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5,(4):5-5
本刊讯由中国科协和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办、中国宇航学会承办的“航天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专家论坛4月1日在北京举办。论坛围绕“航天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这一主题,就“我国航天技术对关联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关于发展我国空天飞行工程技术”、“开展探月工程对我国  相似文献   

2.
夏丹 《航天》2010,(8):10-10
“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间隙,本刊记者对竞赛评委会主席、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行星科学和探索项目高级教授和协调人、印度“月球初航”项目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主席班德瑞先生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他对月球探测和国际合作部有很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动化学会“三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期间,召开了两委员会部分委员和本刊编辑委员会委员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本刊今后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会议决定1981年第一期刊行一期工业遥测专辑,以加强对工业遥测的  相似文献   

4.
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学习、贯彻落实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大好形势下,在航天工业总公司贯彻《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即将跨入“九五”时期,对航天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1979年钱学森同志对标准化和标准学研究有过论述,提出“我们国家要打破闭关自守,要和国外交往……干脆下决心全部用国际标准”等。这实际上是要转变观念、标准化要改革开放的问题。总公司质量技术监督部高顺林副经理于1995年11月9日看过此文后提出:在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在贯彻总公司《改革与发展纲要》和第三次航天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之际,重新学习钱学森同志“谈标准化和标准学研究”很有意义。为此,本刊将原国家标准总局走访钱学森同志谈“标准化和标准学研究”原文转登于此,以供领导和同志们学习、研究之用。同时,本刊将设专栏进行讨论,欢迎撰稿。  相似文献   

5.
技术基础工作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目前面临的国内外政治和经济的严峻形势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指示精神 ,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需要 ,国防科工委提出“国防科技要发展 ,技术基础须先行” ,这是国防科技工业多年来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为此 ,国防科工委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编写了《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工作的若干意见》 (即“36条”)。 2 0 0 1年 7月 4日至 5日 ,国防科工委在京召开了“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工作若干意见的发布暨宣讲会” ,要求各单位把宣传和宣讲“36条”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 ,结合实际 ,制定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 ,认真落实并抓出实效。会议的相关报道见本刊封底。为广泛宣传 ,使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了解“36条” ,本刊在此全文刊登  相似文献   

6.
邸乃庸 《航天》2009,(3):10-13
1月25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模型亮相央视春节晚会,这场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处子秀,让民众对太空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为了更清晰地让读者了解“天宫”是如何建成的,本刊特从这期开始以图解的方式连载“国际空间站是如何建成的?”,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5,(8):3-8
在今年4月1日举办的“航天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专家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代表集团公司做了题为“我国航天技术对关联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报告。本刊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整理,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徐琳 《卫星应用》2007,15(2):26-29
本期刊载的《中国测试“卫星杀手”震撼华盛顿》、《外层空间:回归的威慑》和《“相互确保脆弱性”与中关太空安全平衡》等3篇文章转载自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网站《中国安全》季刊和《华盛顿观察》周刊。3位资深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面分析并解释了中国此项反卫试验的背景、动机和影响,重点分析了美国新的航天政策对中国提出的新挑战及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本刊转载这些文章,意在供领导和专家参考,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本刊曾于1991年12卷第1期上发表过李江先生的《恒流平面折线法》一文。文中对高频丙类调谐功率放大器的传统分析方法“输出平面折线法”提出异议,并提他的“恒流平面折线法”。时隔七年之后,李江先生又给本刊寄来该文的续篇。李先生已年近七旬,早已退休,...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13,(12):47-47
本刊讯 11月22日,电动车行业龙头企业新日电动车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约,成为行业内唯一“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这意味着,电动车将以拥有航天品质的“高富帅”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航天技术在电动车方面的“民用化”、电动车行业加速智能化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在国防部于 2 0 0 0年 2月向国会提供的《科索沃 /“联盟部队作战”战后报告》中 ,国防部列举了塞族综合防空系统 (IADS)给北约部队作战造成的困难。报告说 ,塞族指挥中心、雷达和导弹发射架从开战以来就是北约的重点攻击目标。塞族对北约的作战飞机发射了大量的地空导弹和高射炮弹。北约参战的作战飞机受到导弹攻击的平均数约是“沙漠风暴”期间多国部队作战飞机受到伊拉克类似攻击的三倍。北约结合使用了有源支援干扰机和“哈姆”导弹 ,用各种不同的飞机 (EA - 6B、F - 1 6J和EC -1 30H)对空袭飞机提供SEAD支援 ,此外还使…  相似文献   

