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5):521-521
美国航空航天局8月30日晨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两颗卫星,用于研究地球上空的辐射带——范艾伦带。美国东部时间当天清晨4时05分(北京时间16时05分),两颗卫星由"宇宙神"V-401火箭发射升空。1h18min后,首颗卫星与火箭分离,又过了约13min后,第二颗卫星也与火箭分离。  相似文献   

2.
欧洲空间局(ESA)已作出决定,改变将在1993年发射的红外天文观测站(ISO)的轨道,使其运行周期从原来的12小时改为24小时。这意味着它将进入一条更高的轨道。 ISO新轨道的远地点高度为70000公里,近地点高度为1000公里,倾角为5°。按照新的轨道,ISO将有约75%的时间在范艾伦辐射带外面运行,这样,被  相似文献   

3.
辐射带粒子环境是导致航天器故障和异常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对辐射带粒子环境及其通量分布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研究低地球轨道(LEO)环境辐射带质子分布情况。分析了目前用来计算质子通量的几种常用模型的优缺点;利用各模型计算了不同轨道的质子通量,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总结了进行不同高度、不同能量范围的质子通量计算时,选择不同模型的依据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轨卫星运行于地球辐射带槽区,而槽区粒子辐射环境可能存在显著涨落,增加卫星抗辐射设计输入的不确定性.文章利用典型地球辐射带模型,对中轨卫星累积性辐射效应的主要来源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槽区粒子辐射环境动态变化特征,初步量化分析其对中轨卫星遭遇辐射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槽区粒子辐射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星表材料及太阳电池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5.
空间辐照防护是辐射防护领域内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文章着重介绍空间辐射的主要来源如银河宇宙射线、地球磁场捕获的高能电子和质子形成的地球辐射带,太阳粒子事件;辐照研究的机理,防护技术的观点以及防护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辐射带粒子是近地空间卫星总剂量辐射的主要来源。文章分析了内辐射带不同高度轨道的辐射环境特性;并利用Geant4程序,针对内辐射带质子环境进行不同材料的屏蔽效能计算。结果表明:虽然传统的低?高?低原子序数材料三明治屏蔽结构对电子具有较高的屏蔽效能,却并不适用于以质子环境为主的轨道;对于工作在3000 km圆轨道、5年寿命的卫星,若要将总剂量降至30 krad(Si)以下,使用PE屏蔽材料可比Al屏蔽减重28%。  相似文献   

7.
转移轨道航天器深层充放电效应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转移轨道卫星介质深层动态充电规律特征,针对卫星动态辐射环境的特点,基于FLUMIC思想,建立辐射带动态电子环境模式。针对动态辐射环境下星上介质深层充电的特征,使用辐射诱导电导率(RIC)模型和Geant4建立了适用于转移轨道卫星动态环境下的介质深层充电应用模型。首次对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嫦娥一号卫星调相轨道运行过程中介质深层充电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转移轨道卫星在运行时会多次穿越辐射带区域,电子通量存在明显波动,这种波动性反映在材料的充电电位变化中。材料峰值充电电位分别为-2 846V和-4 110V,介质内部平衡电场均超过106 V/m,存在内放电风险,需要在工程设计中进行针对性防护。  相似文献   

8.
深空辐射环境是影响深空探测任务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主要包括太阳粒子事件、银河宇宙射线、俘获辐射带和黑体表面辐射。文章分析了它对航天活动的危害,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4):408-408
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12时25分,重达4t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在"阿特拉斯5"型火箭的托举下,奔向茫茫太空。按照计划,该探测器经过5年长达32亿km的漫漫征途后,将于2016年7月抵达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轨道。此后,它将在木星辐射带中运行一年,围绕木星极地飞行33圈,了解木星是否存在水和固体内核,并研究其内部构造、大气、极光和磁场等。  相似文献   

10.
以木星探测任务为背景,针对木星辐射带粒子能量高、通量大的强辐射特点,基于器件总剂量辐照试验数据、木星辐射带模型、太阳质子通量模型,将器件失效点剂量不确定性与辐射环境不确定性应用到总剂量设计中,可定量评估特定任务一定屏蔽下的器件失效概率、辐射设计余量(RDM)的置信度及影响因素,可实现木星任务中器件指标、屏蔽厚度和失效概率之间的权衡和优化。首先,根据商业器件TL084辐照试验数据,发现其失效概率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对于10个木星半径的赤道面轨道,辐射带质子通量比太阳质子大3个数量级,随着屏蔽厚度的增加和任务期的减小,TL084器件所受剂量和失效概率减小。当屏蔽厚度为 10 mm 铝时,器件平均寿命小于2星期。另外,定义并考察了器件的失效速率,失效速率随屏蔽厚度的减小和在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传统的RDM为2的设计方法,1 mm铝屏蔽下对应的置信度为89%。  相似文献   

