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高用有限无法进行桨叶动力分析、特别是内力计算的精度是本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本文建立了变剖面旋转梁协调单元族,给出了位移函数为三次、五次、七次幂多项式时变剖面旋转梁协调元的几何刚度矩阵显表达式。文中还提出了直接用节点位移计算内力的“动刚度法”。作为例子,用所给出的有限元和方法计算了桨叶弯曲振动固有频率、振型及模态弯矩。计算结果表明,工作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直升机双叶旋翼桨叶摆振与旋翼轴弯曲的耦合振动,分析了系统三个模态固有频率随转速增长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耦合各模态中存在着不稳定区的模态,并讨论了桨右质量、旋摆振方向刚度、旋翼轴弯曲刚度对此模态不稳定区的影响。利用实物在组合台架上进行了试验,测量了旋翼,旋翼轴及其支持系统的动应变,找出了旋翼谐波激振力作用下的共振点,从而验证了上述分析结果。本文还通过改变系统参数,检验了系统固有频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前飞状态下直升机旋翼 /机身耦合系统的气动 /机械稳定性问题。根据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通过构造一种 2 4自由度的刚柔混合单元得到旋翼 /机身耦合系统的周期时变运动方程 ,建模中考虑了桨叶预锥、后掠、中等弹性变形以及直升机机身和传动轴的弹性影响 ,体现出铰接式桨叶绕挥舞、摆振和变距铰的整体刚性运动与桨叶中等弹性变形之间的动力学耦合作用 ,推导中对桨叶挥舞、摆振和变距转角幅值未加任何限制。根据 Floquet理论对稳态周期解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采用 Newmark直接数值积分方法得到转移矩阵。对某新型直升机的气动 /机械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对于给定的前飞状态是稳定的 ,但是随着传动轴弯曲和扭转刚度的降低出现不稳定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以振动试验测得的飞机结构的固有频率为目标值的有限元动力模型的优化问题。应用了一种迭代优化法,该方法基于动力平衡方程以及正交性。通过修改刚度矩阵的元素来优化,使计算出的固有频率与试验测得的频率值基本一致,并成功地应用于无人机水平尾翼模型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整桨叶复合材料大梁的铺层角及其展向分布,提出了SA349直升机马赫数相似模型旋翼桨叶的3种挥舞弯曲-扭转弹性耦合方案并进行了弹性剪裁分析。在分析中采用19自由度弹性耦合中等变形梁单元模型,以SA349直升机飞行状态2的气动力作为桨叶预定气动载荷,计算并比较了不同耦合方案的桨根与桨毂振动载荷,验证了弹性剪裁在直升机减振设计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研究旋翼桨叶动力响应问题第一阶段工作的初步小结,叙述了分析该问题的一种方法:用有限元素法确定桨叶动力特性;用称之为“振型迭加——逐步求解法”的方法解运动方程.具体分析对象为:直升机大速度定常前飞状态、桨叶挥午弯曲——扭转耦合情况的动力响应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虑有限范围内无阻尼弹性系统无限小自由振动问题。述评由一些文献组成。这些文献涉及到从固有频率数据中唯一地重新构造一个振动系统。文献分为两组——一组涉及离散系统,该系统的逆问题与矩阵逆特征值问题紧密相关;另一组则涉及连续系统,该系统由Sturm—Liouville方程组中的某个方程所控制,或者由细梁弯曲振动的Euler—Bernoulli方程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动态有限元法推广应用于轴对称圆板在旋转状态的振动特性分析,推导出环板元的动态形函数,解决了含贝塞尔函数的疑难积分问题,并建立了单元质量和刚度矩阵以及附加刚度矩阵和一次修正矩阵。文中以算例考核,结果与精确值比较符合。最后作为具体应用实例,分析了圆盘的固有频率随转速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载流管道振动频率计算的有限元-传递矩阵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有限元理论,考虑管道与流体的耦合作用,推导出了一种计算载流管道固有频率新方法一有限元一传递矩阵法。这种方法力学概念清晰,易于应用。采用这种方法计算载流管道振动频率,不随划分单元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矩阵的维数。在自激振动情况下,传递矩阵维数恒保持为6维,计算简单,并能保证有较好的精度。采用文中所推导的有限元一传递矩阵法,计算了一段悬臂载流管道在4种不同工况下的前四阶固有频率,并将文中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的实验和有限元法结果作了对比,验证了文中所推导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独立桨距控制的电控旋翼主动振动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控旋翼利用桨叶后缘襟翼偏转通过气弹作用带动桨叶变距,从而实现对旋翼的控制。但由于其系统的复杂性,桨叶间易存在扭转刚度和质量不相似,从而引起较严重的旋翼振动。针对该情况,提出了基于独立桨距控制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并以某原理性电控旋翼为算例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对电控旋翼由扭转刚度和质量不相似引起振动的减振有效性,最佳减振水平可达90%。