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通信信号的降维检测方法及带宽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  吴嗣亮 《宇航学报》2012,33(9):1295-1300
在突发通信信号检测中,在频率、带宽进行二维搜索的检测方法计算量大,提出了可减少计算量的降维检测方法,该方法在单一检测带宽下进行频率搜索检测突发通信信号。对其带宽参数选择进行了分析。理论计算和仿真表明,降维检测器用于单一速率信号检测时,当检测带宽与信号带宽一致时具有与二维检测器相同的检测性能,当检测带宽与信号带宽相差一倍时,信噪比损失2dB左右;用于混合速率突发信号检测时,最佳带宽与速率的概率分布、信噪比等多种因素有关;对发送功率不变的各速率均匀分布的混合速率突发信号,检测带宽匹配于最大信号带宽可在较高信噪比时获得最高的平均检测概率。这些分析为降维检测器的带宽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空间垃圾及微流星始终在威协着人类的航天活动,为防止空间垃圾和微流星对航天飞行器的破坏,世界各国航天技术专家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工作。本文介绍了俄罗斯的一种微流星和空间垃圾撞击试验台。  相似文献   

3.
《空间电子技术》2007,4(4):I0001-I0002
第1期突发通信系统中的OFDM同步技术研究…………………………………………………司江渤,李赞,金力军等(1)星载反射面天线赋形技术研究………………………………………………………………………陈志华,关富玲(7)星载SCAN SAR工作模式研究………………………………………………………………谭小敏,张洪太,王万林(13)导航卫星有效载荷自适应滤波研究…………………………………………………………………窦长江,白英广(19)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子系统介绍………………………………………………………………韩虹,张立新(24)流星突发通…  相似文献   

