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一、我国民航门户枢纽机场现状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近年来一直是我国民航重点打造的门户枢纽机场,同时也是同周边地区成田(日本)、仁川(韩国)等机场争夺东亚地区航空枢纽的主力。国家和民航局在基础设施、国际航线、航班时刻分配、签证政策等诸多方面对三大机场赋予了优惠政策。在民航局制定的民航业发展规划中,都将北上广三大机场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国际门户机场来建设。在国内一些有关门户枢纽机场的研究中,也提出要强化三大机场的门  相似文献   

2.
AnAnalysisoftheConstructionofChineseAviationTown目前在我国多数大型机场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背景下,我国航空城建设随之方兴未艾。不少地方利用新建机场的契机,在机场邻近地区进行不同形式的航空城建设,有的航空城已初具雏形,如厦门航空城、珠海航空城等。严格意义上的航空城是指以航空运输为中心,依托大型机场而形成的卫星城镇,它所依托的机场为国际机场或国内主要干线机场,所依附的城市为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机场是航空城存在的基础,也是航空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反过来的航空城的建设也将促进机场综合效益的提高,使机场…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机场体系的规划布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机场的服务范围已经得以拓展,一些大型机场的服务范围甚至覆盖了整个经济区,这样,依托经济区制定区域机场体系规划显得尤为迫切,再者,在机场属地化的背景下,我国机场规划布局也面临新的发展思路。区域机场规划布局的主要指标体系就区域机  相似文献   

4.
大型枢纽机场与区域经济城市圈统筹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2年以来,一些经济区域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城市的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圈。这些经济区域以超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圈,客观上为培育和发展我国大型国际中枢机场提供了经济基础,为大型枢纽机场布局及航空城建设,为不失时机地破解干线机场热、支线机场冷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此,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城市圈发展与大型复合枢纽机场建设的统筹互动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迎来了临空经济、航空大都市等发展的高潮。一时间,航空城建设、临空经济区规划、航空大都市发展等战略与规划喷涌而来,航空经济成为地区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焦点与寄托。然而,在促进经济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却鲜有人意识到机场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节点,作为航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其服务体系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里程碑式的创举 2005年12月7日,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与新疆维吾尔自冶区人民政府主席司马义&#183;铁力瓦尔地在乌鲁木齐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快新疆民航发展的会议纪要》,纪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完善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保障服务设施和增加肮站楼面积,使机场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具备西部门户枢纽机场功能,“十二五”期间“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具有国际现代化水平的我国西部门户枢纽机场,成为亚欧中心的重要机场。  相似文献   

7.
沈军 《民航科技》2005,(5):79-80
目前在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十一五建设计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研究报告中,提出到2010年,国内将建成3个大型复合式枢纽机场,8个中型枢纽机场;2020年形成3个大型复合式枢纽机场,2个大型门户枢纽机场和6个大型国内枢纽机场。  相似文献   

8.
机场属地化改革是我国民航当前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对机场属地化改革的渐进过程、科学内涵、价值目标和努力方向等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阐释。机场属地化改革的渐进过程及其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36个机场且规模小。1978年也只有70多个机场,其中军民合用机场36个。在此期间,中国的机场业存在于高度垄断的政企合一的政府组织内,还没有独立的和真正意义上的机场业。1980年,中国民航开始尝试市场化改革,实现航空公司、机场和民航各级行政部门的分设和独立运行,为机场业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  相似文献   

9.
中美机场管理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机场属地化改革的实施,我国机场的管理模式和经济效益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机场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调整好自身的发展策略,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对我国民航整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和学习国外的机场管理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机场属地化改革的过程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场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机场管理模式与我国的机场管理模式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改进机场管理的政策建议。我国机场现状和与航空发达国家的比较2001年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运输机场…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我国机场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了解和学习国外机场规划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拓宽机场规划设计思路,10月19日至29日建设集团公司规划设计总院及分公司有关技术人员一行12人在蔡颢副总经理的率领下,对美国若干机场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次考察围绕枢纽机场的规划设计、机场多跑道运行、飞机绕滑、飞机除冰系统、站坪除雪、航站楼流程设计以及空中管制等主题,与美国部分机场的有关人员进行了交流研讨。  相似文献   

11.
<正>5月8—9日,由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机场论坛”在青岛召开。论坛以“市场经济下的机场改革与发展”为主题,聚焦机场业关注度高的应急管理与平安机场建设、航空城规划与建设等问题,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广泛讨论。在机场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论坛旨在通过行业内的广泛交流,为机场企业提供最新的观点、管理模式与资讯信息,同时提供更科学与完善的实践借鉴,促进机场与相关产业的有效互动,进一步提升机场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使之适应我国机场产业的决速发展。来自协会会员单位、机场所在地政府、通用航空企业等单位近400名代表参  相似文献   

12.
前言 昆明新机场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相似文献   

13.
机场属地化后.专业化经营管理成为未来机场管理发展的趋势.班组作为机场企业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水平、工作优劣直接影响着机场企业的整体状况。本文分析了属地化后班组建设和管理的现状与地位以及目前机场企业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改进和加强机场班组管理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机场的总体规划(总平面规划是其中比较关键的一部分)是指导机场建设发展的基础性文件,是实施机场管理必不可少的规范化文件。它应当是建立在全国民航机场发展规划及机场所在地区的区域性民航机场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围绕着各机场的实际和区域内各机场的功能分工,规划其未来发展的蓝图。总体规划(总平面规划)一旦审批通过,各级领导和部门、各驻机场单位都应坚决的执行。机场总体规划一般还要纳入机场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内,保障机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批复后的机场总体规划一般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将失去其指导性作用,但它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结合机场的实际需要,每隔5年左右时间进行一次调整修订。  相似文献   

15.
欧阳杰 《国际航空》2011,(7):14-14,16,18,20
目前,我国的大中型机场规划布局已基本完成,我国基本上将形成对外全开放格局和对内中心辐射型的机场布局。未来5年,我国应强化以区域型枢纽机场为杨厶的区域机场体系建设,并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机场定位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我国机场正式下放地方,实行属地化管理,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期受计划经济恩惠的机场业,特别是广大中小机场一时无所适从,“断奶”后的机场今后如何生存与发展,成为当前民航业内甚至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是积极应对,还是坐以待毙,各个机场都在积极探索。武夷山机场通过自身  相似文献   

17.
枢纽机场是国家空运航线网结构的中心,也是航空公司实现战略经营的基础。一个功能完备的枢纽机场可以带动整个地区支线机场的发展,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在我国,按照机场在不同地区地位、作用和功能,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投入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中,有利于减少建设成本,优化资源配备。同时,枢纽机场由于有大量的旅客和货物在此中转,给机场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为机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一、国内外对枢纽机场的概念理解 对于枢纽机场的概念,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国,从机场当前的运行状态、在我国航空运输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机场有多种分类,按照机场在民航运输网络系统中所起作用划分,可分为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我国已经形成和正在规划的枢纽机场有9个,包括首都、浦东、白云、成都、昆明、西安、武汉、沈阳和乌鲁木齐机场。除此以外,我们一般将省会机场及沿海发达城市机场称为干线机场。  相似文献   

19.
何建英 《民航科技》2006,(2):51-52,56
本文基于我国机场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机场发展过程和发展经验,应用相关的理论分析我国机场发展现状与国外机场发展现状的差距。并据此提出了发展我国枢纽机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智 《民航科技》2004,(1):38-40
机场的发展,离不开建设:机场的建设,必须要有规划。如何做好机场的规划和建设,笔者将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归纳如下体会与同行探讨,共同摸索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