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丹  潘晨 《国际太空》2016,(4):10-11
1 我国第一颗专门的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10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为开展多项"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而专门量身定做的返回式卫星.卫星的承载能力、微重力水平、实验载荷服务支持能力等较以往返回式卫星均有进一步提升,是我国新一代具有安全回收、适应中长期在轨试验、应用灵活和成本低廉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在结构布局上,它充分继承了以往返回式卫星的结构特点,外形是一个圆柱圆锥组合体,内部则是由4个舱段构成的仪器舱及返回舱.根据任务要求,实践-10卫星在轨道设计上也进行了调整,由以往返回式卫星的椭圆轨道变为圆轨道,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微重力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导出了近地卫星上任意部位微重力水平的表达式,分析和近似估算了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首次空间材料加工试验时的微重力水平,表明是在按轨道周期变化的优于1×10~(-5)g_0的准稳态加速度上,迭加了幅度不超过2×10~(-4)g_0的随机加速度脉冲干扰。我国在1987年8月5日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一台空间晶体生长炉,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了以砷化镓为主的十项材料加工试验。为了对所得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就必须知道晶体生长期间的微重力水平。本文结合卫星的实际运行参数给予了估算。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空间微重力实验的迫切需求,同时还预计在近七年内,这样的实验在美国航天飞机上排不上号,联邦德国的OHB系统公司前不久推出了一项托帕斯(TOPAS)返回式卫星计划,其主要用于空间微重力实验。托帕斯卫星打算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技术和设备,争取在1988年底/1989年初投入使用,其参数如下: 有效载荷质量——100~120公斤。卫星外形——与美国发现者号卫星相同。  相似文献   

4.
法国最近向欧空局提出,将从1996年开始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微重力实验舱。这项计划已得到欧空局重力咨询委员会的支持。进行微重力实验目前只能用美国航天飞机、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和资源卫星-F的回收舱(还有中国的返回式卫星——编者注)进行。欧空局将从1992年起研制“阿里安回收轨道运载器”(AROC),1995年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发射AROC作鉴定飞行,飞行费用为500万欧洲计算单位,1996年提供商用。  相似文献   

5.
正唐伯昶的人生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紧密相连。从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实践十号返回成功,他参与了25颗返回式卫星研制,执行了无数次卫星发射和回收任务。作为新型返回式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唐伯昶认为实践十号是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是技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设计:协调一致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唐伯昶认为卫星工程是个大系统,工程总设计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卫星的使命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规律,这不仅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对推进我国空间领域的科学探索也有重要的意义。"及时雨"实践十号诞生恰逢其时提到返回式卫星,大家并不陌生,到2006年为止,我国共成功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通过这些任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4月6日1时38分,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实践十号卫星")按照预定窗口时间,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于2012年12月31日正式立项,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开展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1990年中国返回式卫星采用的微重力测量系统概况、微重力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微重力测量结果与分折。指出:这是国内首次空间微重力水平监测;研制的JS05-1A 微重力测量仪动态精度优于4μg,响应时间6ms,达到了国际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该仪器为指导优化空间晶体生长的微重力环境及了解卫星工作状况提供了有力手段。通过对该卫星微重力水平监测所获得的73505对数据进行分折,发现有效载荷动作是影响卫星微重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为10~(-4)g 量级;有效载荷不动作时,除1.23%的时间存在10~(-4)g量级不明干扰外,有97.6%的时间微重力的绝对值小于4×10~(-5)g,仅O.3%的时间在10~(-4)g 量级。  相似文献   