4.
突发通信系统中的OFDM同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突发通信中,要求系统的同步能够达到快速准确,以便通信的顺利进行。文章针对应用于突发系统中的OFDM的同步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系统中主要存在的三种同步:符号同步、样值同步以及载波同步的原理,并给出了具体实现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介绍了光学波束形成天线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采用实时延技术的光学波束形成天线的方案设计,然后重点介绍了数字调制信号通过该天线的波束形成网络的传输实验。给出了实测的频谱性能、分析与结论,并指出了光学波束形成技术用于实际通信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在DVB-S2标准提出的LDPC码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以及编码算法的基础上,对LDPC码编码复杂度以及译码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验证;在AGWN信道下,采用BPSK调制方式对DVB-S2标准码长为16200、码率为0.5的LDPC码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LD-PC码纠正突发错误和随机错误的能力均很强,具有很高的纠错比特数,适合应用在深空通信的恶劣环境中;并初步论述了深空通信的信道特点,通过和Turbo码比较,分析了LDPC码作为深空通信系统信道编译码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自英国陆军选用流星导弹以后,防空系统设计人员以及南北半球的用户对这种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就这种武器的研制现状、性能和部署等情况作简要介绍。 肖特公司于1982年在原来的S14设计方案基础上开始对流星武器系统进行原理和可行性验证,在与英国宇航公司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概述了单片机与PC机间串行口通信的基本原理,介绍了89C51单片机及其外围信号采集电路构成的下位机的原理及程序框图,并详述了在Delphi环境下上位机利用Spcomm控件与下位机进行RS232串行口通信的实现。在教学和实际工作中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扼要介绍近地空间环境的基础上,简述了高层大气、高能带电粒子,空间等离子体、空间碎片和微流星等空间环境对航天器轨道,姿态的影响,以及航天器辐射损伤,机械损伤,化学损伤,表面充放电,电子器件硬软错误,通信和测控的干扰等诸多空间环境效应,还简要介绍了我国空间环境探测的主要成果以及空间环境对航天器影响的对策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从数据通信的角度分析了调制解调器的功能特点,详细讨论了通过公用电话交换网利用调制解调器进行锭程数据通信过程中建立通信链路的几种实现方法,并着重介绍了一种软件拨号的方法在开发无人值守自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频地波雷达抗短波通信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强勇  苏洪涛  焦李成 《宇航学报》2003,24(5):529-533
短波通信干扰包括短波通信瞬态干扰和短波通信长干扰两种。在对短波通信干扰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特征子空间理论,提出了有效抑制短波通信干扰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消除短波通信瞬态干扰,而且对多个瞬态干扰同时存在所形成的长干扰的抑制也非常有效,这是一般抑制瞬态干扰的方法所达不到的。实测数据仿真结果表明了这种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魏传锋  庞丽萍 《宇航学报》2013,34(8):1172-1176
诸如载人航天器、潜艇及地下涵洞等有限空间,由于空间小、密闭性强、人员活动频繁,应对突发污染能力差,当发生突发污染事故,直接影响密闭空间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亟需发展一种可行的突发污染源辨识方法,提高上述密闭环境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能力。针对三维密闭空间内的持续污染源,提出一种基于多位置假设的突发污染源定位方法,利用单传感器的观测数据实现三维空间内突发持续污染源辨识;为了提高起始污染浓度感知速度和突发持续污染源定位精度,同时提出采用单边U检测方法进行污染感知;另外针对影响定位的主要因素进行仿真分析。本项研究能够为三维密闭空间内突发持续污染控制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崔冕  王宇 《空间电子技术》2010,7(1):30-33,59
文章介绍了一种中高速突发解调处理系统突发捕获与载波同步算法实现,采用相位域突发捕获与同步算法,解决了卫星上行信号幅度变化对突发捕获解调性能的影响,具有突发捕获概率高、载波同步快和解调动态范围大等优点,并且该算法FPGA逻辑资源占用及运行速度在软硬件实现上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温度测量是真空热试验中一个重要的测量项目,数字测量技术是适应真空热试验温度测量需求多样性的一项新的应用技术,而实现多机通信则是数字测量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建立了具有多种多机通信模式的真空热试验航天器温度数字测量系统,阐述了不同多机通信模式的通信原理与协议,介绍了利用上位机管理软件VB6.0实现串行通信以及对温度数据进行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快速部署浮空器通过运载器将部署平台投放到预定空域,经过分离、减速伞减速、空中充气、展开等阶段,快速完成浮空平台在平流层的部署,可以实现突发灾难区域的应急通信、应急观测、应急监控等功能,能有效弥补目前平流层浮空器放飞条件限制多、升空过程风险大和部署时间长的不足。对其系统组成、优势进行了介绍,对总体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及初步分析验证,并围绕浮力体形式、浮力体充气气体、浮力体表面材料、浮力体载重能力、浮空器分离过程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MSComm通信控件是一个通用的通信控件。文章介绍了如何利用Visual Basic语言,通过MSComm通信控件,开发微机对程控交换机进行数据采集的编程技术,给出的程序代码具有通用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战场通信侦察对抗系统的快速发展,通信信号体制变得非常复杂,给非合作接收条件下的通信信号检测、调制识别及信号辐射源个体识别带来困难。为了全面掌握信号先验信息,对复杂多样的通信信号体制进行盲检与识别,本文提出基于时频图分析和深度神经网络的多种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方法。首先,利用时频分析将不同典型通信信号转换为时频图像,再将标注后的时频图输入基于深度学习的YOLOv6(目标检测模型)网络中进行特征学习;然后,通过设计YOLOv6更高效的网络结构,使其能够对信号的时频图进行快速识别;最后,将训练后的网络权重对典型通信交叠信号进行测试,对提取的特征向量进行分类识别,完成6种调制方式识别与位置的快速确定,实现在非合作接收条件下的多个典型通信信号调制方式的检测和识别。  相似文献   

18.
介绍公钥基础设施 ( PKI)所能提供的核心服务内容 ,对智能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给出一个具体的 PKI实现方案 ,并根据该方案制作了利用 PKI进行安全通信的演示系统  相似文献   

19.
量子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无线量子通信研究与应用的热潮,量子通信的高度安全性似乎已经达到了战场通信的终极目标,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针对这一情况,在简要介绍量子通信系统常见类型的基础上,对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可靠性进行了必要的区分,指出目前仍然能够利用无线量子通信工程实现中的缺陷来进行窃听,而且可以通过对无线量子通信传输的压制干扰来极大地降低其有效性与可靠性,甚至达到阻断无线量子通信传输的目的.以上探讨对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无线量子通信系统的特点,以及从电子对抗向量子对抗的应用扩展推进具有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贾旭  李少辉 《航天器工程》2013,22(1):120-126
介绍了国外典型星地激光通信终端的技术指标及试验验证情况,针对不同的通信终端,对影响激光通信链路设计指标的瞄准、捕获和跟踪方式(PAT)、发射和接收系统设计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星地激光通信链路余量设计进行了总结,可为我国星地激光通信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