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美、俄、英、法等军事大国重申战略弹道导弹是实现战略威慑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竞相开始规划和研制新一代战略力量。2006年,美国继续改进“民兵”3和“三叉戟”2D5战略导弹,开始下一代战略导弹的研究,并启动常规远程导弹的研究。俄罗斯加快了新型战略导弹的研制和部署力度,公路机动型“白杨”M正式进入部署阶段。法国新型潜射弹道导弹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英国也加紧规划下一代战略威慑力量。此外,印度、朝鲜等发展中国家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已先后进入飞行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5,(2):46-46
2004年12月24日,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成功试射了一枚机动式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这是该型号导弹的第4次试射。俄战略导弹部队新闻处当天在莫斯科向媒体宣布.试射导弹的弹头准确命中位于俄远东勘察加半岛库拉试验场上的预定目标。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观看导弹试射后说.  相似文献   

3.
概述固体火箭发动机由于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维护方便、反应迅速等突出优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弹道导弹和航天领域的主要推进工具之一。当今世界上,拥有战略导弹的有美、苏、法、英等国。自1957年美国开始研制“北极星”导弹起,各国已研制了近40种战略导弹,其中26种为固体型号,这26种固体导弹所用的固体  相似文献   

4.
庭忠 《中国航天》1996,(1):34-36
俄罗斯的白杨(SS-25)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将其白杨洲际弹道导弹,也就是西方所说的SS-25镰刀,称为21世纪的导弹。它是第二阶段战略武器削减条约(STARTI)之后唯一适干俄罗斯战略部队现代化的导弹系统,在今后十几年里将成为俄战略导弹部队的核心。俄...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是世界上战略导弹研制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产品种类齐全,供应链完整,具备研制和生产井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的能力,以及研制和生产反弹道导弹导弹的能力;在总体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控制系统、电子设备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在役的  相似文献   

6.
《苏联宇航》1983年6月6日报道:据美国参议员詹姆士·麦克卢尔说,苏联目前正在试验两种新型的洲际弹道导弹。这两种导弹比 MX 和“侏儒”还好些,MX 导弹将在1986年部署,绰号为“侏儒”的单弹头小型洲际弹道导弹拟于1993年之前部署。这位参议员说,在美国试验 MX 或开始研制另一种小型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之前,苏联就在进行 PL-4和 PL-5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试验了。他还说,PL-4比 MX 好,苏联已经计划用这种新型的 PL-4取代他们在七十年代中后期部署的相当于 MX 的洲际弹道导弹。PL-5比美国的小型机动导弹“侏儒”好,而“侏儒”  相似文献   

7.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司令表示,俄罗斯计划在2014年完成新型铁路机动发射系统的初步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突然发现渐行渐远的“死亡列车”似乎又慢慢回来了. 提到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很多人都会想到被誉为“死亡列车”的前苏联SS-24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它是世界上唯一进行过实战部署的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2005年,俄罗斯宣布永久性拆除SS-24导弹系统,作为回报,美国让在发射井部署的MX导弹退役,曾经让人谈之色变的“死亡列车”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夸下海口,提出了一项“星球大战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战略导弹防御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的设想,美国将在空间建立一个庞大的弹道导弹防御网,用于摧毁世界上任何地方射向美国的弹道导弹,使美国在遭到导弹袭击时就像“在屋顶下避雨”一样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前言战略导弹的“研制周期”不能只理解成一个“时间”概念。纵观美国战略导弹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对研制周期的要求,主要取决于国家战略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敌情态势的不断变化,如果战略导弹的研制周期过长,那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出来的导弹可能会  相似文献   

