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先讨论了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的技术途径,介绍了隐身技术在飞机、导弹和舰艇上的应用现状,然后讨论了雷达反隐身和红外反隐身的技术途径,概述了反隐身的应用现状,最后对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冲击脉冲雷达是超宽带雷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属于一种反隐身和电子战功能颇强的新型雷达,目前尤其引起军界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介绍其工作机理与概况,主要特点和用途关键技术及其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3.
鲍.  АМ  尚航仪 《上海航天》1989,(4):42-49
国外军用飞行器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隐身化.这就迫使对现役的防空雷达进行改进,并研制新型的反隐身雷达.为了提高雷达发现隐身飞行器的效率,提出了10种方法,并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这些方法是:提高雷达信号的处理质量、采用非正弦信号、运用逆综合孔径法和部署天基雷达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特点以及在反隐身、电子战、制导、敌我识别、视景增强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并希望开展机载厘米波和毫米波双频雷达的研制。  相似文献   

5.
国外反隐身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是当代军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详细介绍了国外反隐身技术发展概况,并着重对雷达反隐身和红外反隐身的研究状况、措施和成果进行了综合性论述,预测了其发展动向和趋势。面对隐身技术的严峻挑战,反隐身技术必将会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简要分析了超宽带冲击雷达在反隐身方面的技术优势,指出了目前在超宽带雷达反隐身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如何提高超宽带脉冲雷达探测距离和目标检测性能的角度,介绍了目前高功率超宽带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它们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7.
当前,雷达抗干扰技术已渗透到雷达设计的各个领域,故不可能在雷达设计和生产完成后附加一些措施来解决抗干扰技术问题,而必须从雷达设计的总体和系统上就加以特别的注意。本文主要讨论新型的抗干扰技术,在敌人飞行器采用隐身、发射反辐射导弹低空进入等方式时,雷达采取的抗干扰技术措施以及为提高抗干扰性能而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新型的雷达抗干扰技术,技术难度较大,但是抗干扰作用更为有效,因此是今后抗干扰技术研究的重点。这里讨论频率捷变与MTI兼容技术,低截获概率雷达(LPI)所采用的技术,目标识别、反隐身和抗反辐射导弹所应采用的雷达技术。  相似文献   

8.
对隐身飞机的发展及研制过程作了概要介绍,列举隐身技术的主要优点.较为详细地叙述各种隐身技术,特别是反雷达技术,如外形技术、材料技术、阻抗加载技术、雷达干扰战术和战术隐身技术等,示出了目前世界上各种隐身飞机的型号及所采取的主要隐身技术.扼要叙述隐身飞机对当今雷达系统所造成的威胁,最后介绍国外现已发展的空域法、频域法、光学辅助系统和其他一些反隐身方案.  相似文献   

9.
隐身技术属于无源干扰,是有效的抗雷达技术手段.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反雷达信号隐身”.实现反雷达隐身的途径有三种:(1) 改变飞机机身结构与外型;(2) 在飞行器外表面涂敷雷达电磁波吸收材料;(3) 用高强度、低比重的复合材料制作飞行器结构部件.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各种反隐身技术也应运而生.采用脉冲压缩技术、多波段雷达或频率捷变技术、降低噪声,以及采用其他一些非电子反隐身技术,都能有效地提高雷达效能.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隐身武器装备日趋先进的今天,雷达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是决定战场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雷达反隐身技术也是当今军事高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几个方面对雷达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与实现做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制导雷达低频反隐身采用超分辨技术的可能性,介绍了典型隐身目标(F-117A)的测试情况和米波雷达超分辨的方法及一些试验情况,表明该技术的可行性,提出了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隐身技术在现代武器装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预警探测系统反隐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雷达空域反隐身的基本原理,以雷达接收信噪比改善因子、雷达作用距离增大程度和雷达发现概率增大程度为指标,对雷达空域反隐身的效能进行了分析。雷达从隐身飞机的侧翼进行探测能够有效增大隐身飞机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从而较好地实现反隐身目的。  相似文献   

13.
反雷达技术的发展使军用雷达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研究雷达新技术,探讨各种雷达体制的抗干扰性能至关重要.对各种雷达的抗干扰、反隐身和反反辐射能力作了详述,分析其优缺点.低截获概率、光电复合体制、无载波、双波段和雷达联网都是提高雷达性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双弹雷达导引头联网反隐身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防空导弹的高速运动和体积、质量、能源等限制,地面雷达可以采用的一些反隐身技术在弹载雷达中则难以实现。这就使防空导弹主动寻的雷达导引头如何反隐身成为当前防空导弹领域中的一个难题。借鉴地面雷达反隐身技术,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一种近期比较可行而且有希望走向实用的雷达导引头反隐身技术——双弹主动式雷达导引头联网反隐身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对两导引头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提高了对目标的检测概率,改善了整个系统的跟踪精度,并使跟踪开始得早,确保防空导弹对隐身小目标的快速反应时间和杀伤概率。  相似文献   

15.
孟新强 《上海航天》1999,16(6):38-41
雷达吸波材料(RAM) 技术是隐身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并且在隐身武器,尤其是隐身飞行器系统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雷达吸波材料吸波的基本原理,然后以隐身导弹薄型弹翼的低雷达散射截面(RCS) 设计为例,探讨了涂覆型雷达吸波材料涂覆方案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最后给出一部分隐身飞行器薄型翼面低RCS设计的样例。  相似文献   

16.
雷达隐身技术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外形设计、吸波材料、对消、干扰和微波传播指示技术五个方面对雷达隐身技术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利用外形设计技术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的方法和存在的缺点;吸波材料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研制新机理吸波材料,并介绍了几种新型雷达吸波材料。最后对利用干扰技术、对消技术和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实现雷达隐身的方法和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指出要有效地实现目标雷达隐身,需综合运用各种隐身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基本不改变原导引头设计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半主动寻的雷达导引头实为双站雷达的有利条件 ,通过改变地面跟踪照射雷达的配置 ,采用双站技术 ,实现雷达寻的导引头反隐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雷达的发展与变革主要取决于二个基本因素:一是雷达根据应用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其中包括各种反雷达技术的进步对雷达提出的挑战;二是雷达支撑技术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雷达理论和雷达技术自身的进步,基础元器件的进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光学、人工智能、通信等)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李毅  张伟军  张伟  袁乃昌 《宇航学报》2007,28(6):1678-1682
为研究冲激雷达的反隐身潜力,首先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和解析方法计算了电磁波垂直入射时涂敷窄带雷达吸波材料(RAM)和涂敷等离子体的金属平板的反射率,然后用FDTD仿真了在纳秒级双高斯脉冲照射下某金属缩比隐身飞机模型,及其涂敷窄带RAM及涂敷等离子体的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在低频区外形隐身的隐身效果不明显,RAM和等离子体的吸波效果较差。这证实了发射纳秒级脉冲信号的冲激雷达具有反隐身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冲激雷达导引头反隐身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冲激雷达反隐身的机理 ,分析了冲激信号的频谱特性 ,指出对于探测距离较近的冲激雷达导引头反隐身 ,目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脉冲多普勒 /冲激雷达导引头方案 ,经过对其半实物仿真 ,表明该方案完全可以达到性能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