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中,水星距太阳最近,冥王星离太阳最远,这两者问其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按照18世纪中期德国的提丢斯-波得定则,从内向外按一定比例逐级递增的。但这中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没有遵从这一规律,而是呈现出一个超比例  相似文献   

2.
近地小行星交会、绕飞、着陆与采样返回技术经过数10年的发展日趋成熟。美国的OSIRIS-Rex对C类小行星进行特征分析与采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任务目的是小行星深层采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开始转向行星防御领域。NASA的ARM(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计划是开展小行星抓捕与轨道重定向,ESA联合NASA提出了小行星撞击与偏转评估计划,拟对双星系统开展撞击实验,为行星防御提供技术积累。此外,行星资源公司和深空工业公司分别规划了小行星商业采矿的蓝图,并已开展相关的在轨技术验证。对近地小行星的探测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OSIRIS-Rex、“隼鸟-2号”、NASA和ESA的行星防御计划及小行星采矿公司的商业采矿战略规划,总结了未来开展行星防御与采矿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数量庞大的近地小行星对地球安全构成了重大潜在威胁,受现阶段小天体观测技术水平限制,仍有大量危险性小行星尚未发现.瞄准我国近地小行星空间观测技术发展需求,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近地小行星观测现状及相关技术水平,并结合天/地基小行星观测平台能力对比,从我国近地小天体观测技术基础出发,提出了我国空间红外小行星观测技术方案.采用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多。调研了国内外近地天体观测发展现状和多种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御策略,通过比较分析防御策略的实现原理、关键技术和存在的问题,对各种策略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通过对各种策略的分析和总结,结合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策略的研究现状,尝试性提出了采用多种策略组合的方式对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采取相关有效方案,为航天器的研制和防御策略的实施争取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庞峥 《太空探索》2012,(4):50-53
2012年1月27日,一颗公共汽车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6万千米。这颗名为“2012BX34”的小行星位列20颗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首。尽管它没有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再次向地球人敲响了警钟,要加速研究如何防止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和技术了,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研究在处置规则、协同机制、运行流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为了应对小行星防御和灾害救援方面不断提升的需求, 提出一种小行星防御仿真推演策略. 根据国内外小行星防御发展现状, 分析了中国小行星防御方面存在的差距. 从机制建立和协同应急处置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国内外小行星防御仿真推演情况.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 设计了一套小行星防御仿真推演方案, 提出了中国开展小行星防御演练的组织架构, 包括指导层、事件处置层和业务支撑层等三个层次, 为小行星防御演练提供基本的组织支撑; 给出了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和一般处置规则设想, 为事件的处置和组织架构中各层次运行提供了规则基础; 初步设计了演练场景, 对机制和规则进行了验证, 为近地小行星防御工作组织及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采用碰撞的方式进行小行星防御的动力学问题。采用多面体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外形模型,以碎石堆模型来建立小行星的结构模型,计算了小行星受到与其密度和材质相同的球体高速碰撞过程和碰撞后的碎石分布。计算过程在考虑了小行星与碰撞球体的接触形变以及小行星内部组成碎石堆的接触形变条件下,计算了碎石堆内部的相互引力、法向接触力、切向静摩擦力、切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矩。以小行星101955 Bennu(中文名贝努)为对象计算了潜在威胁小行星的碰撞防御过程的动力学行为。结果显示:采用高速碰撞的方法进行小行星防御可以有效地将小行星撞成大量碎小的石块,且该方法具有核爆的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即对空间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8.
易林 《太空探索》2013,(5):21-22
2月25日,印度用"极卫星发射器"成功地实现一箭七星发射,这批小卫星被成功地送上400多千米的近地轨道上,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号称"小行星猎手"的加拿大"近地天体监视卫星"(NEOSSat)。它将执行定位那些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任务。同时升空的其它6颗小卫星,分别是法国的印度洋研究卫星、加拿大军事卫星、两颗加拿大/奥地利纳米卫星和微小望远镜、英国的由智能手机提供动能的小型卫星,以及丹麦学生建造的一颗立方体卫星。  相似文献   

9.
2019年4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公布了小行星探测计划,将近地小行星2016HO3作为探测任务目标之一。主要梳理了2016HO3热环境分析的要素,通过调研国际上目前观测数据,得到2016HO3的初步环境参数,使用近地小行星热模型(NEATM)与小行星热物理模型(TPM)开展了小行星2016HO3表面温度场建模与分析,综合得出小行星温度上限为412 K;同时结合其可能的自转条件,仿真分析了不同位置的昼夜温差变化特性,发现2016HO3最大温差大约为30 K。由于两个模型均不能直接处理极夜情况,在TPM模型基础上采用对自转周期光照进行平均思路,给出了极夜条件下的温度分析方法,并获得小行星2016HO3的温度下限。  相似文献   

