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星中的首颗卫星--探测-1升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探测-1卫星。它是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中的近赤道卫星,2001年2月正式启动研制。探测-2(近极轨卫星)将于2004年中发射。这两颗卫星均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  相似文献   

2.
全面回顾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顺利实施17年,测控系统从近地走向深空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探月一期工程突破了远距离测控技术;探月工程二期率先建设两个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网;探月工程三期建成了阿根廷深空站,形成了完整的深空测控能力.目前中国深空测控系统已成为世界上三大全球布局的深空测控网之一,具备...  相似文献   

3.
日地L1点是太阳观测任务的理想观测点,对于中国后续太阳观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嫦娥五号的拓展任务阶段设计并实施了中国首次日地L1点探测任务,通过在轨飞行验证了日地L1点转移轨道、环绕轨道设计的正确性,对日地L1点的测控链路环境、太阳辐照环境、三体动力学环境、空间辐射环境等飞行环境进行了探测和验证。轨道飞行和各项环境探测的结果与设计模型的预示结果之间比对一致性较好,通过在轨飞行数据验证了设计模型的正确性。各项试验获得了预期的技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嫦娥五号任务的成果产出,对中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和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有向通信拓扑网络下具有通信时滞与外部干扰的无人集群系统(AUSS)时变编队H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AUSS期望编队构型信息、无人机(UAV)实时状态信息以及通信UAV之间带通信时滞的状态误差信息提出了AUSS的编队控制方法,通过变量替换将AUSS的编队控制问题转换成低维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问题,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形式给出了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与最大允许通信时滞的计算公式。其次,通过构造Lyapunov-Krasovskii(L-K)泛函,证明了存在通信时滞与外部干扰条件下AUSS能够实现时变编队。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所设计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时变系统的控制器调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时变系统,目前常用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为定点法,该方法虽然具有设计思路简单清晰,设计理论工具丰富等优点,但其计算量大,实际控制效果与定点设计控制效果存在差别,有时还可能导致系统失稳。在此,揭示了定点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并针对这些问题说明利用现代调参设计方法对时变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地外天体探测是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和未来航天领域的发展重点之一.地外天体表面巡视探测是拓展探测广度和深度的有效途径.未来月球、火星探测任务对表面探测范围和探测效率的需求明显提高,探测范围从公里级扩展到百公里级以上,移动时速从百米级提高到公里级以上,要求地外巡视探测器具有更强的地外环境适应能力和探测效率.决定地外巡视探测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自主环境感知与操控能力,本文面向我国未来深空探测重大工程任务需求,对地外巡视探测无人系统的自主感知与操控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载体位置及姿态均不受控时空间机器人在惯性空间中的轨迹跟踪问题.考虑到系统存在参数不确定及死区特性等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L2反步控制方案.结合拉格朗日方程和系统Jacobi关系矩阵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干扰观测器对系统建模误差进行观测补偿,并通过L2干扰抑制法对观测误差进行消除,同时采用死区模糊补偿器对系统死区特性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偿.该控制方案不需要预知准确的惯性参数,不用对惯性参数进行线性化处理,并且不要求估计系统不确定项和死区参数的上界,从而简化了系统的控制.数值仿真证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实际物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动力学切换现象,提出一类具有平滑切换过程的非理想切换系统模型,并研究其鲁棒H切换控制器设计方法.基于平均驻留时间方法与积分不等式理论,得到保证非理想切换系统渐近稳定且满足给定L2增益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H切换控制器的设计准则.所提非理想切换系统较之理想切换系统更具一般性,故所得控制方法同样适用于理想切换系统.变体飞行器跟踪控制的应用实例表明,基于设计方法得到的控制器在保证系统稳定性与跟踪性能的同时,对系统参数摄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大迎角综合飞行/推进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先进推力矢量战斗机为背景,构建了基于力矩解算和分配的大迎角综合飞行/推进控制系统结构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方法设计推进稳定性控制系统;以逆动力学方法计算期望力矩;以饱和控制分配原则协调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大迎角下推进系统可稳定工作,综合飞/推控制系统能合理协调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准确的跟踪指令,完成机动动作.   相似文献   

10.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多胞LPV系统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高度非线性、强耦合的特点,提出一种多胞形线性变参数(LPV,linear parameter varying)系统变增益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首先在感兴趣的变参数轨迹上选取若干平衡点进行雅克比线性化并拟合得到高超飞行器的LPV模型,将其离散化后存储于一张量中,利用高阶奇异值分解(HOSVD,higher order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进行多胞形转换,得到有限个LTI顶点系统.同时为了降低控制器设计的保守性,通过引入松弛变量矩阵,在各顶点使用不同的Lyapunov函数矩阵,推导出能同时将闭环极点配置到指定区域并满足H∞性能的多胞LPV系统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的线性矩阵不等式(LMI,linear matrix inequality)算法.最后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无动力探测器的双小行星表面着陆问题,考虑了实际工程任务中导航与控制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情况,基于着陆器与天体表面弹跳接触的无控表面附近探测动力学分析结果,提出了无动力着陆器鲁棒释放策略设计方法。利用蒙特卡罗仿真对导航和控制误差造成的着陆轨迹末端状态误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对从周期轨道释放、从自然平动点释放和从外部区域悬停点释放等3种不同的初始轨道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无动力着陆器释放的鲁棒性与安全性,得到最优的鲁棒释放策略。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太阳帆航天器在哑铃形小行星引力场内的悬停探测可行性问题。哑铃形小行星代表了一类细长形的小行星,文中首先建立哑铃形小行星的简化动力学模型。针对可变反射面积的太阳帆,给出其在小行星引力场内的悬停动力学方程,并仿真求解了哑铃形小行星附近的太阳帆可行悬停探测区域。  相似文献   

