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数字卫星概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云峰  李智  雷鸣 《上海航天》2021,38(1):1-12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卫星工程设计研制的理论基础,构建数字卫星是总体设计单位的重要工作.本文分析了卫星总体设计过程对数字卫星模型精度的要求,按不确定性的大小粒度,给出了点模型、流模型和场模型的定义;提出数字卫星场的模型精度或不确定性是制约卫星功能密度、反映总体设计水平的关键指标.结合数字孪生系统的概念,论述了数字卫星场模...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国内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体系工程、数字孪生和数字工程在卫星工程上的发展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狭义数字孪生卫星的概念,不同单位、不同人解决不同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调整各组成部分的仿真粒度,形成研究问题的数字工具。这些数字工具都具有系统完整性,都是数字孪生卫星概念的实例化外延。提出了用所有岗位构建应用和交流成果的总工作量来度量数字孪生卫星构建应用平台开放性的概念,分别从建模和使用模式、星上源代码一致性、卫星集群多平台分布式仿真3个方面给出了平台的开放性度量准则。针对软件平台开放性设计目标,论述了数字孪生卫星构建应用平台专用的开放性设计技术,包括软件层次模块划分、多粒度模型库、建模和模型管理工具包。通过工程实践案例,证明了开放性度量准则可以有效评估数字孪生卫星建模和模型管理的总工作量,为各单位的平台设计和研制过程的各种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数字伴飞系统,具有与在轨卫星相同的运行策略和控制模型。卫星发射后,通过配置参数使地面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孪生体卫星与现实空间中的实体卫星状态一致,可"镜像"卫星在轨状态。结合数字模型状态量丰富、可加速运行、可反复运行的特点,在数字孪生体上开展卫星状态判读、卫星控制参数优化、卫星任务方案迭代仿真,得到上注至实体卫星的飞控数据,完成了卫星的任务规划和性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针对卫星的地面测试、系统演练及在轨运行等需求,提出了基于信息流的耦合数字卫星构建方法,通过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模拟硬件行为,解决了硬件未全部就绪的情况下,开展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并行开发及测试;通过提供动力学、能源、热模型等耦合数学模型库,解决仿真系统和真实卫星行为差异问题,提供了在轨卫星故障链预演和分析平台.基于信息流的耦合数字卫星以虚拟处理器仿真为核心,通过硬件行为模拟,结合多物理场数字模型,扩展了数字卫星仿真的覆盖面,加强了仿真的真实性,降低了成本与风险.  相似文献   

