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放宽静稳定性作为主动控制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已在航空领域广泛普及。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升飞机的机动性能,还可以为飞机设计方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然而,随着飞机静稳定裕度的放宽,将会对飞机的稳定性带来损失,使飞机变得难以操纵,同时也会对飞机的飞控系统能力带来新的挑战。以放宽静稳定性技术对舵面偏转速率的需求限制为研究目标,首先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严谨的公式推导提出了一种计算舵面偏转速率需求值的方法,其次以某一飞机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此飞机放宽不同的静稳定裕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来分析放宽静稳定性对飞机舵面偏转速率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放宽静稳定性改善飞机性能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具体算例给出了民用飞机飞行性能的改善结果和所获得的结构质量收益。研究了放宽静稳定性对飞机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所给出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可用于我国民用飞机放宽静稳定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放宽静稳定度在先进战斗机设计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主动控制技术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需要对放宽静稳定度对飞机纵向飞行性能的影响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以重心后移作为放宽静稳定度的方式,分析放宽静稳定度与某型战斗机俯仰力矩系数的关系,构建战斗机非线性模型并进行开环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放宽静稳定度对飞机运行平衡点的影响机理,对战斗机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并分析放宽静稳定度对飞机纵向线性模型阶跃响应特性和长短周期模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宽静稳定度可增大战斗机的俯仰力矩系数,提高飞机性能,但可能会使飞机本体模态特性变差,需要在设计控制率时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主动控制技术对平尾面积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控制是现代飞机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打破了传统飞机设计方法的格局,充分发挥了飞行控制系统的主动性和潜力,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和效益。该文以主动控制技术放宽静稳定性功能为基础,从现有飞机实际出发,分析探讨了常规飞机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后平尾面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放宽纵向静稳定度飞机的平尾面积收益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飞机配平角度出发,讨论了飞机的平尾面积和重心后移量对飞机纵向气动导数的单一和综合影响,推导出了平尾面积与重心后移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来快速分析放宽纵向静稳定度飞机的平尾面积收益,并应用该方法分析了放宽伊尔-76飞机纵向静稳定度的平尾面积-收益。  相似文献   

6.
某机放宽纵向静稳定度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某机放宽纵向静稳定度后,重心后移量对飞机纵向气动参数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引起的飞机配平迎角、平尾偏角及基本飞行性能的变化,为我国未来民机实施放宽纵向静稳定度功能的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益瑞 《飞行力学》1997,15(3):55-59
综述了电传飞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放宽静稳定度、改善飞机飞行品质,自动协调滚转、迎角限制器、自动配平、自动防偏离和制止惯性耦合等),着重阐述有关放宽静稳定度,改善飞机飞行品质,绕稳定轴滚转,迎角限制器,制惯性耦事及自动防偏离等问题。还就研制飞控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概述了有关过失失速机动控制与推力矢量,以及飞控-火控-推力控制一体化等技术。  相似文献   

8.
陈晓明  孙绍山  陶呈纲  唐勇 《航空学报》2020,41(6):523487-523487
针对飞机初步设计阶段其放宽静稳定度(RSS)与电传飞控系统时间延迟边界之间的定量关系求解问题,以战斗机纵向短周期方程为基础,分析了飞控系统中的时间延迟因素,描述了放宽静稳定度与方程参数间的关系。并以等效输入延迟的形式构建了含飞控系统时间延迟的闭环系统特征方程,通过根轨迹趋势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确定了放宽静稳定度与飞控系统时间延迟边界的定量数值关系,同时探讨了舵效与动导的参数不确定性对所求时间延迟边界的影响。本文方法对飞机初步设计阶段飞控系统时间延迟指标和可放宽静稳定度边界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放宽静稳定度问题提出的原因,并从放宽静稳定度的益处,风险,对气动导数的影响,对飞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将放宽静稳定性与飞机的经济性指标直接关联,研究主要设计参数对飞机气动性能和直接使用成本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静稳定性设计对民机气动性能、结构质量及燃油消耗的影响;然后与民机使用经济性相结合,得出重心后移量与直接使用成本的函数关系和曲线.结果显示,采用放宽静稳定性技术有助于提高民用飞机的使用经济性.该研究方法可以为我国大型客机采用主动技术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放宽静稳定性在空空导弹总体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主动控制技术引入空空导弹总体设计中,研究了空空导弹放宽静稳定性设计问题,讨论了放宽静稳定性设计对导弹性能的改善,最后给出了静不稳定弹体的系统稳定性判定条件,并着重讨论了静不稳定弹体的人工稳定问题,研究结果对于新一代先进空空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放宽静稳定度对改善飞机性能的影响及其气动原理,着重介绍它对飞机平衡阻力影响的计算方法。以歼七为例的计算结果与国外资料、国内型号试验结果相比较在量级上是相符的。计算方法易于作工程估算。计算结果表明放宽静稳定度对改善飞机性能的影响,其量级超音速范围比亚音速的大2倍。本方法还可对其它气动导数如m_z~φ、m_(zo)等对飞机平衡阻力的影响进行敏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重心位置对飞机阻力及其飞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降低配平状态下飞机的阻力问题,推导了飞机升致阻力与重心位置间的关系式。以一架典型的后平尾飞机为例。计算了向后移动飞机重心的位置,放宽对飞机固有静稳定度的要求对飞机配平升致阻力和总阻力以及对部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向后移动重心位置时,其配平升致阻力下降,并在某一重心位置时达最小值。  相似文献   

