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遥感器热光学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空间遥感器热光学分析与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当前遥感器热光学分析的意义,认为这是提高长寿命遥感器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某长寿命遥感相机,提出进行热光学分析研究的总体方案、具体实施途径、技术关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航天光学遥感器仿真系统技术研究目的和意义。根据初步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航天光学遥感器系统仿真技术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技术途径等。重点研究了目标与背景、空间环境条件(温度场、真空、重力场和辐照)、卫星平台等对遥感器成像质量的影响和仿真内容,研究了用地面试验进行验证的方法,提出了建立系统仿真的结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国际太空》2013,(8):67
为了推动我国空间高分辨率光学遥感载荷的持续发展,促进空间光学遥感领域学科发展及专家交流,拟定于2013年11月中旬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空间光学遥感载荷与信息处理技术"2013年学术交流会议。该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空间光学遥感载荷领域相关专家到会作特邀报告,欢迎广大科研人员、学生认真撰写论文,积极参加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有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光学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筹)、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有效载荷专业组,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办,昆明物理研究所协办。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8月21日,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集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于一体,致力于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火工装置技术、空间激光探测技术、航空光学遥感技术、复合材料结构成型技术六大专业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所具备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较高水平,引领着国内空间光学遥感领域多项前沿技术的发展,成功在轨应用100余台光学遥感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重要科技成果400多项。环境工程与试验事业部拥有温湿度气候箱/室、力学试验、特殊环境试验、以及防护类试验,致力于军民品的高低温、湿热、振动、跌落、冲击、摇摆、加速度、温度高度、太阳辐射、热真空、淋雨、沙尘、盐雾、霉菌等环境类试验、防护类试验和可靠性试验及热控设计实施、真空系统研制集成,承担了国家多个重大专项建设和重要型号研制项目。客户已涵盖航天、航空、电子、汽车、轨道交通、半导体、智能制造等各行业多个领域,规模为国内同行业领先,设备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空间光学遥感器分辨率、可靠性的提高,其在各方面性能要求也逐步提高,向大型化、复杂化、轻量化、敏捷化方向发展,要求光机结构具有高比刚度、高尺寸稳定性、合理的阻尼特性,并且具有结构功能一体化,如光机结构同时实现温控、减震等功能要求。另外,各型号任务均具有研制周期短的特点,要求制造环节能够快速响应,缩短制造周期,为型号任务节省宝贵时间。开展3D打印技术在遥感器研制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复杂薄壁光机结构的快速、精密制造,打破现有研制模式的限制,提升结构性能和功能化设计,为遥感器的研制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高精度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可精密调整次镜位姿,实现空间光学遥感器地面光学装调及光学像差在轨主动校正。为解决研制高精度并联平台的多指标多约束结构优化设计及高分辨力驱动支链设计2个难点,建立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逆解数学模型及ADAMS参数化模型,确定了结构优化目标函数,结合支链长度、铰链转角等约束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得到并联机构结构参数及驱动支链分辨力需达到60 nm的需求。基于此需求,设计了基于“无刷直流电机+滚珠丝杠+光栅尺”的驱动支链,采用PI控制律实现高精度消静差闭环伺服控制,使驱动支链分辨力达50 nm。对并联平台精度进行光学测试,结果表明,平台带载平移分辨力为0.2μm,转角分辨力为1″,满足指标要求。该平台已成功应用于空间相机的地面光学装调及像差主动校正实验,为在轨应用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外卫星光学遥感器前沿技术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平台搭载光学、雷达、红外等遥感器,获取地球陆地、海洋和大气的特征信息,形成图像以及反映物质成分的光谱信息等遥感产品。国外正在大力发展天基薄膜衍射成像、空间分块可展开光学成像、天基光学合成孔径成像、天基超光谱成像等新型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在空间、时间、光谱等不同维度的高分辨率光学探测。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于去年年底发射的遥感卫星二十四号顺利通过在轨测试。在该星研制过程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合作,首次采用钛合金3D打印技术完成了次镜支撑结构的优化设计和一体化成型。据了解,3D打印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在国内航天器中尚属首次,在国际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中也是首创。508所与北航紧密合作,成功突破了基于  相似文献   

16.
采用等效弹簧模型对空间光学遥感器主镜的旁瓣子镜与中央子镜的锁紧刚度进行简化处理,分别分析了"旁瓣子镜与中央子镜之间锁紧力"和"旁瓣子镜与中央子镜之间定位装置的定位球直径"对空间光学遥感器主镜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旁瓣子镜与中央子镜通过运动支承定位并由锁紧装置锁紧后,结构1阶固有频率由整体式结构的33.592赫兹下降为十几赫兹,下降幅度约50%。增大锁紧力和定位球直径都可以提高主镜结构的固有频率,但是增大定位球直径对固有频率的提高比增大锁紧力对固有频率的提高要明显得多。  相似文献   

17.
针对空间光学遥感器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中舱板温度分布不均的问题,运用模块化思想对某型号空间光学遥感器工装的舱板结构开展了优化设计。将舱板按照温度分布进行分块,提出模块化拼装和模块化热控2种设计方案,模块化拼装是对舱板及其表面加热片进行独立分块划分,模块化热控则是将舱板视为整体,仅对其表面的加热片进行分块设计。结果表明:模块化热控的舱板平均温度偏差为0.205 K,低于未模块化设计的0.87 K和模块化拼装的0.30 K,提高了舱板的温度均匀性。同时,模块化拼装改善了舱板温度分布,使得符合热控要求的测点比例由34.8%提高到96.7%,但独立划分的模块之间仍存在一定温差;模块化热控则消除了模块间的温差,将符合热控要求的测点比例进一步提高到100%,完全满足热控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刘佳 《国际太空》2014,(10):85-85
2014年9月21日,第19届中国遥感大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近千名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共同主办,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光学遥感专业委员会承办。本届大会主题为"遥感-精确感知服务社会和谐发展",大会围绕国家遥感发展战略展开深入讨论,以便在充分把握国际遥感新动向、新进展以及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使我国遥感事业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摘要: 为满足中国未来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对光学成像敏感器工作能力尤其是杂光抑制能力的更高需求,研制新一代空间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该产品多项指标优于其上一代产品神舟八号CCD光学成像敏感器,测量距离由原来的150~2 m范围提升为250~0.9 m范围;目标捕获时间由10 s缩短为0.32 s;抗杂光干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准全天候工作.该产品已在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中成功验证,可在后续更好地服务中国空间站、探月三期等工程的交会对接任务.介绍该产品的测量原理、系统组成、地面试验和在轨工作表现等情况,并给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20.
深空自主导航光学敏感器及其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进行深空自主导航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方法具有自主性强、精度高、节约成本等优点,且距离地球越远越显优势.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用于深空巡航段的自主光学导航敏感器设计研制和验证工作,所研制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原型样机设计技术指标为:焦距953.8mm,视场角0.8°×0.8°,探测极限灵敏度12Mv,测量精度0.5″(1σ),动态范围100∶1.试验室测试和外场观星试验的结果表明,测量精度达到0.5″(1σ),探测极限灵敏度达到12.5Mv,技术指标全部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