9.
《太空探索》2004,(4):14-15
在航天科学技术馆里,有一幅特别吸引人们注意的摄影作品。这就是反映我国航天专家将5台搭乘中国卫星做微重力材料加工试验的仪器交付给联邦德国MBB-艾尔诺公司代表的照片。这5台仪器是1988年5月搭乘在中国的返回式卫星上,在太空邀游了8天之后安全返同地面的。这是我国第二次用返回式卫星为外国用户搭载仪器做微重力试验服务。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三井物产开始为西德英托空间公司就参加1988年10月进行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征集用户。这次实验是利用中国“长征”号火箭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的空余空间,搭载西德英托空间公司独自研制的新型实验装置。该装置在轨道上逗留5~8天,进行晶体生长实验。每l实验的费用约为1000万日元。申请日期截止到1987年11月末,三井物产征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微重力下植物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微重力信号转导研究需要,在微重力条件下培养拟南芥,获得经微重力条件生长的拟南芥样品.在空间实验过程中实时采集、存储和传输植物样品的数字图像,并根据生物样品的生长周期对生物样品进行低温固定和储存,再由返回式卫星带回地面,开展微重力植物生物学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微重力池沸腾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利用中国返回式卫星搭载开展的两次微重力池沸腾空间实验及地基常重力和落塔短时微重力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评述. 研究发现微重力时丝状加热器沸腾传热会略有强化, 而平板加热器则在高热流条件下明显恶化. 微重力时, 气泡脱落前存在沿加热面的横向运动, 加剧了相邻气泡间的合并, 合并气泡会在其表面振荡作用下从加热面脱落. Marangoni 效应对于微重力气泡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据日本电气公司黑田隆二去年底发表的“日本主要空间开发计划”一文介绍,日本正在积极研制一颗可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用于尖端技术产业开发、不载人、可回收的空间实验装置,即返回式卫星。这颗卫星将于1993年用宇宙科学研究所的M-3SⅡ火箭发射到高度为250公里的圆轨道上,工作约一周时间后按预定计划回收(回收舱重800公斤),在日本本土上实现软着路。西德参加了这颗星的部分研究工作。可回收有效载荷舱由热防护罩、观测仪器安装平台、各种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14.
1 总体概述 目前,不少国家的科学家们都想利用多种方式打造微重力环境开展研究,比如抛物线飞机、探空火箭、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等实验平台,但它们有的只能提供几分钟甚至更短的微重力环境,有的则价格昂贵,带回样品比较有限,周期也较长, 这对空间生命科学等一些短周期科学实验有较大限制,要想进行周期和价格都合适的微重力研究,返回式卫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返回式卫星运行周期短,适合开展短周期的空间科学实验.这种卫星技术现已比较成熟,且比较便宜.其外形类似于弹头,所以发射时不需要整流罩,卫星的星体就承担了整流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微重力搭载试验和具体实施的办法,以及试验所获得的令人鼓舞的科学成果。同时还提出研制微重力卫星的新设想,为进一步开展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是一种低轨道、三轴稳定、返回舱可安全回收的卫星,可用作遥感卫星、微重力试验平台和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文章简要地概述了卫星的各分系统,卫星的发射和返回以及卫星的主要应用方面。到1990年,我国已发射成功和回收了12颗返回式卫星,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1月21目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日本丸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卫星搭载微重力试验样品的交接仪式。 这次搭载是由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提供的。卫星于1996年10月20日由我国的长征2号丁火箭发射,11月4日卫星顺利返回。回收的搭载样品完好无损,遥测数据齐全。日方对长征火箭的再次发射成功、卫星及搭载样品的顺利回收表示祝贺。在我国发射的17颗返回式卫星中,16颗获得成功,成功率达94%。 这次搭载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首次为日本用户提供服务。这是继为法国、德国提供微重力试验搭  相似文献   

18.
5日美国航宇局局长戈尔丁和俄罗斯空间局局长高普捷夫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交换宇航员互乘航天器的协定,即俄罗斯宇航员将在1993年11月乘坐美国的航天飞机,而美国的宇航员则准备乘俄的联盟号宇宙飞船到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90天。另外,美航天飞机将载两名俄宇航员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去替换在那里工作生活数月的俄宇航员; 俄在1994年向火星发射的探测器上将搭载美国的科学仪器。 6日北京时间14时20分,中国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两颗卫星,即中国的第14颗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和瑞典的“弗利亚”(Freja)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的卫星将在太空运行8天,进行科学探测和微重力试验,其中一项实验是中国和日本联合进行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在微重力环境中生长砷化镓单晶实验的基本原理,单晶炉结构和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夏光 《国际太空》2007,(3):22-26
1月 □□1月10日,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将4个有效载荷成功发射到了太阳同步轨道.它们分别为:印度本国的制图卫星-2(CARTOSAT-2)、太空舱返回实验-1(SRE-1),以及印度尼西亚的LAPAN-Tubsat和阿根廷的PehuenSat-1卫星.其中,SRE-1是印度第1个返回式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质量为550kg,用于进行微重力试验,它已在1月22日成功返回地面.这次发射也是2007年的世界首次发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