12.
“人为失误”是工程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研究,许多工程事故中,人为失误占有重大的此例,一般为50%,多者竞达占80%!可见要保证工程设计质量,必须对“人为失误”给予足够的重视。“人的可靠性”是研究人为失误的产生、防止等的学科。本刊请青年研究人员戴光亚写一组文章,以讲座的形式分期刊出,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航天员》2006,(2)
公众对“神舟”飞船的了解程度到底有多少?他们眼中的飞船是怎样的?本刊通过网络和随机采访,听普通百姓说说他们认识的“神舟”飞船。七问“神舟”一、从一号到六号,“神舟”飞船有哪些技术状况上的变化?——网友:雪文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飞船的总体设计方案一直没变,大的结构、系统组成和各系统分工都没有本质变化。只是要求更严,可靠性更高,有一些细节上的技术状况变化。“神舟”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型飞船,主要目的在于验证返回技术。“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神舟”三号飞船增加了部分载人所需设备和保证航  相似文献   

14.
王双军  宿东 《航天》2014,(1):6-7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怀抱“玉兔”在月球虹湾区成功着陆,中国一举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3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本刊综合国内外各方报道,特编辑“嫦娥三号登月”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我校办学定位战略的实施,突出以工科为主,工管经文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思路,从2005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对原“设计与分析”栏目进行了调整。根据我校工科专业办学实力的实际情况,兼顾社会各界工程技术精英和各兄弟院校老师的投稿需求,设计与分析栏目将改编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栏目。信息与电子工程栏目将主要收录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等学科专业的论文。机电技术应用栏目则以发表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气技术、汽车运用…  相似文献   

16.
温燕 《中国航天》2013,(12):22-25
“欧空局不是中国探月的局外人”。这是近日欧洲空间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在接受本刊特约记者温燕的独家专访时所强调的一句话。作为欧空局的“掌门人”,多尔丹历数欧中“非常成功”的航天合作历史。他希望未来有一天,“欧空局宇航员能够搭乘中国神舟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我校办学定位战略的实施,突出以工科为主,工管经文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思路,从2005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对原“设计与分析”栏目进行了调整。根据我校工科专业办学实力的实际情况,兼顾社会各界工程技术精英和各兄弟院校老师的投稿需求,设计与分析栏目将改编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栏目。信息与电子工程栏目将主要收录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等学科专业的论文。机电技术应用栏目则以发表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气技术、汽车运用…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下面这篇短文所提出的“小小”的问题 ,从规范化和科学化角度来看 ,决非无足轻重。为此 ,本刊特予转载 ,以引我们的共同注意。  相似文献   

19.
《“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本刊于2003年已连载3期,本期载完。该文全面系统介绍了苏联“钻石”航天站从方案提出到计划结束所经历的曲折过程。“钻石”航天站发展的最终结果正如文中所述:“人在太空的存在对军事侦察活动来说没有任何显著的优越性可言。”“载人航天侦察比无人自动侦察代价更昂贵,效果又不那么好,而且也不及时”。苏联从而放弃了载人航天侦察,而转向依赖于无人卫星系统。但“钻石”航天站的技术为发展其民用航天站和国际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2001,(2):10-10
本刊讯为了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从2000年开始举办工程科技论坛。论坛面向社会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影响日益扩大。空间技术是我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在21世纪将有更大的发展。为了总结和交流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就,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中国工程院于2001年2月6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中国空间技术的成就与展望”专题论坛。这是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六次工程科技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办,主要内容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和中国卫星技术的成就与展望。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