11.
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加速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间环境中充满能量从几十keV到几MeV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可导致在轨航天器表面和内部带电甚至单粒子效应,从而引发航天器故障。高能粒子的产生和日地空间环境中的爆发现象如耀斑、磁层亚暴等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与这些爆发现象相关的磁重联、激波和等离子体波动等加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00 Me V质子回旋加速器(CY CIAE-100)的单粒子效应辐照装置,测量了典型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的质子单粒子翻转截面;利用Space Radiation 7.0软件计算了卫星搭载该器件在典型轨道条件下运行的在轨错误率;同时研究了航天器在不同轨道高度、轨道倾角和屏蔽条件下对质子单粒子效应引发的在轨错误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航天器运行于地球同步轨道高度及以下时,质子单粒子效应引发的在轨错误率均高于重离子的,最高可相差3个数量级左右。  相似文献   

13.
《航天》2010,(9):14-15
7月24日,2010年英国范堡罗航展举行了公众开放日活动,数万名观众涌向位于英格兰南部的小城范堡罗,观看各国航空航天产品的展示。中国参展企业的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包括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内的长征系列火箭在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上集体亮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不仅向世界展示了长征系列火箭,还将该院利用航天高科技技术自行研发的部分民用产品,如:特种车辆、新型材料等带到了展会现场。  相似文献   

14.
<正>据NASA网2013年2月19日报道,卡西尼(Cassini)探测器在土星附近观测到一次强烈的太阳风,其中的粒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水平,这种效应与粒子太阳系内部超新星激波加速机制相似,这种机制可能正是宇宙射线的来源。土星磁场周围形成的这种激波环境,构成一座研究超新星粒子加速机制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1957年,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地球轨道。在离地面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的轨道上,至今,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在运行。  相似文献   

16.
翟政安  唐朝京 《宇航学报》2009,30(5):1947-1952
针对中继卫星星间Ka频段和S频段单址链路(KSA/SSA)天线和卫星运行轨道的特点,分析给出了KSA/SSA星间天线的跟踪模式和使用准则。详细分析和比较了方形、六边形、同心圆和阿基米德螺旋线扫描等几种天线扫描捕获方式,给出了适合星间天线使用的天线扫描捕获方式。并对影响链路捕获时间、捕获概率的关键参数给出了选择原则、计算公式和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的混合离子加速(CBA)技术,使回旋加速器可以快速地更换所加速离子的种类和能量,从而在单粒子效应敏感度评估以及探测器标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混合离子加速技术原理及其在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荷质比(q/A)的分辨率是精确引出所需离子的关键;增加引出圈数,可以提高不同离子间的相位差;改进ECR的注入措施,可以缩短更换离子种类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在三维超高速碰撞数值计算方面,针对三维光滑粒子动力学(SPH)方法计算量大和耗时长的缺点,文章提出了一种简单直接、易于编程实现的SPH并行计算方案,并简述了该方案的基本思想、任务划分、变量存储、信息传递以及主要计算步骤。最后利用自编并行程序计算了两个超高速碰撞实例,结果表明:针对几百万个粒子,在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亿次的“银河”计算机上申请23个核并行计算,每步约需要8 s,加速比约为10,并行效率约为50%,计算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9.
霍尔推力器振荡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前苏联1971年将霍尔推力器成功地应用以来,霍尔推力器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卫星 轨道保持和变轨运行过程中成为最佳动力装置之一,由于霍尔推力器自身工作原理所产生的 等离子体振荡,其频率从几十kHz到几GHz,包含推力器中各种物理现象、与推力器中粒子电 离、加速、传导等等离子体微观物理过程息息相关,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 系统总结了各国主要研究机构对于霍尔推力器振荡问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结合自 身对霍尔推力器等离子体振荡物理过程的认识,分析了目前尚待解决的振荡问题,对于进一 步深入研究霍尔推力器的等离子体振荡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GEO卫星全电推进技术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介绍了国外地球静止轨道(GEO)通信卫星典型平台波音卫星系统-702SP(BSS-702SP)的全电推进技术;分析了全电推进平台的优势,包括有效载荷承载率高、整星质量小和发射成本低;从电推进系统、变轨策略和有效载荷运输能力方面介绍了当前的技术水平;给出了发展全电推进通信卫星的几点启示,即加速发展电推进技术和全电推进姿态轨道控制技术,以及辐射防护和长期变轨期间的运行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