、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提高了测试效率、安全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红外光谱发射率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黑体辐射源、试样加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辅助光路系统等构成的测试装置进行红外光谱发射率测量的方法 ,给出了测试结果 ,讨论了常温下进行红外光谱发射率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XML的自动测试系统资源描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自动测试系统(ATS,Automatic Test System)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应用XML(eX lensibleMarkup Language)语言实现了ATS的模型化描述,模型化的信息包括测试设备、接口连接装置ICA(Interface ConnectorAssembly)、测试适配器和被测设备UUT(UnitUnder Test).对测试设备的性能和UUT测试需求采用统一的信号与测试定义标准STD(signal and test definition)进行描述,实现了测试设备性能与UUT测试需求的自动匹配.通过引入逻辑资源的概念对测试设备性能与仪器通道之间的动态映射关系进行描述,以实现测试过程中仪器资源的合理分配.采用XML作为ATS的建模语言,提高了ATS资源建模的开发效率和系统内信息的互操作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分布式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分布式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的主要问题,并且结合应用实例,重点介绍了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和VXI仪器的分布式自动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决策树控制的自动测试平台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用于自动测试系统中的测试程序开发及运行的一个软件平台,该软件平台可以快速、方便、准确的开发出测试程序。测试程序的控制流程基于决策树模型,该模型使测试程序可以准确、高效的按照开发出的测试分支控制测试流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13.
自动测试系统集中互连信号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自动测试系统被测设备的信号种类及数量的分析,构建了被测对象测试信号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测试模式下的测试资源需求情况,并从提高测试系统性价比这一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自动测试系统硬件平台测试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计算方法,对自动测试系统的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种红外多光谱相机在1.55~2.35μm的波长区域有两个波段,由于探测器位于同一焦平面基底上以及读出电路设计等的影响,两谱段间存在串扰现象.首先对图像的串扰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产生串扰现象可能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其次,从HgCdTe探测器焦平面阵列的内部结构及探测器的关键参数入手分析了光通过在焦平面区域的多次反射来进行反射及传输是光串扰及电串扰的机理;同时读出电路不准确设计也导致了串扰现象,并对串扰现象进行数学建模.研究发现B10波段的串扰(负/正冲激)与B11波段的阶跃(上升/下降沿)相关.最后基于所创建的数学模型对串扰现象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自行组建的信号发生器自动测试系统,包括系统的设计思想、基本组成及工作特点。对测试软件编制过程中遇到的一部分技术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就选用不同电平时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电平单位不同时如何判断校准点以及校准如何实现,低电平测量时如何保证准确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给出了诸如建立单位选择子菜单,电平的实时校准与预校准相结合,以及在高、低电平式测试时分别采用不同的触发方式等具体措施。就利用功能键陷井技术实现的人工干予及其在自动测试中的作用,以及利用出错陷井技术和其它方式提高软件的容错、纠错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还简要讨论了建立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测试工作方式的意义及其构想,并提出了实现的方法。最后,给出了进一步完善信号发生器自动测试软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6.
软件自动测试的研究与程序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介绍软件系统测试的现状及所采用的测试过程,测试方法入手,对软件自动测试的生命周期,适用范围,实现机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一种可行的,实用的自动测试的开发过程及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个基于该方法的自动测试程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以VXI和GPIB总线为主的国内外军用自动测试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VXI系统已在国外军用武器系统中普遍应用,国内军用部门也已纷纷开始起步,并在投入初步应用阶段。国外的GPIB系统已广泛推广IEEE488.2和SCPI,而国内正在兴起开发应用虚拟仪器图形软件的热潮。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除非是机载系统,一般车载和舰载VXI系统大多采用VXI和GPIB的混合系统。国内武器系统的测试和故障检测已经几乎都采用了GPIB自动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资源卫星动量轮的一般结构和开环测试原理。详细介绍了应用IEEE488总线构成的动量轮开环性能自动测试系统。说明了这个自动测试系统的系统构成以及测试项目、测试流程和获得的测试结果。并据此提出这个系统在卫星研制工作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充分利用现有的标准仪器,在微机统一控制下,组成一个超低频参数计量的自动测试系统。系统中各台仪器仍保持其独立工作能力。整个计量测试过程,都用软件控制,自动完成,并能对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用汉字打印输出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自动测试系统校准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动测试系统的校准是计量界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校准规范。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采用一种面向实际应用的自动测试系统校准方法。对于系统中的仪器,根据实际的测试需求及精度不同分别采用仪器检定和仪器校准方法,对于自动测试系统特有的测试通道采用回路标定、替代标定两种标定方法,满足了被测设备的测试准确度要求,实际测试也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