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基于AD7746的同面电极电容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面多电极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飞机复合材料构件异常检测技术,而实现同面电极电容的精确、稳定的测量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FPGA为核心,采用ADI公司推出24位高精度电容数字转换器AD7746,设计了同面电极电容检测系统,并给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稳定测量出微小电容,可检测到复合材料实验样板0.2 mm厚度变化和8.6 mm检测深度。  相似文献   

2.
同面多电极电容传感器是一种新的飞机复合材料构件损伤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的正问题中敏感场分布函数的计算要涉及到静电场中电容计算问题。在仿真研究中,电容要通过场的数值计算方法来求得。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计算同面多电极电容传感器中的各电极对之间的电容,对检测材料发生异常及传感器参数改变时电容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为损伤检测的特征提取和逆问题图像重构提供了仿真数据。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利用同面电容传感器对复合材料进行无损检测的原理,运用AnsoftMaxwel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极板间距和屏蔽电极形式的传感器进行仿真计算,比较分析了不同极板间距的传感器产生的电场强度变化趋势,研究了不同屏蔽电极对传感器检测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传感器极板间距越大,检测深度越大,检测特性越好;在3种屏蔽电极中,环形屏蔽电极的检测特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螺栓连接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结构中,结构的连接状态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航空飞行器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着振动、冲击等多种极端环境,最终会导致栓接结合部出现松脱、滑移等现象,因此对结构的连接状态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综述了螺栓连接状态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测试原理。首先,对螺栓连接状态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结合面细微观机理和结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然后,介绍了传统的螺栓连接状态直接测量技术,并分析了其测量精度不足和应用局限性等问题。最后,综述了各类基于响应信号的螺栓连接状态测试技术的原理,包括振动信号分析法、机电阻抗法、声弹性效应法、超声波能量法、光栅光纤传感器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指出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热敏薄膜传感器测量流场温度和壁面剪应力的原理,选择聚酰亚胺为衬底材料,金属镍为热敏材料,提出了一种电镀引线的柔性热敏薄膜传感器阵列结构及其制作工艺.经热敏性能测试,该柔性热敏薄膜传感器阵列结构简单,可贴附于高曲率复杂表面,实现非破坏动态流场参数测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飞机各系统复杂度的提高,信号频率和密集布线使得线缆间的电磁能量耦合更加严重,串扰噪声不断恶化。通过梳理线缆间串扰的电容性耦合模型和电感性耦合模型,两者综合在被干扰对象上产生干扰噪声。大型飞机飞控系统采用LVDT传感器作为舵面位置传感器,由于电缆长度增加,电缆串扰耦合引起的测量误差已不可忽略。长电缆的串扰耦合将导致LVDT传感器的电压测量值增高,从而引起舵面反馈超差,甚至危害飞机安全。通过CST软件对LVDT传感器的长电缆上信号传输进行仿真,近端和远端的串扰电流相位相差180°且幅值相等,近端和远端的串扰电压相位相同且幅值相等。结合电容性耦合模型和电感性耦合模型分析可知,长电缆之间的线间电容是LVDT传感器电压测量值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精密电容测量模块的基本原理,将该电容测量模块应用于某型飞机电容式油量表检测仪中测量电容式油量表传感器电容,并设计了该模块和检测仪内部测控计算机相应的接口程序。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型飞机油量测量系统故障多发、无BIT设计问题,成立专门课题组进行研究.通过理论研究、电容信号提取、在线测试的电气接口标准制定、在线测试的电容判定标准制定,解决了油量测量系统故障定位难题.通过内场系统联合试验论证和机上实践,将原故障处理周期从3天降至1.5小时.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目前飞机结冰探测存在测点单一,测量不准确、探测位置不匹配的问题,基于光强反射方法研制了光纤结冰传感器,基于压电振动方法研制了平膜结冰传感器,将两者进行组合嵌入至NACA0012翼型,研制了一种适合飞机翼面、多点分布测量的混合式结冰探测系统,并在低温冷库、结冰风洞中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多点分布测量的混合式结冰探测...  相似文献   