14.
RSS飞机深失速走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放宽静稳定性战斗机F-16为例,讨论了深失速走廊特性,利用具有非线性气动力的简化运动方程,分析了飞机深失速特性;应用反应积分技术确定出了深失速走廊-深失速平稳点的收敛区域。  相似文献   

15.
对放宽静稳定性大型客机进行了控制增稳控制律的设计,并完成了相关的仿真验证。通过研究《CCAR-25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和C*飞行品质评价准则,提出了放宽静稳定性大型客机纵向增稳控制律的设计要求。采用国际上先进大型客机常用的C*构型设计纵向电传增稳控制律,最后对所设计的控制律进行了操纵品质和增稳效果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律在典型的巡航状态下,电传闭环操纵品质满足Ⅰ级飞行品质;同时在纵向扰动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静稳定性,增稳效果满足适航条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推导出了在试飞试验前对轻型飞机纵向静稳定性进行估算的公式,分别给出了握杆和松杆状态下静稳定性的估算方法。在此估算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试飞试验时所要测的驾驶杆位移和杆力等估算式,进而提出了从试验数据到飞机中性点和实际纵向静稳定裕度的分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螺旋桨飞机起飞构型突风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小迎角纵向静不稳定飞机,突风给飞机带来显著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飞行品质规范中的突风模型,给出不同概率和不同高度下的突风速度。针对某螺旋桨飞机,计算分析垂直向上和向下突风所引起的飞机迎角变化,获得了起飞状态下可行的飞行速度和高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垂直向下突风显著地削弱了该类飞机的纵向静稳定性;垂直向上突风显著地减小了其安全迎角裕度。  相似文献   

18.
对于常规布局的飞机设计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在总体布局时考虑气动力、结构强度和发动机三大因素并在它们之间进行折衷以满足任务要求.折衷方法确定飞机构形之后,对飞机的各分系统提出要求.然而主动控制技术打破了这一格局,它被提到与上述三大因素并驾齐驱的地位,成为选型必须考虑的四大因素之一,而且在选型过程中起积极主导作用,因为它可以通过放宽静  相似文献   

19.
肖华  王立新 《航空学报》2007,28(5):1062-1068
 W型无尾飞机基于前掠翼及翼身融合的一体化设计,取消了平尾和垂尾,可大幅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减轻结构重量;同时具有亚声速气动效率高、横航向操纵面效率高的优势。根据该构型的特点,配置设计了新型的多操纵面,并研究了其新的操纵机理。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这一新布局飞机特殊的三轴稳定特性,研究表明,W型无尾飞机的纵向阻尼不足,纵向短周期和长周期模态分别仅满足III级和II级飞行品质;横航向都是静不稳定的,动稳定性表征为滚转模态的发散和荷兰滚模态稳定,并分析了其可能的物理成因。最后研究了横航向静稳定性导数对W型无尾飞机横航向稳定边界的影响。研究方法和结果对于新布局飞机初步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电传飞机模型自由飞试验飞行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尚民  赵磊 《飞行力学》2012,30(1):83-86
以静不稳定飞机模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电传飞机模型自由飞试验控制律设计及验证方法研究.主要介绍了模型自由飞试验的特点和飞行控制律设计原则,设计和验证了电传飞机模型试验控制律,并通过模型自由飞试验验证了控制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