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直接刚度法得到刚度矩阵,用聚缩质量模型得到质量矩阵。应用基于矩阵分解的矩阵迭代法,求解了某型机翼前六阶固有频率、固有振型和广义质量等动力特性参数。对同一机翼采用多点激振法进行了模态试验,测得了前十二阶固有频率、固有振型和几阶广义质量。文中对计算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海豚型旋翼桨叶的气动弹性稳定性分析,研究了一类介于铰接式与无饺式之间旋翼桨叶的气动弹性稳定性。首先,从应变张量出发,运用Hamilton原理推导出旋翼浆叶全耦合运动偏微分-积分方程组;然后,运用摄动法对悬停状态的旋翼桨叶作了颤振分析,从而确定了该桨叶某些在生产、使用和改型中易变的参数,如:挥、摆、变距方向上的约束刚度和阻尼的变化,气动扭转的变化,飞行高度的变化等对气动弹性稳定性的影响关系。研究的结果对海豚型旋翼桨叶的国产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进一步探求这类旋翼桨叶的气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拉格朗日法建立了旋翼/机体耦合的直升机地面共振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非线性桨叶摆振阻尼的影响.采用非线性分岔理论对无阻尼地面共振动力学系统的自激振动边界进行了预测,并与经典的Cloeman特征方程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随后利用该理论分析了无阻尼及含桨叶非线性摆振阻尼的地面共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桨叶摆振阻尼使地面共振动力学系统在自激振动区域呈现出有限幅度的极限环振动,同时也避免了系统在该区域运动发散,且极限环振动幅值与非线性阻尼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机械阻抗方法研究与直升机操纵系统耦合的旋翼桨叶扭转振动固有特性,并附一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操纵系统对旋翼桨叶扭转振动固有特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直接求解轴向受载的单对称均匀Timoshenko薄壁梁单元弯扭耦合振动的运动微分方程,推导了其动态传递矩阵,讨论了轴向力对弯扭耦合Timoshenko薄壁梁的固有频率的影响,并得到了零频率振动(弹性屈曲)发生时相应的轴向载荷,娄值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在其适用范围内是精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综合气弹分析方法的旋翼非定常气动载荷计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提出一种桨叶结构、气动和惯性耦合的旋翼系统综合分析方法,将桨叶绕挥舞、摆振及变距铰的刚性转角作为广义坐标,计入了桨叶整体运动和自身中等弹性变形之间的动力学耦合效应,桨叶弹性变量通过有限元法进行离散,翼型剖面气动力采用Leishman—Beddoes二维非定常和动态失速模型,由自由尾迹模型得出桨盘的非均匀入流,依据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推早出桨叶前飞状态下的非线性周期时变动力学方程。对Newmark隐式数值积分方法进行改进,用于求解旋翼桨叶的响应。以法国SA349/2小羚羊直升机的试飞测试数据为依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动力学参数修改的耦合模态子空间摄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构动力学设计中,如果系统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有小修改,则矩阵摄动法是结构动态特性再分析的重要方法,当系统具有重频或近频耦合模态时,常规的矩阵摄动法失效。本文研究了多组耦合模态结构动力学参数修改的子空间摄动法,将系统振动模态分布为耦合模态与弧立模态,由数组相互耦合的模态张成耦合模态子空间,采用初始模态坐标变换后,在维数不大的耦合模态子空间内进行了特征分析,然后作第二次耦合模态子空间坐标交换,最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有限元素法中刚度矩阵与质量矩阵的形成,分析了应用这二矩阵决定杆和梁的固有特性所产生的误差及其主要原因。然后从运动方程出发推导了杆元素和梁元素的动刚度矩阵。应用动刚度矩阵可以求得杆和梁各阶固有特性的精确解。今后,我们将陆续介绍关于这些动刚度矩阵在变截面梁和平面构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从弹性梁的非线性应变位移关系出发,结合Hamilton变分原理推导出了作大挠度振动的空间梁的动力学有限元方程。方程中考虑了与变形相耦合的非线性惯性项。计算表明,作大挠度振动的悬臂梁的响应是由不同的谐波成分组成;在相同结构阻尼影响下,大挠度梁的稳态振幅比线性情况下的稳态振幅要低;非线性惯性项与弯扭耦合项对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开口薄板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启端 《强度与环境》2000,(4):39-46,51
本文介绍了用有限元素法分析平面力和纯弯曲情况开口薄板的稳定性。给出了三角形单元的几何刚度矩阵公式。其失稳临界应力与完整平板的结构作了比较,指出了开口对薄板失稳临界应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