10.
马敏  范广永  王力 《推进技术》2020,41(6):1396-1403
为了减小电容层析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传感器相邻极板间耦合电容引起电容测量时的噪声值,设计了差分电极传感器系统并对差分电极与测量电极距离进行参数优化。实验系统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直接数字频率生成模块生成数字量的正弦激励信号,通过D/A转化为正负交流信号分别对测量电极和差分电极进行激励。差分电极与测量电极到管道中点的距离比例约1:1.2时传感器灵敏度最佳,仿真图像误差降低至0.23,图像相关系数提升到0.84;实验中空场时的系统平均信噪比比普通传感器提升了5.10dB,满场时的系统平均信噪比提升了4.50dB,相邻电极对的静止电容减少至38%,而电容变化占用最多测量值,即62%。差分电极传感器系统经过电极之间距离的优化设计,传感器系统性能得到提升,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并且能够应用在滑油监测。  相似文献   

11.
应用阻尼技术提高结构系统的阻尼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振动控制方法。根据压电元件的压电效应及其具有的电容特性,设计压电吸振器,即根据被控结构,设计RLC谐振回路,把机械结构的机械能通过回路中的电阻热能消耗掉,达到吸振的效果。用实验方法对两种谐振方案进行验证分析,得到一些指导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一种用于新型悬浮结构的使用差分电容进行角度检测的电路分析。为了确保电路具有较小的非线性和高分辨率,进行了电路的噪声分析和和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度仿真。在电容检测接口中,使用了电荷积分放大器作为前置级以消除由于电容接线引起的寄生电容。分析了当存在耦合电容时差分电容桥的输出以及输出信号的非线性误差,分析结果显示该检测电路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和低非线性的角度检测。使用 PSpice 仿真并制作了电容检测印刷电路板。实际实验中,该电路可以检测的最小角度分辨率为 0.04o,非线性误差为 2.3%。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种大型机械安装校准的新方法,论述了利用拉直的钢丝和新型电容测微仪及多功能核准检具对大型机械安装校正给定高精度基准的方法。同时还简要介绍了电容测微仪在校准中的应用及其标定方法,以及多功能检具的功能特点和设计原则等。  相似文献   

14.
根据航空铝合金LC4进行阳极化和封孔处理后在不同浓度醋酸溶液中电容的变化进行在线腐蚀监测.阳极化铝合金LC4在醋酸溶液中的电容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大幅振荡期.结合SEM截面观察结果,在缓慢增长期,氧化膜致密耐蚀;在快速增长期,氧化膜变得疏松;大幅振荡期的出现标志着铝合金表面的阳极氧化膜已经被完全腐蚀掉.同时还研究溶液浓度和封孔对电容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阳极化铝合金LC4在醋酸溶液中的电容变化规律进行腐蚀状况的在线评价.另外,通过LCR数字电桥测得的阻抗-频率图谱与传统测量得到的电化学阻抗谱相比,在变化规律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恒压式气体微流量计的组成和校准原理.在对电容薄膜规做了热流逸效应实验的基础上,对流量计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给出了扩展不确定度和包含因子.通过传递标准漏孔与德国PTB开展了漏率比对,验证了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嵌套环MEMS谐振陀螺是一种基于Coriolis效应的振动陀螺,具有结构全对称、加工鲁棒性好、电容灵敏度高、可采用传统体硅加工工艺实现批量化制造等优点,是目前最具性能潜力的微陀螺方案之一。首先阐述了嵌套环MEMS谐振陀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针对其在敏感结构设计及演化、品质因数提升、频率匹配技术、非线性效应与参数放大技术及零偏补偿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在结构设计、加工技术、测控电路、新机理和新效应的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嵌套环MEMS谐振陀螺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角速率测量,具有巨大的性能潜力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 电路拓 扑结构分析,对其工作状态原理进行阐述。将MMC 电路拓扑应用到永磁直驱风力发电 系统,使用基于电容电压排序的矢量控制作为逆变器控制策略。通过仿真软件搭建所述 系统,仿真结果证实了控制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油/水/气/三相流通过电容极板间隙时所产生的“空间滤波效应”,利用频谱分析的方法检测液相和气相的流速。该方法所需测量参数少,便于实时、在线、连续、非侵入的检测石油多相流各种成分的流速。  相似文献   

19.
静电悬浮微机械加速度计通过静电力把质量块无接触的悬浮起来,具有极高的分辨率.一般采用差动电容式位移检测的方式来精确检测质量块在电极腔内的运动,然后在通过悬浮控制系统来实现六自由度的有源悬浮.针对该电容的检测,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环形二极管解调的单频载波公共激励电极电容式多路位移检测方案,并进行了设计仿真与实验测试,实验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