5.
吴导成 《卫星应用》2000,8(4):51-54
分析了卫星数字直接电视的特点,介绍了卫生数字直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指出卫星直接电视技术是提高我国电视覆盖率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先进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卫星故障诊断系统研制周期长、重复性工作量大的缺点,针对基于平行系统和数字卫星概念设计的卫星故障诊断系统,提出一种智能研制技术。建立包含参数、接口、原理模型、误差模型、故障模型和三维模型的数字部件库,利用数字装配技术实现对卫星的规范化描述,基于逻辑维分形结构将源代码书写规范分为确定性规则、有限规则和推理规则,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完成源代码书写规则的推理和实施,实现包括子系统部件、姿轨控软件、星务软件、耦合场计算、其他文件和地面测控系统等的数字卫星、遥测遥控系统与配套工具的源代码自动书写、编译及部署。针对多颗卫星进行故障诊断系统研制,系统运行结果表明了智能研制技术在提高系统研制效率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锁相环电路是星上遥控 PSK 解调器中的关键部分。数字锁相环是整个遥控 PSK 解调器实现全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文章针对卫星遥控副载波信号特点,提出一种适合卫星工程实现的数字锁相环设计方法,并进行数学仿真,给出了数字锁相环关键参数工程设计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8.
卫星群时延特性测量新方案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卫星整星综合测试的群时延测量新方案。与传统模拟解调方案相比,此方案对信号采样后直接进行数字信号处理,采用数字解调、估计相位的方式测量群时延,减小了引入的噪声和对信号的畸变,适用于不同卫星的群时延特性测试,省去了时间差测试设备,降低了测试成本。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此方案在C频段的测量精度小于1ns,UHF频段的测量精度小于16ns,满足卫星群时延测试要求,为卫星测试的自动化、通用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移动多媒体直播卫星是移动卫星技术和直播卫星技术成功的结合,它能够满足人们对各种信息的多种需求。文章介绍了移动卫星和直播卫星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世界首颗数字多媒体移动直播卫星——移动广播卫星(MBSAT)系统及其地面手持终端,探讨了MBSAT的技术特点和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具有偏置动量轮的卫星姿态控制的一种新技术——数字逻辑协调控制。卫星姿态和姿态变化率的状态用8个特征量表示,对这些特征量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即可准确地对卫星主动章动阻尼和进动控制进行协调控制。章动阻尼时,姿态绝对值不增大;姿态控制时,章动逐渐被阻尼掉。控制装置由触发器和“与”、“或”、“非”门组成,简单可靠。本方法不仅可用于太阳定向卫星,也可用于地球定向卫星。数字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为推进国家通信、导航和遥感等卫星系统开发利用和相应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加快发展卫星应用相关产业,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推动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深化福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沿线国家合作交流,2018年4月1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航天局联合印发《卫星应用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近日,北斗二号卫星工程二期一颗卫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成功实现整星数字化三维模型下厂,这对该院提升导航卫星批产研制能力、承担后续导航卫星研制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五院型号研制数字化进程取得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天绘一号"卫星在轨几何定标的效率和精度,文章提出一种利用数字检校场(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基于简化的卫星几何定位模型的在轨几何定标方法。该方法利用卫星影像与数字正射影像自动匹配得到同名点的平面位置、由数字高程模型获得高程位置,得到大量地面控制点,再基于简化内外方位元素误差补偿模型,利用多轨数据求解系统误差改正参数,实现了几何定标。精度检测表明,经过定标后,无控定位平面误差由初始约100m,提升至10.5m(一倍中误差);基于内方位定标结果,文章实现了基于虚拟线阵算法的高分影像子条带合成和多光谱配准,并实现了优于0.3像素的内部符合精度。  相似文献   

14.
闵士权 《卫星应用》2006,14(2):32-40
介绍了国外卫星电视直播的发展及应用,重点是阐述国外电视直播卫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一些卫星系统。此外,还简单介绍了数字多媒体直播卫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分多模卫星高分辨率、敏捷成像、高图像定位精度等任务需求,文章从构型和总体布局两个方面,梳理了高分多模卫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途径。通过体系化的数字仿真、试验模拟、在轨飞行等验证手段,对设计效果进行了验证,并分析总结了卫星构型与总体布局特点,对同类遥感卫星的总体设计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使用的多功能数字接收系统,它能够接收处理不同码速率、不同调制方式的多种遥感卫星数据.在系统介绍之后还具体指出系统在硬件方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梅剑平  周涛 《卫星应用》2000,8(1):40-41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我国的一项重点工程 ,广电部门为达到这个目标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卫星数字技术是其中不可帛少的一种,该文介绍了我国采用的卫星数字直播技术的特点,优越性,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96年12月20日,美国在范登堡空军基地用大力神4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新型KH-11成像侦察卫星。该卫星的轨道参数为:高度250×1000 km,倾角97.9°。分析家们认为,该卫星也是数字成像卫星,是KH-11的第三代卫星,它的基本外形与以前发射的KH-11卫星类同,但太阳电池帆板更大、分辨率更高,光学瞄准镜直径达380cm。该卫星是美国侦  相似文献   

19.
朱广赜 《宇航学报》1993,14(4):77-81,26
根据富里叶光学中调制传函数的理分析了VISSR成象光学系统的性质,并提出调焦的判据,途径和方法,包括利用快速富里叶变换(FFT)对卫星数字云图进行了频谱分析的频谱分析法,对数字云图灰度起伏统计的最大绝对灰度差值和方法,给出了这两种方法的实验和结果,通过接收日本GMS-4卫星展宽数字云图的试验表明所介绍的方法可以作为静止气象了卫星VISSR在轨调焦的实用方法。其方法及设备并可用于卫星发射前与VISS  相似文献   

20.
正低轨道卫星系统是由多个卫星构成的可以进行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型卫星系统,其中卫星分布称为卫星星座。最早提出并被人熟知的通信卫星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的"铱"星座。近年来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小卫星技术及运载火箭重复使用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卫星部署成本大幅降低。2012年创立的一网(OneWeb)公司,通过建立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来解决广大亚、非、拉地区没有互联网接入而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