10.
俄科学院近日提出向阿波菲斯近地小行星发射一颗带有无线电信标的卫星,以确定其撞击地球的威胁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重用的问题,对统一建模语言中的活动图进行了扩展,用以作为软件需求捕获和描述的工具,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借鉴其它模式语言的通用描述方式,提出了基于过程模型的需求模式描述语言,其描述框架包括模式名称、所属领域集合、适用语境、所要解决问题、条件约束、解决方案、模式实施、应用实例以及相关模式等方面,详细定义了语境、解决方案和相关模式的描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需求模式开发和应用的指导性原则.提出的需求模式技术,使软件最高抽象描述层次的重用成为可能,其应用必将大大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实施过半,国际社会广泛关切2030年议程前半程的有益经验和不利教训,并为后半程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寻找指引和方向。及时、准确数据的缺失,仍然是制约人类应对长期、短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短板,更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进展监测、实施决策的瓶颈。作为全面、综合、整体研究地球系统的重要手段,空间观测技术是弥补当前SDGs指标统计数据不足、时空信息缺失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空间观测技术在监测和评估SDG2零饥饿、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3气候行动、SDG14水下生物和SDG 15陆地生物等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进展及挑战,并对SDGs指标空间观测体系建设、空间观测数据共享和应用、SDGs监测评估方法研究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 in space is a major concern for human spaceflight because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f high levels of radiation on astronauts’ health.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perform radiation risk assessments already during the concept studies of a manned mission. Galactic Cosmic Rays (GCR)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be one of the primary sources of radiation exposure in space.  相似文献   

14.
大气电场反映了地球近地表大气对气象活动、太阳活动与地质活动的综合响应。实现大气电场与气象参数及地磁活动指数等参数的综合测量,对雷电活动、地质灾害和磁暴活动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开发了一种大气电场综合观测设备,能够同时测量包含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大气电场等多个参数,在大气电场探测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大气电场综合观测设备的详细设计和电场标定过程。 通过对该设备在北京市十三陵台站实测数据的分析,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FAMEMS-DF02电场仪以及中国气象网发布的气象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各气象参数99%的时刻对应误差不超过±10%,平均误差不超过±3%,而电场数据的平均误差为±0.166 kV·m–1。  相似文献   

15.
    
The multi-platform, multi-band and multi-mode Earth Observation (EO)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are play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hole count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ults and achievements of EO monitoring for agriculture, EO surveying for land resources, EO monitoring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O support for national surveying and national e-government, natur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response. It points out that the EO technologies could contribute more to the country, including in the field of global change in the coming decade.  相似文献   

16.
The evidently low solar activity observed between solar cycles 23 and 24 during the years 2008–2010 led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Galactic Cosmic Ray (GCR) intensity in comparison with preceding solar minima. As the GCRs consist of highly-ionizing charged particles having the potential to cause biological damage, they are a subject of concern for manned missions to space. With the enhanced particle fluxes observed between 2008 and 2010,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the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GCR must have also increased to unusually high levels. In this paper, the GCR exposure outside and inside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is numerically calculated for time periods starting from 1970 to the end of 201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crease in dose levels during the years 2008–2010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ast three solar minima. The dose rates were calculated in a water sphere, used as a surrogate for the human body, either unshielded or surrounded by aluminium shielding of 0.3, 10 or 40 g/cm2.  相似文献   

17.
Human beings are now facing g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llenges.In China, Earth observation data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research. The support given by Earth observation data is required by many studies, including those on Earth's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 global change, extreme events, food security,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Application operation systems in many ministries and departments in China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Key Project of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s has been progressing since 2006.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针对阴影区较远距离手动交会对接过程中由于仪表照明灯电功率的限制所出现的摄像机无法识别目标的问题,提出增强仪表照明灯电功率、利用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标志器、结合激光雷达测量数据信息、在目标上贴附主动发光材料、实施跨区域交会对接方案5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手动交会对接过程中阴影区较远距离位置的目标识别问题.该方法切实可行,可供后续型号参考.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speed up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s convergence, a combined PPP method with GPS and GLONASS which is based on using raw observations is proposed, and the positioning results and convergence time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single system. The ionospheric delays and receiver’s Differential Code Bias (DCB) corrections are estimated as unknown parameters in this method.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ed PPP has not cause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final solutions, but it greatly improved 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PDOP) and convergence speed and enhanc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olution. Meanwhile, the convergence speed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receiver’s DCB, positioning results in horizontal which are better than 10 cm can be realized within 10 min. In addition, the ionosphere and DCB products can be provided with high precision.  相似文献   

20.
在二维平面内,把已有的只测视线角的目标可观判据扩展到只测视线角速度的情况.针对N阶机动目标,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分析导弹与目标相对运动方程,给出了只有视线角速度量测值情况下目标不可观的充分必要条件(目标不可观判据).目标不可观判据分为两种简单的表达形式:一种是对弹目相对距离的约束;另一种是对视线角的约束.在修正极坐标系中,通过分析系统的Fisher信息阵,得到了在只有视线角速度量测值情况下常加速度目标可观的充分必要条件.结果表明:目标不可观判据与在修正极坐标系中得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一致的,与只测视线角的目标可观判据不冲突;推理简单,不要求分析可观性矩阵和非线性微分方程,因此简单易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