13.
电推进系统压力调节单元的建模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电推进系统压力调节单元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分析几个重要参数对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bang-bang控制策略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可满足系统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用于小幅值精确控制的纵向飞行品质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用于评定飞机小幅值姿态和航迹精确控制的纵向飞行品质准则,提出以线性化小扰动飞机方程和飞控系统为评定对象,用等效系统拟配法、系统稳定裕度、Neal-Smith准则、姿态带宽准则、GM/PM准则和回落准则对整个飞机进行品质评价。综合分析这些准则的相互关系后,认为分别用上述6种方法评价飞机的飞行品质,可以得出该飞机的综合性能指标,而不至于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eliminary mission and science analysis of a new mission concept for the large scale, low-cost exploration of Near Earth Objects (NEOs). The concept is to enable close range observations of NEOs by performing close flybys of a series of NEOs at one of their nodal points, with pairs of small spacecraft flying in form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accessible asteroids and multi-target tour trajectories from data available in the JPL small-body database.The main instruments on board each spacecraft are a camera and a LIDAR which together can be used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surface imaging, direct asteroid ranging and asteroid mass estimation via intersatellite ranging. The paper provid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measurable quantities during each flyby. In particular, the feasibility of a novel method of NEO mass estimation is assessed.  相似文献   

16.
针对弱引力双小行星系统的引力场建模问题,本文采用复杂度和精度依次递增的球体–球体模型、椭球体–球体模型和改进的限制性椭球体–椭球体模型来进行引力场建模,并分别采用椭圆积分以及无积分环节、计算效率高的二阶二次球谐函数来表征引力势,从而比较精确地刻画双小行星系统和探测器构成的限制性全三体问题的动力学模型;针对双小行星系统1999KW4,对其不同的引力场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分别给出了不同模型下的等效势能函数曲面及零速度曲线,比较了不同模型下的平动点位置坐标偏差。结果表明,二阶二次球谐函数计算引力势的椭球体-椭球体模型计算精度高,复杂程度低,计算量更少,计算速度更快,能够较精确的对双小行星系统进行引力场建模。  相似文献   

17.
悬停和前飞是昆虫常用的两种飞行状态,研究昆虫在这两种状态下的动稳定性问题对昆虫飞行动力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平均模型\"和小扰动线化的思想,给出了昆虫绕平衡点处纵向和横向的小扰动运动方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获得气动导数,并利用特征模态分析法求解运动方程,研究了蜂蝇悬停和前飞时的动稳定性.结果证明,悬停时纵向和横向扰动运动均存在不稳定模态,悬停是不稳定的;前飞时,纵向扰动运动的不稳定模态的倍幅期较悬停时减小,其纵向不稳定性逐渐增强,而横向不稳定性较悬停时减弱,趋于较弱或中性的稳定;前飞是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双体小行星独特的运动形式可为行星的演化提供重要线索,因而成为小行星探测中的热点目标。基于双椭球体模型研究了双小行星系统的相对运动、平衡态及稳定性。首先基于双椭球的全二体模型建立了双星系统相对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其次利用拉格朗日方程,通过求解系统角动量和能量,建立了双星系统平衡态对应的状态约束;最后给出了通过零速度状态曲面判断双星系统平衡态稳定性的一般性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行星物理参数变化对系统平衡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可为未来双体小行星系统探测任务中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翅尖轨迹对食蚜蝇悬停时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蚜蝇悬停飞行时的抬升角相对较小,在上下拍起始和结束时刻要比拍动中部的大,这样就使得翅尖的拍动轨迹呈现出浅“U”形。为了分析该翅尖轨迹是否会对其气动特性产生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分别计算了4只食蚜蝇在考虑抬升角和忽略抬升角2种情形下的气动力,分析对比了2种情形下的不同时刻绕翅膀的瞬时流线,并计算比较了2种情形下气动功率系数与平均举力系数的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抬升角的存在会使其维持体重所需的举力增加10%左右;举力增大的同时能耗却比忽略抬升角情形下要低3%左右。   相似文献   

20.
变重量/重心飞机建模及姿态控制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飞机在重量、重心变化下的姿态控制问题,从相互作用力的角度将重量、重心的变化转化为干扰力和干扰力矩,提出并建立了变重量/重心飞机的一般动力学模型和重量、重心特性模型.该模型可以反映重量、重心动态变化与飞机运动的耦合,解决了现有模型无法处理飞机重心动态变化的问题.在姿态控制律设计上,提出了针对飞机重量、重心变化的干扰观测补偿控制器结构,将重量、重心变化转化为干扰输入,采用比例积分观测器对重量、重心变化引起的干扰力和力矩进行观测,并将观测值解算为补偿信号引入自动驾驶仪,设计了纵向姿态的干扰补偿控制器.以运输机重型货物空投为背景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反映飞机在重心变化各个阶段的动力学特性;在观测器的补偿指令作用下,俯仰角对重量、重心变化的响应波动远小于未加补偿的情形,满足精确姿态控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