10.
俞杰 《中国航天》2001,(12):35-36
11月1日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成功地进行了一次RS-12M“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导弹从普列谢茨克国家航天试验基地发射升空,飞行7000多公里后,准确地命中了位于远东勘察加半岛试验基地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10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刚刚表示,俄罗斯决定不再反对美国就“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所进行的一系列拦截试验;11月3日美国副国务卿伯尔顿又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一同抵达莫斯科,同俄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就导弹防御和削减核武器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并为原定于11月13日的美俄首脑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美国潜地、地地导弹所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状况、发展趋势作一简要介绍。一、技术状况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在突破固体导弹的主要技术关键以来,先后研制成八个型号的固体战略导弹。目前,正在研制“MX”战略弹道导弹。通过固体发动机的生产和新技术的预研,美国的固体发动机技术在国际上业已居于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民兵”3和“三叉戟”2导弹改进计划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后,美国为了继续保持其核威慑的需求,确定了继续改进现役型号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方向,即用新技术对成熟的现役型号更新、延寿、改进,使"民兵"3导弹更新改进型和"三叉戟"2导弹延寿改进型的服役期分别延续到2020年和2040年以后。美国通过现役型号的改进计划,在21世纪头10年,保持了战略弹道导弹部署数量的稳定。美国国防部在2010年明确表示,要使"民兵"3导弹的服役期进一步延长到2030年,并将进行新型战略导弹的初始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铁路机动发射是确保陆基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能力,应对高侦察力、高精度武器打击的有效方式之一。俄罗斯对战略导弹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开展过深入的系统工程研究,于苏联时期研制的SS-24战略导弹铁路机动发射系统"莫洛杰茨"成功投入作战部署,后由于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要求,而于2005年全部退役并销毁。2012年底,俄罗斯重启铁路机动系统的研制,由莫斯科热工技术研究所牵头研制新型铁  相似文献   

14.
印度的地球地地弹道导弹叶名兰地球(Prithvi)导弹是印度自行设计的一种新型地地弹道式战术导弹。主要用于战场支援和纵深打击。该导弹是已列人印度“综合导弹研制计划”(1993年开始实施)的一种攻击型武器,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实验室负责设计、生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一、战略导弹研制周期和经费 1.美国“海神”两级固体潜地导弹“海神”导弹从1965年1月开始研制到1968年8月首次试飞,研究、试制、试验与鉴定时间为三年零七个月。从1968年8月首次试飞直到1971年3月开始装备海军拉菲特级核潜艇,定型时间为两年零七个月。整个研制周期为六年零两个月。  相似文献   

16.
1、国外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拥有战略弹道导弹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庞大的战略弹道导弹.目前,美国大约装备有738枚战略弹道导弹(450枚"民兵"3和288枚"三叉戟>2),共有1652个核弹头.俄罗斯大约装备有491枚战略弹道导弹(陆基型号5种、331枚;潜射型号3种、160枚),共有核弹头1666个.法国与英国则保持有限的战略导弹规模,与美俄相比差一个量级.法国共有潜射战略导弹48枚,弹头数约200个;英国共有潜射战略导弹48枚,弹头数量不到200个.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的反战术弹道导弹计划以色列的反战术弹道导弹(ATBM)计划由国家预警系统、包括“箭”导弹的导弹拦截系统、火控雷达系统、全国指挥/控制系统组成。目的指挥/控制系统已告完成。导弹拦截系统由以色列自行研制的“箭”导弹和火控雷达系统、美国的“爱国者”组...  相似文献   

18.
1.概述在研究八十年代导弹时,我们首先把导弹分成战略导弹与战术导弹两大类来考虑.该两大类导弹的定义并不一定是很明确的.然而本章所指的战略导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目前苏美在“削减战略武器会谈”(START)中作为削减对象的武器,即主要目的是为了用作攻击手段的武器,如洲际弹道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之类的战略核导弹;另一类是在欧洲战区核武器或中程核武器会谈中要削减的战略核武器,诸如SS—20、“潘兴Ⅱ”或地面发射的巡航导弹之类的战略核导弹.本章划入战术导弹的有:在必要时能运载战术核武器给炮兵以火力支援的美制“长矛”战场支援导弹,或类似苏制AS—6和SS—N—3那样能运载核武器的反舰导弹(苏联正在认真研究供海上使用的战术核武器).这类导  相似文献   

19.
美俄新一代战略导弹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和俄罗斯的新一代战略导弹是指两国准备在2010年以后乃至2020年以后作战部署的战略导弹。美俄两国发展新一代战略导弹的目标虽然都是为了长期保持战略威慑,但美国在保持核威慑的同时,还注重非核打击的战略威慑,而俄罗斯则更强调其有效对抗导弹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20.
张忠 《中国航天》1994,(6):42-44
俄罗斯的SS-21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俄罗斯的SS-1C飞毛腿B弹道导弹曾在1988年的两伊袭城战、1989~199q年的阿富汗战场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广泛使用,引起了人们对弹道导弹扩散问题的关注。根据1993年的导弹技术控制条约,飞毛腿导弹属于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