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LC9高强度铝合金过时效工艺试验,并与LC9CS状态作性能对比,证实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应力腐蚀及抗裂纹扩展性能,从而确认LC9CGS3铝合金在飞机上推广使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LC9型材过时效工艺试验和过时效及人工时效对比试验情况,从而作出了LC9型材经过时效处理可装机使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范引鹤 《航空动力学报》1996,11(3):317-319,335
为了研究发动机机匣的低循环疲劳寿命,本文根据机匣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焊搭接试件,进行对1Cr18Ni9Ti材料缝焊搭接接头的疲劳性能测试,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S-N曲线和P-S-N曲线,及其缝焊接头的疲劳强度降低系数和疲劳寿命分散系数,与该材料的光滑试件对比,其结果可以看出,缝焊接头的疲劳强度大大低于光滑试件,而其疲劳寿命分散系数比光滑试件好。  相似文献   

4.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NDERWATER EXPLOSION BUBBLE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3-DNUMERICALSIMULATIONOFUNDERWATEREXPLOSIONBUBBLELuChuanjing(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China,200030)Abstract:Thepro...  相似文献   

5.
ATRACTIONCALCULATINGFORMULABASEDONNON-NEWTONIANRHEOLOGICALMODELATRACTIONCALCULATINGFORMULABASEDONNON-NEWTONIANRHEOLOGICALMODE...  相似文献   

6.
DESIGNOBJECTMODELANDDESIGNPROCESSMODELOFCOMPUTERAIDEDAIRCRAFTCONCEPTUALDESIGNSYSTEMShenZhang(AircraftCADResearchCenter,Beijin...  相似文献   

7.
FATIGUEDISLOCATIONCONFIGURATIONSINHEXAGONALZIRCALOY-4¥XiaoLin(InstituteofEngineeringMech.,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China...  相似文献   

8.
PARALLELCOMPUTATIONOFSUPER┐SONICBLUNTBODYVISCOUSFLOWFIELDSINPVMYangXiaohui,WangZhenghua,WangChengyao(Dept.1,NationalUniversit...  相似文献   

9.
高歌  熊焰 《航空动力学报》1996,11(4):401-405,439
TRANSITIONSIMULATIONUSINGGLM-EMBASEDCLOSEDEQUATIONSOFTURBULENCEGaoGe(4thDept.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Be...  相似文献   

10.
NUMERICALSTUDYOFTOPOLOGICALSTRUCTUREOF3DTRANSONICVISCOUSFLOWFIELD(TVFF)INSIDETURBINECASCADEGuoYanhu,ShenMengyu,WangBaoguo(De...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高低周复合疲劳裂纹扩展中高低周载荷交互作用机理,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含中心裂纹试件在高低周载荷交互作用下裂尖塑性区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周载荷的卸载作用导致高周载荷对应的裂尖反向塑性区明显减小,裂纹闭合水平也因此降低,进而加速裂纹扩展,致使高低周复合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降低.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低周载荷应力比、高周载荷应力比、高低周载荷循环比对裂尖反向塑性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周载荷应力比降低、高周载荷应力比增加,循环比的减少,均导致低周载荷的卸载作用增加.   相似文献   

12.
蜂窝夹芯板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疲劳问题也日渐突出,目前关于其疲劳问题的研究还很少,研究采用的试验方法也各不相同,且不同试验方法下,蜂窝夹芯板的疲劳过程具有较大差异。本文回顾了蜂窝夹芯板的疲劳研究进展,通过对比不同试验方法下蜂窝夹芯板的疲劳损伤过程,总结出其疲劳性能的异同点;通过介绍蜂窝夹芯板的疲劳试验方法、疲劳损伤过程、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以及疲劳寿命曲线,指出了蜂窝夹芯板疲劳寿命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单轴非线性连续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首先在连续疲劳损伤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疲劳损伤过程中金属材料韧性的变化特点,建立一种新的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疲劳极限、平均应力以及损伤参量与加载参数的不可分离的特点,并且能够反映出加载顺序的影响。然后推导出该疲劳损伤累积模型在多级加载下的递推公式。经3种金属材料的疲劳试验数据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模型预测疲劳寿命,其结果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一种适用于应力疲劳和应变疲劳的通用寿命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应变分布对寿命的影响函数分析,导出了一种适用于应力疲劳和应变疲劳的通用寿命模型。通过应变分布影响系数把应变疲劳与应力疲劳联系起来。该方法不仅可用于构件从应力疲劳到应变疲劳的各类疲劳寿命预测,还可用于构件的疲劳试验模拟件设计。文中列举了各种典型材料的典型应力集中试件的算例。   相似文献   

