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航天器抗静电设计是提高航天器在轨寿命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而航天器静电放电标准与规范是提高航天器在轨可靠性和长寿命的重要保障。初步分析航天器静电放电效应与抗静电加固机理,简介国内外的静电放电试验标准与规范的现状,展望我国航天器静电放电标准的发展方向,以期完善航天器静电放电相关标准与规范。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在轨寿命预测与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重点分析了航天器在轨寿命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航天器在轨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价的基本研究思路并分析了研究的内容,提出了航天器基础在轨寿命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应用卫星长寿命、高可靠要求的不断提高,空间环境及其与航天器相互作用的在轨监测日益受到重视,基于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监测的卫星在轨风险管理已成为保障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分析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开展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监测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4.
在航天领域里,航天器环境工程是面向航天器研制及在轨运行的全过程实现航天器的长寿命、高可靠的基础工程之一。航天器环境工程重点要解决的是,航天器在整个寿命过程中的航天器功能、性能的环境适应性验证和可靠性评估,并进行各种环境条件的地面模拟、测试分析、机理研究、环境预示、效应与防护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单粒子效应是影响航天器可靠性和在轨寿命的重要因素。单粒子效应引发的可恢复性错误称为软错误,会导致软件运行出错。本文针对单粒子效应引发的软错误,对航天嵌入式软件中采用的软防护技术,按照控制流防护和数据流防护进行了分类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引言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天器的寿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延长航天器在轨寿命已成为目前航天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就目前情况而言,推进剂携带量仍然是决定航天器在轨寿命的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研究航天器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可靠性与空间特殊环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环境试验对航天器可靠性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原子氧、空间辐照粒子、等离子体与带电、空间碎片等特殊环境及其效应对航天器寿命及可靠性的影响,并对开展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环境试验技术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外航天器试验标准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国外的航天器试验标准发展现状,同时讨论了在航天器研制中环境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的关系.对于这些标准,只要应用得当,将能保证航天器的性能要求和在轨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航天设备与地面设备相比,制造成本高,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也高。为了延长航天器寿命,提高其在轨工作的可靠性,需要考虑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下的可维护性需求。针对航天资产在轨软件实现功能维护的需求,研究空间环境应用背景下的高可靠在轨可重构技术。基于FPGA芯片在航天器领域中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及可靠性,设计了一种FPGA架构下的高可靠在轨重构系统。该系统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星载设备中普遍使用的“SRAM型FPGA+反熔丝FPGA”的硬件架构,在实现SRAM型FPGA动态刷新功能的基础上仅通过软件更改来增加在轨重构功能,极大降低了硬件更改的成本,扩展了可重构功能的应用范围。在某航天器星载设备中应用该在轨重构系统,通过实际飞行经历,验证了该架构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可扩展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在轨故障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在轨工作性能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文章就近几年发生的航天器在轨故障情况作了介绍,对一些故障事例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加强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研究的重要性和需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杰 《航天》2011,(10):44-47
卫星在轨操作任务主要包括在轨燃料加注、在轨模块更换、在轨发射、在轨空间碎片清除等。值得指出的是,在轨操作可以针对己方航天器进行,也可以针对敌方航天器进行。能够通过在轨加注延长航天器寿命,也可以利用交会对接和空间机械手技术将敌方航天器拖离目标轨道,具有巨大的商业和军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空间的在轨补给技术是航天器主要的在轨服务模式之一。它是延长航天器的有效工作寿命、提高航天器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轨补给技术的现状;概括了空间在轨加注的技术要求;对比了三种典型的在轨加注方案:直接加注,更换贮箱,整体更换推进舵;最后以双组元推进剂加注系统为例,简介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3.
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的环境充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空间实验和电子计算机预测已经揭示,在极光电子环境中大型航天器的充电电位会高达6000--7000V。对采用大功率太阳阵的航天器而言,其相对于空间等离子体的悬浮电位将因太阳阵工作电压的提高而增加。例如表面材料因遭受离子轰击和电弧放电而老化、剥蚀、由于材料再沉积而使表面污染增加以及航天器电子系统因静电放电而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等。因而对载人航天和长寿命空间站而言,解决航天器带电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对  相似文献   

14.
配电系统是载人航天器的电能传输网络,故障严酷度等级高,在故障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遥测点及控制点可以实现其在轨维修,这对提高载人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载人航天器配电系统的基本单元为例,从实现可维修的角度对配电系统基本单元拓扑结构的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故障诊断与定位、故障隔离与系统重构、维修流程与安全性设计3个方面,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分析。文章提出的维修性设计,能够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载人航天器系统设计进行优化,按设计要点提前规划平台资源使用情况,从而实现配电系统维修性与平台资源使用之间的平衡,对载人航天器配电系统可维修性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7年9月10~13日,日本九州技术学院(KIT)航天器环境工程实验室主任、航天器表面带电专家Mengu Cho教授到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讲学、交流。Mengu Cho教授1993年于美国获得航天器表面带电专业博士学位,并长期从事航天器的表面带电试验和理论研究,编写了ISO标准"卫星太阳帆板空间带电引起的静电放电试验",在卫星高压太阳电池阵表面充放电效应评估、验证技术方面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6.
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集成化管理与快速处理是保证航天器在轨安全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航天器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给出了系统的组成、架构和数据处理流程。该系统集成了航天器空间环境与效应监测数据的管理、处理、综合分析、参数标定和可视化显示功能,能够实现电子、质子、总剂量、原子氧、温度、表面电位、污染等环境与效应在轨数据的瞬时参数(通量、剂量率、温度变化率、表面电位变化率、污染沉积率)和累积参数(注量、电离总剂量、温度、表面电位、总污染量)的监显,为航天器的在轨健康实时监测、风险快速预报预警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低地球轨道航天器对接放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介绍了低轨道航天器对接放电的产生机理,通过模拟试验、电路仿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低轨道航天器对接产生静电放电的可能性、条件、放电强度、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并提出防止静电放电危害的措施,为工程应用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空间环境试验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空间环境试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根据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需求,从大型复杂航天器环境试验、长寿命航天器环境适应性评估验证与防护、空间环境及其效应在轨飞行实验、月球与深空环境模拟与试验等方面对我国空间环境试验技术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空间辐射环境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空间辐射环境是航天器在轨运行所面临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因其诱发的单粒子效应、总剂量效应、位移损伤效应、表面充放电效应、内带电效应等既可引起航天器材料、器件、结构等在轨损伤、性能退化甚至失效,然而又可以利用其开展空间育种等活动。文章从空间辐射环境与模型、空间辐射效应及机理、空间辐射环境与效应试验的评价标准、空间辐射环境效应试验方法、空间辐射环境与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空间辐射环境与效应数值模拟、空间辐射环境与效应飞行试验及抗辐射加固技术等角度对空间辐射环境工程的现状进行了评述,进而提出了空间辐射环境工程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航天器在轨寿命的延长,分子污染对其空间光学系统在轨安全和可靠性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文章首先阐明空间分子污染的来源及其对空间光学元件的效应;之后分析温度、紫外辐射、激光照射等空间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光学元件分子污染的影响,揭示空间环境影响光学元件分子污染的演变过程和形态;进而给出地面预处理、表面改性、优化系统设计和在轨主动清除等方面的空间光学元件分子污染减缓与清除技术;最后提出分子污染的高灵敏监测、热控及分子污染吸附复合涂层、分子污染在轨高效去除技术、先进的协同模拟设备和仿真技术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