15.
材料的冲击疲劳问题在航空工程中大量存在,舰载机的弹射起飞、拦阻着舰都是典型的冲击疲劳问 题。本文梳理了冲击疲劳概念的早期发展历程,综述了自2000年以来冲击疲劳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材 料冲击疲劳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材料冲击疲劳试验方法、冲击疲劳的损伤表征和寿命预计以及冲击疲劳问题 的数值计算方法等,指出材料的微观结构、边界条件、使用环境、冲击载荷类型等对冲击疲劳性能有显著影响。 总结了航空工程中冲击疲劳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并结合未来工程结构设计的需求,展望了航空领域冲击疲劳 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2.5维机织复合材料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疲劳载荷作用下的2.5维机织复合材料,建立了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单胞模型、疲劳失效判定准则和材料性能退化方法3部分.选取单胞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进行应力分析;引入改进的三维Hashin疲劳失效准则和Mises准则作为纤维束和树脂基体的疲劳失效判据;采用刚度性能突降准则描述疲劳失效后的材料性能,采用考虑纤维体积分数影响的剩余刚度和剩余强度退化模型描述失效前材料的性能.通过疲劳寿命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对比,验证了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经向拉-拉疲劳寿命随经纱纤维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加,纬向拉-拉疲劳寿命受纬纱纤维体积分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乐晓斌  罗立凤  陈云 《航空动力学报》1994,9(4):379-382,442
用一个新的基本观点-把齿轮弯曲疲劳失效处理成随机事件, 以这个随机事件为研究对象, 用齿轮弯曲疲劳的累积损伤强度Kw和总疲劳损伤量Dw来描述弯曲疲劳失效随机事件, 得出用概率描述的弯曲疲劳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用这个计算模型, 提出了计算齿轮弯曲疲劳可靠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寿命系数定寿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泽 《航空学报》2016,37(2):404-410
通过对疲劳载荷谱损伤值的研究,发现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与疲劳试验载荷谱损伤值成线性关系,即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随疲劳试验载荷谱的轻重成线性关系。由此规律推导出寿命系数,通过寿命系数可以降低全尺构件的疲劳试验时间。根据已有的疲劳试验数据研究的寿命系数值显示,在平均谱(疲劳损伤值为50%)基础上加重至58.33%损伤谱可降低全尺寸疲劳试验时间11%,75%损伤谱可降低36%,91.5%损伤谱可降低51%。由此得出:为了减少全尺疲劳试验时间,可以用加重载荷谱进行全尺寸疲劳试验,获得重谱下的寿命,再利用样件的寿命系数将其还原到平均谱下的平均寿命,然后用规范规定的疲劳分散系数除以平均寿命,给出使用寿命。这样既实现了减少疲劳试验时间的目的,又不违背规范规定的疲劳分散数值,使飞机定寿既经济又可靠。  相似文献   

19.
提出在缺乏零件工作载荷谱时, 进行该零件疲劳可靠性设计计算的方法。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的零件进行疲劳试验, 根据这些试验数据统计出剩余疲劳损伤强度, 利用它确定该零件在工作寿命期间的总疲劳损伤量。然后用疲劳累积损伤可靠性模型进行零件疲劳可靠性设计计算。并以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工作叶片为例, 说明如何使用剩余疲劳损伤强度预测叶片的可靠度或寿命。   相似文献   

20.
动部件疲劳强度减缩系数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周疲劳常采用寿命分散系数描述结构疲劳强度的固有分散性,而高周疲劳采用疲劳强度减缩系数来描述。在分析美、俄、法、英、德、意六国疲劳强度减缩系数取值方法的基础上,依据统计学理论,假设疲劳强度服从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从理论上确定了疲劳强度减缩系数的取值方法。针对我国现役机型特点,建立了母体标准差已知和母体标准差未知时的疲劳强度减缩系数取值方法,通过最后与国外疲劳强度减缩系数取值的分析比较,证明所建立的疲劳强度减缩系数取值方法适合我国直升机飞行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